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作者是格雷戈·麦吉沃恩被誉21世纪的“史蒂芬.科维”,在斯坦福大学开办了“设计你的精要人生”课程,备受青睐和追捧;还是畅销书作家。
主要内容:介绍了精要主义者的思维模式,并将这种模式转化为一种系统化的程序,助你摆脱无意义的多数,专注有意义的少数,成就有意义、有目的的人生。对于那些想要重新掌控自己的健康、幸福与快乐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之作。
开始读看这本书之前先说一下跟这本书有关的几个小故事
①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职场公众号"舒祺聊职场"的主理人舒祺老师推荐的,舒祺老师说这是一本2019年对她个人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②前段时间有个北京的价值营同学分享了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提到他为了完成这本书的阅读,把纸质书带回家在家读完的,他母亲说:你天天抱着这本《精要主义》,干脆跟精要主义过日子好啦。
③上周刚放假的时候立了Flag打算把这本书读完并输出笔记,到周一该交周复盘了,才发现连新书的塑料膜还没有揭,找到微信视频号生活博主"Nicholas"的如何1个小时读完一本书?运用博主的方法用了大概3个小时读完了。(这本书我之前看的电子书,翻纸质书的时候发现好多地方都已经忘了,这个事情也告诉我们,这种工具书还是纸质书比较好)
本书有21万字,作者是如何来阐述他的观点以及具体的建议呢?
作者总共写了3大部分,15个要点
1.抽离,为探索和思考留出空间
不管你是每天花2个小时,还是每年花2个星期,或者甚至只是每天早上花5分钟,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创造一个空间,让自己从忙碌的生活中抽身退出。
案例:领英CEO杰夫·韦纳和比尔·盖茨的故事
2.审视,关注真正重要的事情
精要主义者都是出色的观察家和优秀的听众。他们深知,取舍的现实意味着自己不可能关注一切,因此他们会特别留意倾听话外之音,领悟言外之意
要捕捉标题,寻找自己每天、每周的生活中的导语。微小的、不断增加的变化一时很难发现,但是久而久之,就能产生累积效应。
3.游戏,拥抱内心孩童的智慧
游戏对于大脑的执行功能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专门研究脑科学的精神病学家爱德华·哈洛韦尔(EdwardM.Hallowell)写道:“哥伦布正是在玩的时候发现了地球是圆的。牛顿正在放松自己的大脑时看到了苹果树,并突然发现了地心引力。沃森与克里克正在玩DNA分子各种可能的模型时,偶然发现了双螺旋模型。莎士比亚玩抑扬格五音步玩了一生。只要醒着,莫扎特就离不开玩。要说到大脑爱游戏,爱因斯坦的思维实验就是极好的例子。”
4.睡眠,保护你的身心资产
睡眠能让你更有能力探索世界,建立联系,在醒着的时候做得更少,但更好。
5、精选,只接受前10% 的机会
制定一种既有选择性而又明确的标准,能给我们提供一种系统的工具,用以辨别真正重要的事情,并过滤掉那些不重要的。
当机会向你走来时,不妨用以下这种简单、系统的流程来执行精挑细选的标准。
第一步,把机会记下来。
第二步,写下3条“最低标准”,如果这个机会要进入考虑范围的话,就必须达到这3条标准。
第三步,写下3条理想的或“极端标准”,如果这个机会要被考虑的话,也必须满足这3条标准。按照这个流程,一旦这个机会不能满足第一组标准,那么答案很显然就是No。但是如果它不满足3条极端标准中的2条,答案依然是No。
6.澄清,做一个以一当千的决定
“如果我们只能在一件事情上做到出类拔萃,那将会是一件什么事情?”
