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历史的色彩定义战争边缘——书评《黑羊与灰鹰》

大约是1937年的春天,在那趟纵贯中欧大陆的列车上,作者韦斯卡与丈夫同行前往南斯拉夫。

中文版的《黑羊与灰鹰》黑暗系装帧下,埋藏的是这片地中海沿岸的土地色彩:灰蒙蒙迷雾里的苏夏克,山间中有白色天鹅绒般的石头;乘车沿着察夫塔特向前延伸,茂密如金发的金雀花中透着灌木的香气;挤进马其顿·奈热西的集市,番茄与辣椒粉深浅交错,透出不同的红……“南斯拉夫西部与南部地区的自然构造和色彩,与韦斯特想象力的内在构造与色彩,实现了近乎巧合的一致”,英国著名作家杰夫·戴尔评价道。

韦斯特在历时数月的旅行中探索着巴尔干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的发展,在这篇富饶多姿而又多灾多难的土地上,用她的细致观察描绘着韦斯特视角下的巴尔干特殊色彩。

在韦斯特的脚步下,历史的沉重,仿佛剥去了这里本来的彩色,只留下了明度的黑灰。从书名《黑羊与灰鹰》看,黑羊是一种献祭的羊。代表着东正教浸染下一种克制的奉献。灰鹰是塞族人心中圣洁的动物,塞族传说中,先知以利亚就是化身为拉扎尔肩头的一只灰鹰,指挥他抗击奥斯曼的军队。这两种动物其实就是韦斯特的对巴尔干的态度,向死而生,他们用牺牲来对抗悲剧,几百年的殖民生活使得科索沃神话一直盘旋在塞族人的心中,外人眼中的牺牲成为他们最平常的决定。

《黑羊与灰鹰》通常被认为是她的杰作,这本书无法整齐归类,表面上讲的是1937年的巴尔干之旅,但实际上是一个复杂得多的叙述。从她的描述中观照了自14世纪中叶至“二战”爆发这漫长岁月中的巴尔干历史。这片土地经历过什么?为什么会蜕变为浸透鲜血和仇恨的信仰之地?一连串难解的谜团和苦难又是否有迹可循?

本书可以视为数十篇以地域区隔的深度系列报道,一位评论家描述作为记者的韦斯特为“报道上升到文学水平”。韦斯特以巴尔干之行的沿途见闻为线索,以地域的区隔,用散文的笔触,柔美的语言去思考这里的点滴与历史之间的联结。

1937年的南斯拉夫社会,是巴尔干地区诸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刻之一。这一特殊的历史时刻下的南斯拉夫王国在西侧德意轴心国的压迫下摇摇欲坠。从空间与历史的视角下,韦斯特在二战前夕,以英国文化历史的为探索的框架下,通过历史资料的查阅,她尝试将自己细致的观察与这里历史的洪流相联系。在对历史与现实填充与认知中,既有对巴尔干的一丝丝延误般的不解,却又从存在主义的哲学视角,对这里的发展包容一切。也正因为此,韦斯特“旁观者清”的视角带来了一种新意色彩。

由于《黑羊与灰鹰》具有其独一无二的历史价值,成为诸多学者研究巴尔干20世纪出社会状态的重要参考资料。英国著名作家杰夫·戴尔评价《黑羊与灰鹰》是一本宏大、雄心勃勃且复杂的书,记者罗伯特·卡普兰很好地暗示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他记得在南斯拉夫的任何地方都带着这本书.“我宁愿丢掉我的护照和钱,也不愿丢掉我那本经过大量翻阅和注释的《黑羊与灰鹰》。”

上个世纪90年代南斯拉夫的战火,点燃了世人对被誉为“火药桶”巴尔干的再次关注,这本书在韦斯特去世8年后也又一次饱受热议。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在对本书的评论中说道:“通过她的视角去对南斯拉夫地区的战争与和平的观察和思考,可以带来对世界的许多启示。它的四面强国环伺,而它自身想联合为一个强国,又遇到了内部不同宗教信仰、历史和生活方式的阻力。”

相同的话语下,巴尔干定义后的叙事仿佛蒙上了一层不一般的色彩:有着山脉之意“巴尔干”,其涵义被世人赋予了无数。如今,这是世界一隅,也是民粹下的文化、观念、认同巴尔干化的具象体现。未来——“黑羊”与“灰鹰”的矛盾命运在彼此的阻隔中,仿佛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历史的色彩定义战争边缘——书评《黑羊与灰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