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持久化

[TOC]

1. Redis持久化

redis提供了多种持久化方式:

  • none:没有使用任何持久化方式,当redis实例停止后,redis中的全部数据丢失。使用none就是将数据存储在内存和硬盘的临时文件中。
  • RDB:快照模式,redis在间隔指定的时间间隔,对全部数据做快照,然后使用新的快照替换旧的快照。redis实例重启后,会直接按照最新的快照恢复数据。
  • AOF:日志模式,redis将受到的全部的命令,按照一定的协议,存储进入日志文件。当日志文件达到一定的条件,redis会进行后台重写,保证AOF的日志文件不会太大。
  • 混合模式:可以同时开启RDB和AOF模式,这样redis的所有操作都被记录,而且每隔指定的时间,都会做快照。redis在重启后,会优先使用AOF的日志文件进行恢复,因为AOF的日志记录的数据比RDB的快照文件记录的数据更加全面。

RDB只记录了某一时间点的数据。AOF记录了某一段时间的数据变化。

从时间上来说,RDB是一个时间点的数据,AOF是时间段的数据。

从行为上来说,RDB是静态记录数据,AOF是动态记录数据。

2. RDB 的优点

  • RDB数据非常紧凑,它保存了某个时间点的全部数据,所以非常适合用于数据集的备份。
  • RDB数据拥有全部数据,同时又很紧凑,所以,很方便将RDB文件从一个机器传输到其他机器。,适合灾难恢复。
  • RDB在保存快照文件的时候,父进程会fork出一个子进程,接下来保存快照文件的全部工作由子进程来做,父进程不需要参与保存快照文件的过程,所以RDB持久化方式可以最大化redis性能。
  • 与AOF相比,RDB在恢复大量数据的时候比较快。

3. RDB 的缺点

  • RDB在运行的时候会造成少量数据的丢失:比如每隔1小时备份一次,那么在两次备份中间,redis宕机,在宕机与上次备份期间的数据全部丢失。
  • RDB每次做快照,需要保存全部的数据,这是一个非常繁重的工作。而且99%的备份都不会使用到,但是却不能不做这个工作。(换句话说,当没有宕机时,这个工作没有价值;但是当出现宕机,这个工作的价值100%)
  • RDB保存快照是交给子线程做的,当数据量比较大的时候,fork的过程就比较耗时,会造成fork时,轻微的卡顿(类似jvm的fill gc)。

4. AOF 的优点

  • 使用AOF可以保证最全的数据:AOF可以配置fsync策略:无fsync,每秒fsync,写fsync。默认是每秒fsync的策略,表示每隔1秒就会将过去1秒的操作追加到AOF文件中。即使redis发生宕机,最多丢失1秒的数据。
  • fsync是由后台进程完成的,对主线程几乎没有影响。
  • AOF文件是一个只进行追加的日志文件,所以即使在追加的过程中发生宕机,也可以使用redis-check-aof工具进行修复。
  • AOF文件重写:每当redis发生写入操作时,1秒后,这些操作就会被写入AOF文件中,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AOF会越来越大。当AOF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触发redis重写操作。redis重写会只保留当前数据集的最小命令操作集。==比如 set x 7 ,set x 8等多条命令,只会保留最后一个。==在新的AOF创建完成之前,命令都是追加到原AOF文件中的,当原AOF重写成功,会切换到新的AOF文件,用新的AOF文件替换旧的AOF文件。
  • AOF文件有序的保存了有效的写入操作,这些写入操作是以指定的协议进行保存的。所以即使发生异常操作,只要AOF还未被覆盖,那么将AOF文件中的异常命令移除,然后让redis进行恢复即可。(比如误操作flush all)

5. AOF 的缺点

  • AOF文件的体积大于RDB文件的体积
  • 根据使用的fsync的策略,AOF的速度可能慢于RDB。在一般情况下,每秒fsync的性能高,最坏情况下丢失的数据少。

6. 混合使用

如果想达到最高的数据安全性,应该同时使用两种策略。

如果能接受最短几分钟内的数据丢失,那么应该使用RDB。

7. 快照文件

在默认情况下,Redis将数据库快照保存在名字为fump.rdb的二进制文件中。可以对redis进行设置,实现只有redis的操作满足条件时才进行备份。

save 60 1000表示在60秒内,有1000个key发生了数据改动,才进行备份。

当然,也可以通过手动命令进行强行备份。

SAVE或者BGSAVE可以手动强行备份。

  • 工作方式:

    redis需要保存dump.rdb时,会执行以下操作:

