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犀牛一样……我走过了2020—2021年的秋冬学期。
一、愿景达成情况总结
先来看看swot分析,优点还是优点吗?
1、故事的书写和记录。
这学期坚持书写二上的数学故事,而且明显感觉到二上的数学故事要比小贝壳当时的精彩,逻辑更清楚。
但是很遗憾,三上的数学故事我自己只写了两篇与统计有关的文章。
然后就是带着孩子们试图用小论文的形式写了以下几个主题:乘法运算的魔法棒——位值制和倍数观念;奇奇怪怪的分数;我们如何测量长度;我们如何测量质量;调查与统计;四边形家族。
除了3个小贝壳整个学期没有参与,其他小贝壳都进行了小论文挑战,东和慧更是每次小论文都会参与。论文对于小贝壳们来说不再是陌生,我们会利用周末返校的晚自习,共读大家的论文,感受文章表达时逻辑清晰和语言简洁的重要性,这为孩子们之后独立探索小论文打下了基础。几个在公众号上发表文章的孩子表现出了足够的修改耐心,一般在发表之前要经过两到三遍的修改,而孩子们没有一个有过抱怨,所以我更加坚信,用小论文的方式鼓励孩子去表达,会带给孩子们相当大的成就感。
但是对于我而言却是满满的遗憾,自己书写一个单元的总结和带着孩子们书写思维量是不一样的,从专业成长的角度来讲,我失去了很重要的反思机会。所以故事书写的意识这一点变成了我们的劣势,会在下学期重点突破。岁月无声,如果不给自己留下一点文字,又如何证明我来过呢?
2、坚信自己的信仰——教学可以有更加科学的方式。
翻看整个学期的工作日志,除了每日的待办事宜以外,这些话显得那么刺眼:三年级练习册做得情况很差;我有一种找不到方向的感觉;没有任何用处,没有任何用处;周六备不下去课了,晚上跑到学校躲到办公室里痛哭流涕……是的,用科学的方式去面对教学哪有那么容易。还好与这些话同时出现的还有这样的话:不要畏惧,去投入,去与学生交流你就会找到答案;相信每个孩子的力量,将日子过得有力量;课堂要减少控制,多理解,多幽默,多包容;一定要把课堂搞得好玩……是的,跌倒,再爬起来,然后再跌倒……就像犀牛一样在泥塘里打个滚,沾他个满身泥浆。然后呢?也就有了后面课程执行中的故事。
3、对成为一名数学老师越来越自信。
事实证明勤能补拙,反应慢,就争取让行动快一点,犀牛的好处就是从不害怕横冲直撞。所以这学期结束以后终于可以把这一条从优点行列中去除,因为越是坚持用科学的方式教学,就越是能够找到职业的幸福感和认同感,也就越不用去怀疑自己不够格并向世界宣称我是个数学老师。所以这学期结束后我认为自己的优点是这样的——1、坚信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基础上的贞元数学课程系统是儿童学习数学的正确道路。2、有足够的行动力来面对未知的一切。“信”的力量+“行动”的力量,我觉得这是我最大的宝藏。
那么劣势是否有了变化?
