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我们亏欠自己的,终归要归还,无论是爱还是挫折

                                    ————2015年夏游宁手记。

    对于人生,我们总是潜意识里面幻想,如果世界上存在着某种隐匿的贿赂,也许可以刻舟求剑。

    比如,如果我受不了人际关系的痛苦,那么也许我可以放弃社交,我就安全了。然而孤独偷偷的攒多了,让我们莫名其妙的彻夜难眠。比如,如果我厌恶竞争,也许善良可以让我得偿所愿。然而手底赠人玫瑰的余香,无法安抚自己眼底落空的渴望和期盼,甚至因此带来的别人的厌恶。。。又如果,我只需在意他好的一面,也许就他糟糕的那一面带来的伤害就可以消失不见。结果,他什么都好,除了喝酒会打我,或者除了什么都听他妈的话等等等等,让我们最终不得不承认,有些好再好,也不会让有些坏消失不见。

  来访者小A不太理解为什么自己这么好,却遇不见良人。我说,也许恰恰是你太好了呢?

      我猜,即便是各类文章把这样的话题讲烂了,依然有很多人对此感到疑惑不解。因为,这看上去实在是太像一个悖论了,我对别人太好了为什么会换来别人的坏呢。

    小B的妈妈完美得像一个圣母,只要想起她,小B就无地自容。因为在如此完美的妈妈面前,她卑微得像一个罪人。你知道吗,游老师,我妈妈给我感觉她根本不像一个人,而是一个神。你知道跟神生活在一起是什么感觉吗?她有多完美就代表我有多糟糕。

    我当然知道。人跟人在一起本来就应该平起平坐你来我往。所谓的平等的意思,就是你可以给我任何帮助,我也可以给你任何回馈,但除了,尊严。而当她的妈妈在做神的时候,潜台词即,你们很需要我,但我可以不那么需要你们。这种感觉并不会直接的被表达出来,但是会隐匿的传递出来,你有什么事情来找我,我可以马上帮助你,但你得任何回报我都不稀罕,即便我稀罕,我也是为了安抚你。

    听上去有些瘆人对吗。嗯,是的就是这样瘆人的。

    但那不是最瘆人的,更瘆人的是在亲子关系中,子女会在这种愧疚中失去心灵的自由,而在夫妻关系中,为了安抚这种过于累积的愧疚,以及永远在道德上低人一等的羞耻感,和愤怒,如果伴侣不会是千夫所指的渣男渣女,便会变成抛家弃子的叛徒。

    小A告诉我,她原意并非如此,但是她真的很厌恶那个脆弱的需要帮助的自己,只有强大才能让她体验到安全。所以她拒绝让任何人,特别是她自己直接体验到自己对情感的依恋。为此她只能不断付出,来换取关系。别人眼中的渴望,让她即安全又感到悲凉,看,他们还是离不开我的,但我也只有不断付出才能得到这种安全感。

    我猜她的方式,在任何关系的开端都是有效的,但任何东西的量变都会演变成质变,没有找到新的能够建立平等的关系模式之前,什么都好来换取尊严和关系,最终的代价是自己浪费掉的爱和人生。

  小C,无辜的坐在我的面前,诉说着他的疑惑。我以为给她们钱,就足够了。因为我是男人。当我告诉他,陪伴这个词的时候,他沉默良久,眼角有些湿润。陪伴······

    他最害怕的就是陪伴。因为他有一个郁郁寡欢,在精神上索求无度的母亲,所以他需要拼命赚钱来抵消这种拒绝陪伴的内疚。但结果是他的妻子儿子全部患上了抑郁症。

    还有小X。以为会读书,找个好工作,再找一个好男人结婚就一劳永逸了。但最终,第三者出现在自己的眼前的时候,她才意识到没有人真的能够永远的忍受自己一直得不到妻子的关心。

    像这样的例子每天都在发生。有机会看到这些真相的人,当然还有机会从头学起。但很多人不会给自己这些机会。

  我经常举办一些读书群。群里总有人听完讲解一些跑出来问,你说的这些有什么用,还不如直接给我一个方法让我把问题解决掉。我猜测她可能自己都意识不到,当她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在逃避自己的焦虑。所以我接下来可能需要谈一谈焦虑。

