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门诵伍相(姑苏古城门记吟之二)

图片发自App

二、胥门诵伍相

胥江渡后岭胥游,瞑目征平相止愁。

九曲衢修求霸业,六崇门筑拒边仇。

梅馨隽誉千山满,韵雅清吟万水悠。

烽燹早随岚气散,春秋吴越共风流。

【韵译】

胥江渡徙后胥岭在前尚可游,天下征平时伍相方瞑目消愁。

九曲桥边通衢修成图求霸业,六崇城门高筑曾为抵拒边仇。

梅馨伴随美好赞誉千山飘满,韵雅酬和清逸诗吟万水行悠。

战争烽燹早随岚气杳渺消散,春秋万代吴越同胞共赏风流。

【随记】

      胥门,又称“姑胥门”,位于城西垣偏南,坐东面西,为春秋吴国都城所辟古门之一。登胥门西向远眺,胥江奔腾而至,七十二峰苍翠,五湖烟水朦胧,“姑胥拥翠”,不仅称美胥山,也誉赠胥门。关于胥门名称的由来有三说:其一,以遥对姑胥山(即姑苏山)得名;其二,伍子胥住此门附近——《姑苏志》引《祥符图经》明载:子胥家于此,后抉目悬于门,因名;其三,城门径对胥江。究其实质,三说源本“子胥家于此”。姑苏城池的诞生乃伍子胥生平建树的赫赫奇勋,虽经2500多年的时史迁演,姑苏风貌至今仍与子胥在日“必立城廓”的主张相吻合,如若把跟城垣与生俱来的八座城门都命名为胥门,则未免落下笑柄,但以历史大英雄之英名称之,从而赞誉他“以家报国、以身殉国”的家国情怀,是非常恰当的,反之,设若于今苏城没有“胥门”之谓,历史的遗憾将与人心的自责形影相随。理通了这股意绪,人们就会认可:胥门名称得来的其他两说,仅为表象而已,姑胥山、胥江的得名,大概不会早于胥门多少,因为,作为物质的存在,三者共享英雄气质的熏陶,同沐英雄光辉的誉耀,而城门,姑苏历史的见证,更与英雄有着丝缕不绝的联系。

        胥门,也称老胥门,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保单位。现存城门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重建,明清重修。苏州古城门皆水陆并列,为防太湖洪水进城,“惟胥无水门”(《苏州府志》),元末张士诚增建的瓮城,已于民国时拆去。胥门门洞由三道砖砌拱券组成,现今“胥门”题匾已毁,可拱门横额尚存,门额砖面刻有灵芝、如意、八卦图案花边,十分古朴典雅。

        古迹的残破无法毁坏人们的历史记忆和英雄情结。古胥门元宵灯会现已成为展示吴地悠久历史文化的名片,列入各级“非遗”文化名录。胥门旁的伍子胥纪念园占地1.5万平方米,园内4米多高的伍子胥头像,平地耸立,顾往瞻今,守望未来。

        “樯旗风万舸,驿柳月双禽。依约帘栊火,眠花听笛吟”(《夜坐胥门桥》),当清代文学家姚燮登上“三吴第一桥”——跨胥门外护城河的万年桥即景吟诵时,可能他不一定意识到,眼前的“樯旗”“舸棹”“清风”“明月”“水禽”“渔火”“柳影”和耳畔的“笛音”,均烙上文化的印记,会对今人之热爱姑苏、怀咏胥门产生不可忽视的心灵共鸣!但作为寓情于景的优美古诗,其“对人类品性(产生)影响”并“裨益人生”的“文化价值”和“文化作用”(毛姆)是确实存在的,否则,当海外华夏儿女每每吟至“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千古名句时,无不热泪盈眶、彻夜无眠的事实,岂不成了空穴来风和诓世奇谈?切记:文化能呈现美,文化将创造善;中华文化认同,永远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朝向光明未来的精神皈依!

图片发自App

[注]相关史料和图片来自网络。

(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胥门诵伍相(姑苏古城门记吟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