为什么会觉得自己的生命不够安然?那是因为我还没有做到用足够的耐心来面对生命。是的,足足够够的耐心。我是否能够做到接纳每一个学生,倾听每一个学生,感受他们的焦虑和不安,没有,最起码我没有在第一时间就去关注,经常都是事后才会懊悔然后补救。这一点我做的不够,但从不敢大胆提出来,这次我要勇敢地对自己说,你的劣势就是不够有耐心,希望在三下与孩子的编织过程中能够做得出色。为什么会觉得自己的生命还不够丰盈?那是因为我并没有竭尽全力去啃读经典。王校说儿童心理学读一遍不懂,读十遍还能不懂吗?开学之初所设定的阅读方向,感觉好像都有所涉及,但深度不够,我一直想将儿童心理学这本书的逻辑整个进行梳理,但仅仅只做了一个起点,然后就再无下文。所以希望之后的阅读能朝向经典的深度阅读。
放假之后,面对空旷的小桥舞台,空旷的教室,一种命运共同体的感觉一下子涌上心头,如果没有了同伴,没有了学生,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所以对于我个人而言,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将团队的美好愿景真真实实地做出来,肉眼可见地做出来。
那么这学期我都做了些什么呢?一起来看第二板块:课程执行总结。
二、课程执行情况总结
课程执行情况总结仍然是分成度量、算术和几何三大板块。每一版块会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课程反思,三维目标落实情况反馈。
1.度量课程总结
课程执行反思
二年级的小朋友今年要正式开启一维测量游戏的探索之旅。孩子们在步拃庹的平移运动过程中,第一次得到了一个物体的长度信息;
紧接着我们就遭遇到了新的问题:一个女孩对老板说:我要6拃长的带鱼。老板的手很小,所以拿出的带鱼也很小,女孩生气地说:你真是一个黑心老板,怎么能这样欺骗顾客!老板也很生气:你凭什么说我在欺骗顾客。两个人火帽三丈吵了起来。
这样的争吵,小牵牛们可以编出好多好多,因为他们已经发现了步拃庹这个度量工具的缺陷,于是我们又开始了统一的度量单位——寸尺丈的游戏之旅。
而国际度量单位的创造无非是为了与更多的人交流并不引起歧义而已。这样的课程穿越对于儿童来说不仅仅是好玩有趣,更重要的是度量的本质思想已经在儿童心中扎下了根。
在三上的课程中,孩子会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秒”,质量单位“吨”,长度单位“千米”。若仅仅把它们当成客观知识来讲其实很简单:认识度量单位的大小,搞清楚新单位与旧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即可。但我们都清楚,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解决测量问题,把孩子们培养成一个测量技术工,而是当孩子遇到一个新的度量问题时,能否把度量的本质思想当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武器,去应用,去挑战。所以今年在执行这部分课程的时候就大胆的将时间,质量,长度这三个大的板块放在一起,围绕度量的本质思想展开讨论,做成了度量大课程。而一切度量问题的起点就是要发明合适的度量单位,然后就是确定被测物体与度量单位之间的关系。时间的抽象性决定了被测物体与度量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不能那么直观地呈现给儿童,所以在处理时间这个单元的时候我们玩了大量的游戏。二年级的小牵牛一起商量着在地上做一个大的表盘,三年级的小贝壳独自一人就可以完成表盘制作工作;
而时针和分针及秒针之间的相互协调运动也只有在动作游戏中儿童才会真正理解。
正是这所有的游戏才能帮助儿童理解时间的匀质绵延性,儿童才能有效结合钟表上指针的匀速运动来理解时间的度量问题。时分秒这些度量单位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在儿童脑海中才是有意义的。
接着我们用度量的本质思想再去分析长度测量问题,之前的学习经历就会一下子被唤醒,新加入的孩子也可以在课堂交互的过程中感受到我们祖先是如何一步一步完成测量任务的,这个交流过程算是对他们课程缺憾地补充。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可以直观感受到长度测量问题无非就是一个平移运动而已。当你提出要测量更大的物体——铁路的长度该怎么办?小贝壳们的第一反应是将10个1米放在一起发明一个新的长度度量单位“十米”,有人认为用“十米”去度量铁路的长度这个单位还是太短了,可以将100个1米放在一起发明一个新的长度度量单位“百米”,这个时候有人立马说:我终于知道“千米”这个单位是怎么来的了?就是把1000个1米放在一起啊!数学课堂上最迷人的时候就是孩子发明创造的时候。没有人会觉得数学就是既定答案,没有人像一个木偶一样去接受既定的知识,我们真的体验着人之为人的高贵,我们一起用自己的发明创造解决问题。