    心理学里面有一个流派,叫精神分析,她就是研究焦虑的学问。焦虑的意思就是对恐惧的恐惧。罗斯福在1933年成为总统的时候说,让我们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几乎成为千古名句。

    精神分析在研究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无数次的论证恐惧本身,剑指原生家庭没有被了结的爱恨情仇。

    小A。她有一个从小就生活在类似于乞讨者身份里面的母亲。所以对她来说付出和清高才是高尚的存在,而与之相反就是乞丐。她告诉我,你知道吗,那时候家里穷,妈妈又不勤劳,为了让爸爸不要离开她,我每天都看见爸爸嫌弃她,而她就一直毫无尊严的追捧身边所有的人。她追捧她的娘家,为了得到几根苞米。她也追捧她的邻居,有时候吹捧人家一上午,就为了得到一碗剩菜,并且乐此不疲。那些鄙夷的眼光,累积成争气带来唯一的对妈妈报复的快感,除此之外她无法在任何其他事情上面得到快乐。

    比如小C,他总是在说责任,其实一个人把责任挂在嘴巴上的时候,就意味着他在用责任逃避爱。又比如小x,她真的不会关心人吗?其实爱一个人是我们的本能,爱的里面也包含关心的成分。然而她从小只需要负责读书,所以她给父母的每一个关心得到的都是拒绝。我问她,那么你被拒绝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她说拒绝了就拒绝了呗。我告诉她我听到了若隐若现的愤怒,这句话换来她两行清泪。那一刻我知道真正的治疗开始了。

    人天生就有很多能力,如果一个人对你说,别人可以,你为什么不可以。这句话其实是对的。但这句话太过刺激。我们之所以不可以,是因为我们之前在可以的时候遭遇太多的贬损和拒绝,所以才变得不可以。但上帝既然赐予我们种种的可以,必然是为了让我们获得我们需要得到的相对应的幸福。当我们用米饭完全的代替肉类,便会营养失衡。心灵的渴求,和生活的每一次邂逅也是如此。

    我想谈谈自由,很多人躲在自己的舒适区不肯出来,其实是为了获得自由才丧失了自由。所有这样的人都存在着无法自由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的模式,因为关于纪律的使用规则,其实并非为了让一个人完美,而是为了让人们长久的获取资源,这势必不自由,而只有这样的不自由才会换取更多的自由。但一个人如果把所有的自由和满足都只放在一件事情上的时候,这件事往往最后会成为自己生命中的萧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还记得无问东西的电影热火朝天,那个神奇的年代对人性的禁锢登峰造极,至今在咨询中仍然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留下的痛苦烙印,讲这些也许太多人无法理解。但我们亏欠自己的终归将要归还,如果我们亏欠自己太多的信任,自卑带来的灾难就是我们的讨债鬼;如果我们亏欠自己太多的理解,冷漠带来的痛苦就是把我们逼入绝境的刽子手;如果我们亏欠自己太多的挫折,生活就会逼迫我们放弃最后一丝尊严。。。。。。

      我经常询问我的来访者,你是真的不想咨询了,还是不想思考了。如果他们能够体验到后者,并且表达出来,恰恰意味着咨询的进程再次往前推进了一小步,而如果是前者,往往还有一场咨询师和来访者的激烈的辩论赛,那意味着我们离真正的改变又多了一些距离。所以你们看,那个咨询师多讨厌,她一会悉心呵护着你,一会又无情的把你推到真相面前,一定需要你去面对。极好和极坏都同时出现在这个咨询师身上,是把他劈成两半,还是因为咨询师的极坏,把极好也一起杀死?我这样去问我的来访。

    于是,小A,渐渐开始学习接受别人付出爱,小C则学习接受他人情感的索取,小x,也尝试着去体贴关心别人。他们摔倒无数次,每一次都告诉我他们依然会去不自觉的发觉对方踩到自己身上痛点的那只脚。他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像一个要决定她们行为的将军,跳出来影响她们的内心。跟我辩论,也跟她们一部分自我辩论。每一次我方胜出,那个曾经被打压被以爱为名受到伤害到内心小孩,就在抑郁,内疚的眼泪中长大一寸。有时候这些抑郁内疚是为了惭悔早年那个一直以来,被自己逼迫虐待的自己。有时候是为了一直以来被自己辜负过的爱人,孩子,朋友。

你可能感兴趣的:(出来混总是要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