精要目标既具体可行,又鼓舞人心;既充满意义,又容易衡量。
只有目标真正明确,才能达到真正优秀。
7.勇气,优雅说“不”的力量
关键不在于对所有要求都全盘拒绝,而是在于拒绝不重要的事情,以便应承真正重要的事情。对一切说“不”,频繁地说,优雅地说,只有千真万确的要事除外。
一个明确的“不”比一个模糊的“是”更优雅
8、放弃,止损就是最大的赢
克服对浪费的恐惧,承认失败,让成功开始。
不要做一个不会停下车去问路的人,因为从不愿承认自己已经迷路了。
我们总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开着车一圈圈地来回绕,却哪儿都到不了。
9.编辑,看不见的艺术
删减,自律地抛弃那些好选项;成为自己人生的编辑,也必须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谨慎克制。方法之一,就是编辑自己要插手干预的那种倾向。比如,当我们被拉进一个电子邮件话题时,要克制住常常会有的那种第一个回复全部的冲动。参加会议时,克制住想插话的冲动。我们可以等待,观察,看看情况怎么变化。少做,不但是一种效力强大的精要策略,而且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编辑策略。
10.边界,设定界限会带来自由
记住:别人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
11.缓冲,充足准备带来优势
基于最佳情况,考虑最坏可能
案例:罗尔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和罗伯特·法尔肯·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二人比赛看谁能成为现代人类史上到达南极点的第一人的故事,显示了做最全面、最充分的准备是多么重要。两个人目标相同,但做法却迥异。阿蒙森为所有容易出错的环节做好了一切准备,但斯科特却对一切抱乐观的态度。斯科特为这次探险只带了一支温度计,所以当那支温度计打破时,他忍不住怒气冲天,而阿蒙森带了4只温度计上路。斯科特为他的17人团队储备了1吨食物,而阿蒙森准备的食物是他的3倍之多。斯科特把返程的补给物资贮藏在一个地方,上面只插了一面旗子作为标记,这意味着如果他哪怕有一丁点儿偏离线路,他的团队就可能找不到补给了。与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阿蒙森做了20个标记,相距数公里远,以确保其团队一定能够看到。罗尔德·阿蒙森为这次行程做了煞费苦心的准备,并且查阅了大量资料,但罗伯特·法尔肯·斯科特的准备工作却少得可怜。
阿蒙森在制订计划时全面考虑了挫折和缓冲,但斯科特却只期盼理想的状况。当斯科特的队员们疲惫不堪、饥寒交迫之时,阿蒙森的队伍却很顺利地行进着。最后,阿蒙森成功地抵达了南极点,而斯科特和他的队友们却惨死于途中。
比预计时间多留50%
你是否也曾低估过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如果是,那么你就和很多人同病相怜了。这种现象被称作“规划谬误”(Planning Fallacy)。这一术语由丹尼尔·卡尼曼于1979年提出,它指的是人们倾向于低估任务完成所需的时间,即便是在以前已经承担过相同任务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在一项研究中,37名学生被问到他们认为自己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成毕业论文。当这些学生被要求在“一切尽可能顺利”的前提下估计论文完成时间时,他们的平均估算值是27.4天。而当他们被问到如果“一切情况糟得不能再糟”,那么完成论文需要多长时间时,他们的平均估算值是48.6天。最后,这些学生实际完成毕业论文的时间平均为55.5天,只有30%的学生在他们估算的时间里完成了任务。令人不解的是,人们一方面承认自己有低估的倾向,但与此同时又总是相信自己当前所作的估计是准确的。
12、扫除,锁定你的“最慢行进者”
弄清核心目标,确定扫除的障碍是什么。
13.进步,小胜的价值
不要再从大处着手,然后除了浪费时间和精力,一无所获。要真正做好重要的事情,必须从小处着手,创造动力。然后,运用这种动力创造下一个胜利,再下一个,长此以往,直至取得重大突破。如果这样做,我们就能毫无阻力、毫不费力地取得进步,突破性进展就仿佛在一夜之间降临。
14.心流,常规造就天才
他们设计一种常规,让自己所认定的精要事务沿着默认的路径实现。当然,在某些情况下,精要主义者仍然需要付出努力,但是由于有了正确的常规,每一分努力都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奥运游泳名将迈克尔·菲尔普斯(Michael Phelps)在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前的几年里,他在每一次比赛中都遵循着同样的常规。提前两小时到达比赛地点,始终按照一套精确的模式做伸展放松运动:800次混合式练习,50次自由式练习,600次扶板打腿练习,400次拉浮标练习,还有一些其他练习。做完热身运动后,他会把身体擦干,戴上耳机,在按摩台上坐下来,不躺下。从那一刻起,他与教练鲍勃·鲍曼(Bob Bowman)不再有任何交谈,直到比赛结束。
在重复中,我们掌握了常规,任务就变成了习惯。
15.专注,当下最重要的是什么
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不在昨天,也不在明天,而是在当下。
给每一个清单排列优先顺序:每完成一件,就从清单上划掉。到了睡觉时间,我不但做完了所有需要在当时完成的事情,而且还因为认真专注而更出色、更高效地完成了任务。
补充.从精要主义者到精要领导者?
最后分享一段我觉得特别精彩的译者后记: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说:“世上有一种东西比所有的军队都更为强大,那就是恰逢其时的一种理想。”在这过度互联的时代中,要找回淹没在海量信息中的知识,要在数不胜数的事务中集中攻克有意义的少数,要在生活和工作的多种过法和做法中心无旁骛地聚焦于最重要的那种,要在纷纷扰扰的逐利世界中旗帜鲜明地活出超越空洞追求的意义,精要主义正是恰逢其时的一种原理。也许出身际遇天注定,祸福兴衰如天之风云般不可测,修成圣贤、臻于翘楚对于万众而言最终可能只是个终不可及的幻影,但在人力所能左右的疆域里,于抉择取舍之间时刻倾听内心志向之声,于千头万绪中明辨轻重缓急,于万事万物中斩断一切有碍进步之事,藏大局于胸,不为一时一事所缚,进退有度,涵养心智,活在当下,尽享途中之乐,这或许是人人皆可为之的。
链接:
1.史蒂芬.科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2.《被讨厌的勇气》书中提到的课题分离我觉得可以和第7条内容一起看
3.《断舍离》山下英子
4.《从优秀到卓越》吉姆·柯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