但1千米到底有多长,孩子们体会起来哪有那么容易。只能通过各种活动去感受——校园里先走出一个100米;熟悉的学校到万达的直线距离正好就是1千米,沿着主干道步行就是将近2千米;结合冬季越野赛,我们再去感受到了千米在生活中真切的存在。是的,度量观念的建立一定离不开儿童对度量单位的真切感受。
关于质量的度量,被测物体与度量单位之间的关系就与长度和时间又有所不同,在天平原理中,孩子们可以直观感受到被测物体与度量单位之间的等价关系。克在孩子们眼中就是一个图钉,一千克就是一个大土豆,而吨的引入无非就是在面对更大物体的质量时要发明的新单位而已。可能你会讲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他们还很难有机会去体会1吨到底有多大,其实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大人也是一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度量思想的力量:孩子们会感叹,我们既然可以发明克这么小的单位,说明我们人类已经可以研究非常细小的东西了,有人立马补充到,更小的世界我们现在也可以研究了,比如细胞世界,原子世界。孩子们立马就会认识到现在我们认识的毫米,克对于这样的微观神秘世界来说实在是太大了,我们要去发明更小的度量单位;而地球,太阳宇宙星空对孩子来说更是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他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发明更大的长度和质量单位去认识那浩瀚的一起。
当度量在儿童脑海中不再是各种度量单位的积累,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时候,孩子们写出的小论文也是本学期逻辑最清楚的一个主题。
事实证明这样的梳理和沉淀对孩子们之后面对新的度量问题是多么重要。三下我们要学习面积的测量问题,我问小贝壳该如何测量一张纸的面积,前测的四个孩子均可以回答出要先发明合适的度量单位,而测量的过程在他们眼中正是与长度测量一样的平移运动。
而令我兴奋的不仅仅有这些,这学期在进行三年级分数教学的时候,我不知该如何将分数单位合理带给孩子,这个疑惑也赤裸裸地展现在了课堂上。后来教研中王校说:让孩子感受到就好像可以用分数单位来度量与它相关的一系列分数。“度量”这两个字出现的时候我一下子豁然开亮,原来数也是可以度量的,原来我们一直就是在用度量思想来学习数啊!我们一直在讲自然数的计数单位,但我从来没有从度量的角度来想过自然数计数单位的意义:我们的祖先最早是一个一个计数的,后来发明十个十个计数的方法,再后来是一百一百地计数……随着我们要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我们就需要发明更大的单位,这不就是在确定不同的度量基准吗?而和长度测量问题一样,更大的计数单位的发明一定离不开之前的计数单位,不同的单位之间密不可分。我们求得最终的数据结果,就是在确定被测物体与度量单位之间的关系。比如:120,我们可以用“百”和“十”这两个单位去度量它,就是1个百加上2个十,如果用“一”这个单位去度量那就是120个“一”。我不仅感叹自己之前的学习和教学经验全都变得苍白无力,我完全是在和孩子们一样重新学习数学,重新认识数学这门学科,就像柏拉图所讲的洞穴人,终于看到了不一样的光亮,用我们的课程逻辑来讲,这其实是我自己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
于是,重新回到课堂,一个问题抛出:自然数我们可以用计数单位去分析,分数既然是数,它有计数单位吗?孩子们真的比我这头犀牛聪慧太多,他们完全可以自己创造出分数单位,并解释其合理性:五分之三的分数单位就是五分之一。为什么不是五分之二呢?因为我们在创造单位的时候都是只拿了一份,长度单位是1厘米,1分米……时间单位是1分,1秒……自然数的计数单位也是1个一,1个十,1个百……,这样才能像长度单位一样去度量其他的分数里到底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是的,孩子们可以理解并创造,如果孩子们没有理解那一定是因为我没有理解。
之后我们在数轴上表示分数的时候就会非常顺利,孩子们迁移自然数的数轴表示经验,在数轴上先找到相应的分数单位,而分数的基数和序数性质,也就在跳数轴及语言描述的过程中被儿童所接受。
只要对分数的本质含义理解到位之后,分数的比大小和计算孩子都能用分数单位顺利解释,对于他们而言这仅仅只是观念的应用而已。课堂上在讨论完分数的加减运算之后,我们也讨论了分数的乘除运算,期末考试我尝试将分数的乘除运算也加入到口算题中,全班没有一个人出错。最重要的是我没有复习过一次与之相关的内容,但是系统外的孩子的表现就完全相反。他们表示没有学过,不会处理。
