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烨子
一年的时间过得飞快,两个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战略、市场营销、财务、创业、信息系统、投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财经大学比较有特色的管理经济学、商法、金融工程、资本运营、企业并购等课程。只不过略感遗憾的是没有开设质量管理这门课程,估计不是该校的独有的情况,或许国内大部分的MBA都没有开设这门课程,由此也可窥见质量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临近学期末,我们需要确定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最初想撰写质量管理方向的论文,因为自己毕竟一直从事质量管理,对该领域多少有点心得,心想写起来会轻松一点,也对今后工作有指导意义。可学校要求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必须是我们任课老师,我任课老师没有一位是研究质量管理领域的,所以,无法找到合适的导师。
那只能重新考虑选题,于是就挑了另外一个感兴趣的领域——职业生涯管理,因为职业生涯管理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分支,可以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授课老师做我的毕业论文导师。最终,我以《XX制药集团质量管理人员职业生涯管理》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题目,开始了长达近一年的论文写作历程。
因为兴趣所在,此前曾阅读过职业生涯管理方面的一些畅销书,诸如徐小平老师的《邮箱里的灯光》、《图穷对话录--我的新东方人生咨询》、《骑驴找马》,程社明的《你的船 你的海——职业生涯规划》,李开复老师的《做最好的自己》等,自以为对该领域有一定了解,写起来不会太难。
可当我真正把生涯规划作为选题,要写成一篇3万多字的毕业论文,才发现做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随着后期研究的深入,才发现此前阅读过的那些书,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其实并没有多大帮助,因为那些畅销书,大多是生涯故事,而缺乏系统的理论。
然而,写论文就不是这回事,必须得科学严谨。既然已经选了这个题目,就趁机好好系统的研究一下。于是认认真真开始查阅相关资料,学习职业选择、生涯发展、职业锚等理论,学习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价值观测评等生涯规划工具的应用。这应该是我首次比较系统地对职业生涯规划领域进行研究,经过这一轮的自学,我对生涯规划领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但此刻的身份,依然只能算是一个业余爱好者,还远未达到一个从业者的水平。
论文写作的过程,其实既枯燥又辛苦,说枯燥,是因为这不像文学创作,可以自由发挥,写过毕业论文的都知道,它有既定的规则,连字号大小、目录层次等都有明确规定,你只能在这个框架下去创新;说辛苦,是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已经离开学校,重新开始回到职场,只能是白天工作,晚上码字。说真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被论文写作给占用了,一个论文从选题开始,然后开题、一稿、二稿、盲审、查重、三稿、四稿,再到最终答辩,一路走来真的不容易。
我记得查重(既核查自己论文和他人论文的重复程度,重复度过高就会被判抄袭)环节,因为导师要求我们先自查,重复度控制在一定比例以下才能提交给学校,控制不到那个比例以下交个学校后,校方查重很可能就会通不过,被判论文抄袭。
因为我写的论文里有一个章节是生涯规划的一些概念和理论的概述,既然是理论和概念,那我自然不能随便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尽量沿用原文。没想到,这也算重复的!这严重影响到我论文的重复率,只能拼命改改改,从晚上8:00开始,一直改到凌晨4:00,总算将重复率控制到了导师要求的比例以下。
2013年5月,论文终于定稿,只剩最后的答辩环节了。我的运气那叫真的好,全校要按5%比例随机抽取毕业生参加校级答辩,我们班30多人,按比例有一位,而我就成了被选中的那位。所谓校级(就是全校)答辩,是和院级(工商管理学院,学校其中的一个院系)答辩相对而言的,校级答辩的答辩委员会主席是其他高校的,而院级的答辩委员会主席是本校的。我这么说大家大概就明白了,答辩难度肯定不一样呀。
说真的,当听到说自己被抽到校级答辩,刚开始,心里难免有点紧张,但转念一想,这3万4千多字的论文都是自己查阅了很多资料,一个一个字辛苦写出来的,既没找人代笔,也没抄袭,答辩有什么好担心的呢?还怕被他们给问倒吗?
5月31日,万里长征终于走到最后一步:论文答辩。这里面还有个小插曲,因为我们组参加答辩的有20多位,分两天进行,我本来排在第二天第四个上场。因为学校离家远,所以就原计划第二天早点来,观摩一下前面三位怎么答辩,第一天就没去学习观摩。可是,第一天下午5点多的时候,学校老师竟然打电话告诉我说第一天答辩进展比原计划快,所以,原本排在我前面的三位都已经在第一天完成答辩,我成了第二天第一个上场的,让我早一点赶到学校,不要迟到。
这都是啥节奏?又让我心里有点慌,只能按照原先学校给的答辩流程去做了,没有可参考的对象了。管它呢,事已至此,再谎也无济于事了,还不如好好答辩。第二天,走上讲台,经历了开场几分钟的紧张后开始按照自己的节奏去阐述论文、回答老师提问。
最终,有惊无险地通过了论文答辩,顺利拿到了毕业证和学位证,实现了自己职业生涯阶段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