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ia Montessori (1870 -- 1952)

在人的一生中,沒有任何一個時期會像出生時這樣艱難。因此,這個出生的時期是值得人們進行認真研究的。

胎兒一直生活在母親體內,當他出生之後自然需要保暖。但是,這種溫暖應該來自他周圍的環境,而不是他的衣服。

新生兒在第一個月裏所遭受的痛苦和壓抑,將會影響他未來的人生。

任何生物都會與環境趨同,只不過昆蟲發生在身體方面,而孩子則發生在心理方面。

人是通過嬰兒時期特有的內在吸收力來獲取伴隨其終生的人格特徵的。

應該經常把孩子帶在身邊,讓他有機會觀察我們在做什麼、說什麼。要經常讓孩子到他感興趣的東西附近去,給他觀察的機會。

孩子常常哭、暴躁、易怒,說明他正處於精神饑餓狀態。

《文化模式》中的例子說明,石器時代的人的智能與現在並無區別,區別祇是知識上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有兩個胚胎時期:一個是在出生前,這一點與動物相同;另一個就是在出生後,這一點是人類特有的。嬰兒的出生是生命的跳躍,也是生命的新起點。

離開故鄉的人在晚年時常常會得一些怪病,比如臉色蒼白、心情壓抑、虛弱貧血等,使用多種方法治療都無效,後來醫生建議這些病人回到出生地去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讓他們的潛意識在出生地找到那種平和安定的感覺。

人類對動物的熱愛和尊重不僅僅取決於個人,更會受到環境和周圍人的影響。

孩子的運動性並不是以肌肉而是以心理作為起點的。

人是先發展心理的,器官的發展在心理發展之後,並且受心理的控制。在器官能夠運動之後,心理還會進一步發展,這是因為孩子在運動過程中會從周圍環境中獲取經驗,以促進心理的發展。

只有大自然才能決定教育應該遵循的方法。我們的責任就是向孩子學習,並為他們服務。

孩子必須根據自己的意願才能形成“實體化”。在“實體化”的形成過程中,一個人個性的形成是一項秘密工作。

無論是治療身體的疾病,還是治療心理的疾病,都需要追溯到患者童年時所發生的事情。

我們在跟孩子交往時,不是去探索研究他,更重要的是去耐心觀察他。

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並不是大學階段,而零至六歲這個時期。

如果我們還能保留兒時所俱有的那種奇妙的能力(吸收的心理)該有多好,那我們就可以快樂的嬉鬧,並在玩樂中學會複雜的語言了。

孩子很多任性的行為,是長期遭受成人錯誤對待所造成的不正常的結果。

發脾氣本身可以是一種焦慮和無目的的行為,就好比孩子會突然發高燒,而我們卻找不出相應的病理上的原因。通常情況下,孩子生了小病,體溫就會上昇的很高,其實這種病並無大礙。

我們幫助孩子,並不是去塑造他,而是尊重他心理發展的外部表現,為他的成長提供必要的手段。

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對秩序的敏感期就已經出現了,並會一直延續到第二年。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個月,當他看到一些東西放在了合適的位置,就會顯露出高興。

如果一個人能夠閉著眼睛到處走,只要伸手就能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就說明他的心靈可以完全融入到這個環境中。孩子對秩序的需要,就如同魚兒需要水一樣。

孩子感興趣的並不是找到東西,而是在東西應該在的地方找到它。

孩子從兩歲開始,興趣轉移到了一些我們注意不到的小物體上。

成人必須成為一個研究者,而不是一個專制的評判員或遲鈍的管理者。

在教給孩子如何做事的時候,如果我們過分熱情或用誇張的動作來示範,孩子的自我思考和判斷能力就會受到壓抑。

每當孩子經歷重複練習之後,他們就像是經過休息的人一樣,充滿了活力,彷彿感受到了某種非常大的快樂和欣喜。

孩子通過工作恢復了正常狀態。

人是通過工作塑造自己的。孩子的工作願望代表了一種生機勃勃的本能,因為他不工作就無法形成自己的人格。一個人是通過雙手的勞動來塑造自己的,他把手當作表現人格的工具,用來表達自己的智慧和意志,這一切有助於他去征服他的環境。

成人把工作當成是令人厭惡的事情,可能是因為社會已經失去了工作的正確動力。

與稻盛和夫的觀點一樣。

對於孩子的活動領域而言,成人是他的子孫和依賴者;對於成人的活動領域而言,孩子是他的子孫和依賴者。成人和孩子都是國王,只不過他們是不同國度的統治者。

對於三歲的孩子而言,如果我們給他們提供根據各自的身材比例製作的物品,並允許他們像我們一樣操作,他們就會獲得快樂和滿足,他們的性格也會變得平和、安靜。孩子玩耍是為了讓自己適應周圍的環境,所以他不在乎環境中不常有的東西。

當我們用真實的東西來取代虛假的玩具時,孩子堅持獨立做事,拒絕來自我們的幫助,我們祇能做一個觀察者,而他們卻變成了環境的主人。

當孩子興致勃勃的投入到工作中時,他們是不會感到疲勞的。如果我們要求孩子每隔一段時間就換種休息的方式,反而會使他們失去興致,並感到疲勞。

“自然”認為,孩子不使用雙手就無法思考,甚至他們在思考時還需要不停的走動。

對孩子進行干涉和幫助是沒有必要的,即使孩子做錯了也沒有關係,這就是“非干預教育法”。只需要判斷孩子可能需要什麼材料,然後就必須放手,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身上。他們自己進行操作的同時,我們要注意觀察他們的進展,時刻為他們準備進一步需要的材料。