正是对核心观念地不断追问和教研中的不断试误,才让我对数这个我们再熟悉不过地东西有了新的认识:数的位值制观念对应的其实就是不同的计数单位,而数的进制观念对应的就是不同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正是有了位值制和进位制数才能比大小和四则运算,数系才能得到发展和建立。三下我们又遇到的新数系——小数,孩子们又会带着我感受到怎样的数字魅力?可以肯定应该会更加好玩。
我也再次感受到了我真的像一头犀牛,在面对看似简单的核心观念时,如果没有不断地打破重组,没有不断地否定自己,没有全力以赴,我不可能撼动他们一丝一毫。
三位目标落实情况反馈
在二年级长度单位这个单元,三维目标的设定如下:
这里的核心观念仅仅是帮助儿童初步建构长度测量观念,所以在动作操作中儿童能够描述如何进行长度测量活动,但并不能有意识地用长度测量的本质思想去分析问题;因为是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穿越了整个课程,所以直尺在孩子眼中是人类为了解决长度测量问题的发明物,所有孩子不仅可以灵活使用直尺:处理起点不为0,长度不是整刻度线等特殊长度测量情况,还能解释直尺上的“1分米”“1厘米”“1毫米”,并能沟通这三个度量单位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核心技能这一点小牵牛的孩子们是超前于同龄孩子的。在这个单元辰第一次展现出了自己超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考力,当所有孩子都在认真用平移的方式在一条长长的纸带上制作米尺时,辰说为什么不能对折呢?这样岂不是更快?他的提议快速被接纳,同时被接纳的还有他自己,后面的数学游戏他明显比前面玩得要更顺利,但要与同伴顺利合作还是存在一定的沟通困难。
三年级在处理相同板块的时候三维目标就完全不一样。
三年级孩子经过这次的课程穿越之后,大部分都已经能够清楚度量的本质思想就是确定度量单位,沟通被测物体与度量单位之间的关系……但几个新加入的孩子需要在之后的课程中再去感受和穿越,因为很多游戏他们并不是真切地玩过的,我们在三下的面积单位会再次带着孩子们穿越;观念建构过程中,我们是将三个板块分开进行的,但一到后面的综合应用墨就会表现出分不清质量和长度,搞混度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孩子在面对综合性分析问题时与遭遇困难,单独补和实际生活中的大量感受对于孩子的作用不大,所以我暂且放了放,相信随着孩子生活经验越来越丰富,分析能力增强,此时的困难就会被消解掉。这个单元展现出超强学习力的是挚东和亦卓。我一直相信这俩个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不弱,挚东在本学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上有了明显的进步,就表现在他在面对数学综合问题分析时的不慌不忙,小论文书写时的清晰逻辑,当然这和妈妈的陪伴有很大的关系。这一点也给了我很大启发,这一类型的孩子可能需要更多的关注,亦卓也一直有着很好的数学思维,但是她和挚东一样需要足够的培养和引导才行,所以后半学期和妈妈沟通之后,孩子的数学成绩有了非常大的提升。而宝等几个孩子在用度量思想解决未知问题这里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三年级的分数单元和度量单元正好一个处于学期开头一个处于学期结尾。这个单元的三维目标设置如下:
一个学期的深入编制,芊在数学课堂上彻底变成了主人角色,在分数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她更是每节课都是双眼放光,生命完全被打开,每节课她都是反应最快的孩子,她可以秒杀所有小贝壳,所以这个单元的卓越一定是非她莫属。卓和墨在核心技能的分数比大小这里遇到了困难,他们很容易受视觉的影响将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大小关系搞错。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的不断沟通中孩子终于搞清楚了这种情况下分数的大小关系。而这个单元孩子们提出的新问题也是最多,最有趣的:花朵问世界上有没有最大的分数或者最小的分数;亦墨问分数与分数能不能进行乘除运算;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了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分数。这个单元算是对我们整个学期的数学创造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2.算术课程总结
