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东坡传》之瑜伽与炼丹

再伟大的人物,也是普通凡人中的一员,也会有普通人的喜好与追求,比如说东坡先生对长生不老之术的研究。第一次对瑜伽有兴趣是看到子由外貌上元气焕发,曾经吃药不见效的病竟然在练习瑜伽时都痊愈了,精神头为之振奋,其次东坡先生平素与僧人颇密,也学习僧人的日常功夫,打坐练习气功,以求身体健康和身心宁静。瑜伽术以静见长,和国人“保存精力”的养生方式相契合,得以推广发展。

曾经我也很喜欢练瑜伽,一方面身体协调不怎么好的我确实喜欢这种偏静的运动,跳舞什么的练习不好嘛,另一方面瑜伽对身体对内观和安于当下的状态,是很好的调理身体节奏和身心情绪的方法。练瑜伽的过程是痛并快乐着,身体极限拉伸,听老师口令坚持,很是煎熬,恨不得时间快进,在最后的休息放松环节,又期待时间可以无限拉长,平时我身体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中,在老师治愈系的声音中,我的身体也跟着舒展开来,放松眼睛、鼻子、肩膀……

经常还没到腿我就睡着了,感觉真是特别幸福。后面,东坡见到子由看起来并不健康,因为他夜里费好多时间练瑜伽术,这也是过犹不及,而且需要遵照规律,夜里本是身体休息时间,这么折腾,事与愿违。我已经有几年没练习了,运动需要常拿起来滴!

东坡先生也跟着炼丹,这或许和当时普遍追求长生的社会风气有关吧,流行的事也尝试一把,以免自己未来遗憾。看着炼丹的毒性金属原材料和每月都有人飞升离世,真的有些心惊胆战,假如苏大学士对炼丹再痴迷些,多食误食所谓的丹药,后果都不堪设想,我们光辉灿烂的文学史上真的会损失惨重。

是的,想到这里有两个原因,近期陪孩子听红楼梦,了解了前八十回中曹雪芹大师对人物的定位和细节中蕴藏的宝藏之多,真是令人惊叹,未完待续的后半部分着实让人痛心,特别想知道,假如后四十回底稿找到后,曹雪芹大师会如何安排宝玉和宝钗的故事,大厦倾倒后的众生样又有多复杂,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下面到底都有啥…… 另一方面是有一个主题为“唐代诗人消失记”的活动,虽然只是假设,但看到伟大的人物消失后我们如此惨重的损失,真是对现在能看到听到如此多经典甚感幸福,站在中国厚重的历史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不言而喻。

说到东坡先生由清贫的黄州到奢华的京都,由一介农夫到皇家翰林的后心理变化,如果是在20年前年轻气盛之时,天上地下的变化会让人疯狂不知所措不知自己到底是谁,但20年后,经历了这么多坎坷波折,潜心研读了那么多释儒道的论著,并特别钟爱陶渊明的自然归隐生活的苏轼,他的心里更多的是平和、通透,情绪方面或许还会多一丝战战兢兢,伴君如伴虎的境况,不确定性太多,谁知未来会发生什么… 不过乐观豁达的东坡先生,有丰厚的才华和坚韧的幸福能力,在哪里在何种职位上,都能让自己舒畅痛快。

东坡先生在《乐与苦》短文中写道,“乐事可慕,苦事可畏,皆是未至时心尔。及苦乐既至,以身履之,求畏慕者初不可得,况既过之后,复有何物比之?寻声捕影,系风迩梦,此四者犹有仿佛也。如此推究,不免是病,且以此病对彼病,彼此相磨,安得乐处。当以至理语君,今则不可。”

翻译过来也即:羡慕乐事,畏惧苦事,这是没有遇到乐事和苦事对的心情。等到这些事情到来,亲身经历,就没有羡慕畏惧的人了,事情过后,再用什么事物来比,捕风捉影,虚妄无据,都是恍恍忽忽。如此推究,也是毛病,姑且以此病来对治彼病,彼此相磨,安得乐处。应把深刻的道理告诉你,现在却不行。东坡先生用他自己的经历,揭示了面对苦乐的心态,从苦乐未至、苦乐既至到苦乐既过三种连续状态,可看出畏苦慕乐只是人们没有经历苦乐之前的心态,在苦乐既至和既过之后都不复存在,由此推究出畏苦慕乐“不免是病”,这两种欲念交织于心,人生便无乐处。反过来说,只有超脱畏苦慕乐欲念,才能获得真正的人生快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苏东坡传》之瑜伽与炼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