    1. forks子进程,redis同时有父进程和子进程
    2. 子进程将数据写入临时RDB文件
    3. 子进程完成RDB文件后,redis会用新的RDB文件替换旧的RDB文件,并删除旧的RDB文件。

    ==为什么使用fork==:在操作系统中,有一个优化机制是==写时复制==。就是说,fork子线程时,子线程持有的数据和父线程持有的数据是同一份,只有当子线程或者父线程需要写数据时,才会将子线程的数据从父线程拷贝一份。对于redis来说,fork出来的子线程没有写数据,只有读数据,所以,fork出来的子线程就不涉及数据的拷贝了,因为子线程和父线程使用同一份数据。在子线程拷贝期间,父线程会将期间受到的写操作放到内存缓冲中,到了时间才会将内存缓冲中的数据写入。==这也是为什么会丢失一小部分数据的原因。==

8. 日志文件

在配置文件中使用appendobly yes打开AOF持久化方式。

打开后,每当redis执行一个改变数据集的命令时,这个命令就会被追加到AOF文件的末尾。当redis被重启后,就会从AOF文件中读取命令,重新一次,就可以达到重建数据集的目的。

  • 日志重建:

    因为AOF的方式是不断的将命令追加,所以,随着命令不断的被追加,AOF文件的体积也会越来越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redis可以在不打断服务端的情况下,对AOF文件进行重建(rebuild)。

    执行BGREWRITEAOF会生成一个新的AOF文件。

  • fsync配置:

    每次有新的命令追加到AOF文件时,就调用fsync,将数据从内存缓冲写入磁盘:非常慢,非常安全.

    每秒一次fsync:足够快(和使用RDB持久化差不多),并且最多丢失1秒钟的数据==类似配置RDB1秒钟备份一次,不过AOF不是全盘备份,而是增量备份.==

    从不fsync:将数据交给操作系统,操作系统认为内存缓冲区快满了,可以写入磁盘了,那么就进行写入。非常快,但是更不安全。

    (默认是每秒fsync,也是推荐的配置)

  • AOF文件被损坏:

    为现有的AOF文件做个备份,然后使用redis-check-aof进行修复。最后重启redis,使用修复后的AOF文件恢复数据。

  • 工作原理:

    AOF重写和RDB创建快照一样,巧妙的利用了写时复制:

    1. forks子进程,redis同时有父进程和子进程
    2. 子进程将新的AOF文件写入临时文件
    3. 在子线程写入的同时 ,如果有新的命令被执行,那么父进程会将命令同时存入内存缓冲区和原AOF文件==(这是为什么AOF数据比RDB丢失的少的多的多的原因)==,即使在重建 的过程中发生异常,原AOF文件也持有全部的命令,不会造成数据丢失(最多1秒)
    4. 子进程重写完成后,父进程将内存缓冲区的命令写入临时AOF文件,然后使用新的AOF文件替换原有的AOF文件。

9. RDB切换AOF

从RDB切换到AOF的步骤:

  • 备份dump.rdb文件
  • 执行redis-cli config set appendonly yes
  • 执行redis-cli set save ""

执行的第一条命令开启了AOF功能,redis会阻塞,直到初始AOF文件创建完毕为止,之后redis会继续处理命令请求,并开始将写入命令追加到AOF文件末尾。

执行的第二条命令关闭了RDB功能,这一步可以省略,同时开启两种持久化方式。

==注意:需要记得在redis.conf文件中开启AOF功能,否则重启redis后,配置会被重置。==

10. RDB和AOF同时开启

在执行BGSAVE进行备份RDB文件时,不允许执行BGREWRITEAOF。当然,在执行BGREWRITEAOF时,也不允许执行BGSAVE

防止两个redis后台同时对磁盘进行大量的IO操作。

如果BGSAVE正在执行,用户显式的调用BGREWRITEAOF命令,redis会向用户回复一个OK,告知用户,BGREWRITEAOF被预定执行,当BGSAVE执行完毕,就会执行BGREWRITEAOF

当redis启动时,同时开启了RDB和AOF,那么redis会优先使用AOF进行回复数据,因为AOF文件保存的数据比RDB完整(通常情况下)。

11. redis数据备份

redis对于数据备份非常友好,你可以在任何时候对RDB备份文件进行拷贝:RDB文件一旦被创建就不会被修改==(只会进行替换)==。当服务器要创建一个新的RDB文件时,redis先会创建一个临时的RDB文件,当临时的RDB备份完成后,redis使用rename原子操作替换原有的RDB文件。

所以,任何时候,拷贝RDB文件都是绝对安全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redis--持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