马哲阅读随笔(一)

既然认识只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关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它必然要受到人的生理状况和精神状况的制约,因而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的认识常常是有差异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人民出版社

这是一段值得记忆的文字。读书之所以读的下去,就是因为总能在书中得到共鸣或者散乱的思想碎片能在书中得到总结和升华。

我在最近几年总也有这种感觉,即「同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遇到同一个人」,会因当时的环境,包括风、空气、天气,包括心情、精神状态、生理状态等等诸多微妙因素产生不同的感受和认识。

对于真命天子,似乎也可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所以真命天子来的时候也必须「生理状况和精神状况」良好,才算真的遇到,而且还得是双方兼具。所以是真难得啊。” 我有感而发。

当然,如果我现在在想别的事情,我可能也会把这理论同样应用在别的事情上。还有一句有感而发是“哲学可以为很多事物找到「元」理”。

我很喜欢读完书找可以讨论的人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往往比我自己总结或者写笔记有更多的思索和迸发出更多的灵感。这很享受。因此,我现在把热爱思辨和热爱哲学当作一个很重要的标准要求自己。

这本书是教材,前面很多地方显得很啰嗦,可能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感受不到哲学的魅力,所以花了很大的篇幅试图说明哲学的用处或者哲学是什么。是吧?有时候很难拉入一个人因刻板印象走进来和你一起领略哲学的乐趣。尽管如此,我还是尽量一字一句的去读,恐怕自己犯了阅读最容易犯的错误----带着很强烈的主观意愿去读书,往往错会了作者的本意;当然也生怕错过了什么真知灼见,努力找到我可以汲取的地方。

我常常有一种疏离感,也就是脱离于现实的感觉,这种感觉让我渴望哲学,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每天都在思考。我经常会在不知所措或者找不到自我的时候去读书。虽然书暂时并没有读几本,但是我对书的敬仰可谓从小从未改变过。买了那么多的书从来没有静下心来来读过,却被这浮躁的年华蹉跎了岁月。但我现在到是也不懊恼了,因为谁的人生不走几道弯路呢?才尤显今日生活的可贵。

生硬的就要结束了,准备出发去舞蹈室的时间不多了,下次再来。

第四章「认识、真理与科学的思维方法」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和特征」。

以下摘抄:

一切唯心主义哲学都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物质世界看做是主观或“客观”精神的产物,被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奉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一切唯物主义哲学都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承认客观世界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认为认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人民出版社

你可能感兴趣的:(马哲阅读随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