年齡幼小的孩子的注意力不是人為培養的,而是某些目標能夠使他的注意力變得集中。好像是這一目標符合了孩子內心的某種衝動,這種目標是孩子受他成長發育的“需要”的引導而發現的。

正是因為大自然初始階段非常簡單,所以也最能夠揭示真理,而真理則可以解釋許多複雜的現象。

這就好像是作用在一扇關閉的門上,當外部的感官力量來敲門時,內部力量就會開門;假如內部力量不足以將門打開,那麼外部力量敲門也無用。

如果想像失去了事實這個支撐,那麼它的存在就會像是沒有目的的功能練習那樣,使體力逐漸被消耗殆盡,同時也會使人的智力被無端浪費掉,並可能使人掉入心魔之中。

當別人的行動節奏教育與我們接近時,我們就會感到高興;當我們不得不去適應別人的行動節奏時,我們就會感到痛苦。

對幼兒有效的教育活動,都必須對兒童的獨立性有所幫助。

如果我們習慣於服侍孩子,那麼他們就會逐漸走向奴化。

教孩子自己吃、自己洗、自己穿衣,要遠比喂孩子吃、替孩子洗、替孩子穿衣更為困難,更需要足夠的耐心。很顯然,前者是一個教育者的工作,後者卻是一個僕人的工作。

一個人如果不操心自己的需要,一味的只讓別人來滿足自己,那麼他的思想也會跟著身體一起變得遲鈍。

真的嗎?要從各學科的歷史人物中找答案。

在一個真正適合孩子的環境中,他反而會盡量注意言行舉止,控制自己的行為。

對孩子好並不是要容忍孩子所犯的錯誤,而是應該找出避免孩子犯錯的方法。

一個人只有成為了自己的主人,在需要遵從某些生活準則時,他才會對自己的行為有所節制。

我們應該教孩子明確的分清好壞,使他慢慢的不再做一些不該做的事情。

如果在一個房間裏所有的孩子都能運用智力自覺的進行有益的活動,並且沒有任何粗野的舉動,這樣的房間才是真正俱有良好紀律的教室。

因此蒙氏並非要求教師做單純的觀察者,而是在觀察中決定自己該做什麼,或者給予幫助,或者給予制止,或者給予引導。

有的孩子總是去干擾他人,卻又根本不注意糾正自己的錯誤。先帶他去看醫生,假如檢查結果證明他很正常,就要對他予以懲罰。在教室的角落裏擺一張小桌子,讓他獨自坐在舒適的小扶手椅子上,或者看著別的夥伴們做事,或者給他最能吸引他的玩具。這種孤立很有效,他很快就會安靜下來。被“孤立”的孩子往往都會受到一些特別的關照,就好像他生病了一樣。

心靈需要兩種活動,即從外部表現自我和獲得觀念。

對肌肉的運用,能夠影響一個人個性的發展。

應該正常發揮功能的肌肉處於休眠狀態,不僅會降低身體的作用和能力,還會降低心理的作用和能力。

由於意志只有通過運動才能得以實現,因此,當孩子試圖把意志付諸行動的時候,我們應該給予幫助。

一些不正常的孩子很容易表現出飲食習慣失衡的情況。

當孩子拒絕吃東西時,可能是為了反抗成人強制他用不屬於自己的方式進食。

貪食是自我保護能力削弱的一種表現。

一個人可能會在疾病中找到庇護所。這種疾病抵制所有的治療,只有當這個人逃離了讓他不愉快的處境時,疾病才能消失。

直接從生動的大自然的造化能力中吸收到養分,最好方法就是引導兒童去培育動植物,並從中對自然產生思考與理解。

一個人的心靈只有通過他自發的體力活動來塑造,才不會躲避在幻想之中。

一個心靈發生岐變的孩子無法控制他的思想,不僅表現為他的心靈進入了幻想世界,而且還表現為他喪失了勇氣,並試圖把自己封閉起來。一個岐變的心靈是經不起強力壓迫的。

一個人深信自己沒有能力做某些事情,這是他沮喪的最大根源。

成人為了讓孩子服從自己,可能會利用孩子的無知,用模糊的恐懼嚇唬孩子。這是成人對付孩子最壞的一種手段。

正常化的孩子不是把自己置於危險之中,而是獲得一種謹慎。這種謹慎使孩子能意識到危險,並控制危險,進而能生活在危險的境遇中。

正常孩子之所以說謊,可能起源於他為描述某種東西而產生了幻想。但是這種描述並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或為說謊而說謊。

有的孩子似乎因為好玩而說謊,比如有的事情是他做的,他卻壞笑著說爸爸媽媽做的。

愛並不是什麼原因,而是一個結果。

孩子在敏感期中,那種與周圍環境不可抵抗的衝動,就是一種對周圍環境的愛,所以他才能看到成人視若無睹的東西。

孩子完全可以成為幫助我們上進的人。

我們準備的教具是希望孩子可以使用半年時間。

服從是一種力量的表現,是一種精神上的敏感性,是內在心靈平靜的結果。只有精神上的強者,才懂得服從其他人。

甘地認為教育絕不能脫離生活,教育的中心點必須是教人更好的生活。

成人自己不是一個建設者,而是孩子進行自我建設的合作者。

孩子的哭鬧是他內心掙扎不安的表現。如果在他不安的時候我們不但不安慰他,反而橫加干涉,或者將一些道理一股腦的灌輸給孩子,孩子根本無法理會。

我們不必在孩子面前充當完美的人,而是應該審視自己的缺點,接受孩子公正的觀察和批評。

你可能感兴趣的:(Maria Montessori (1870 -- 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