课程执行反思
数的运算问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学期有三个章节都与它有关系:100以内数的运算,万以内数的运算,多位数乘一位数。而这三个章节的执行都离不开儿童对十进制和位置制观念的理解。如果仅仅将自己的目光局限在带领儿童用十进制和位值制观念去解决数的计算问题,那这三章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我一直认为数感可以体现出儿童不同的生命气质,对儿童数感的培养应该与解决计算问题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当我们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就会活起来。二年级孩子用多种方法解决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三年级孩子用多种方法解决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数字越大,孩子们没有觉得越来越难,反而发明的方法越来越多;
两个年级的孩子都会围绕一颗种子制作相应的数字树,我们戏称为这个枝是老大变,这个枝是老二变,这个枝是两个都变,两个都变情况就多了,可以同时变大也可以同时变小,还可以一个变大,一个变小。
我们当然也可以围绕一个乘法算来制作数字树,孩子们照搬加法数字树的制作经验,而且能很好地解释其中一个乘数发生变化时,算式与种子之间的关系。但是在面对两个乘数同时变化这种情况时,孩子们只能通过乘法口诀得到答案,已经不能从种子出发去推得算式的结果。其实他们能够这样做已经很厉害了,我根本都没有想过在乘法数字树中让两个乘数同时发生变化。但小牵牛们总是觉得不满意,于是我放出豪言:如果谁能解释两个乘数同时变化之后的算式与原算式之间的关系,我就叫他一声师傅。我的目的是让他们知难而退,不要再追问了。
谁知真的有一个小牵牛给出了答案,他是这样解释的:8×5与9×6这两个乘法算式没有办法直接发生关系,我可以先沟通8×5与9×5的关系然后再沟通9×5与9×6的关系。
我无话可说,深深鞠躬叫声师傅!是啊,我经常是被嫌弃的对象。小牵牛们嫌弃我的矩阵图太难看,全班同学还一起发明了有规律的彩色矩阵图。
他们嫌弃数字乘法口诀不好玩,自己发明了汉字乘法口诀,据说全班同学的名字都包括在内。
整理完乘法口诀之后他们立马就发现了乘法口诀中藏着的乘法秘密。
而乘法口诀被他们用来制作乘法数字城堡。
在孩子们面前,我真是是如同一头犀牛一样笨拙。他们的创造力远远胜于我,我能做的只有将课堂尽量开放地带给孩子,不设限,尊重,聆听,学着他们和他们一起创造。
三位目标落实情况反馈
二年级算术部分,三维目标设定如下:
辰和瀚不管是在核心观念还是核心技能方面都表现卓越,在他们良好数感的基础上我能感受到这两个孩子是完全沉浸在数字王国中的,奕辰更是结合课堂内容接连给我出了三套数学试卷,而且都是与大数计算有关的内容。我发现我们的课程好处就是为那些超前的孩子提供了足够的发挥空间,同时也为那些还没有建构好观念的孩子提供了发展机会,这两个单元的执行过程中虽然班级情况差距很大,但是并没有出现谁听不懂,谁不想听的情况,每个孩子都很享受数的计数王国,婧和轩在制作章鱼图和数字树的时候却找到了自己的突破口,他们两个反而是提供新想法最多的孩子,因为行云是后来加入的孩子,尤其是乘法学习对于他还有一定的困难,他还不能享受到制作章鱼图数字树的乐趣,需要在下学期的课程中给与关注。
三年级算术部分,三位目标设定如下:
三年级的孩子在这部分接受到的最大挑战是用倍数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孩子需要用已有的倍数观念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之间相互转化,这需要孩子们有一定的文字分析能力,能够清楚其中所涉及的量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对于卓和墨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因为他们的识字上是有困难的。后来帮助亦卓突破了识字困难之后,孩子就可以顺利解决类似的文字题目,墨在和老师的对话过程中是可以顺利解决问题的,但是独自应对时还是会遇到困难,可能孩子的生命能量再强大一点,就会做得更好,是的,我仍然相信孩子在理解数学逻辑上是没有太大问题的,等到孩子生命能量变得不断壮大,相信他一定能立得起来。而令我非常心痛的是勋这个孩子,整个学期他的学习都不太稳定,他顺利从我心目中的卓越行列掉入到优秀行列,原因是一种莫名的惰性控制了他。上学期我们一起花费了很多精力来克服他的小情绪,今年小情绪少了很多,但思维的惰性却呈现了出来。不管是计算还是分析问题他最后都会说是自己马虎,而且我能感受到他因此而产生的懊恼情绪,但并没有很好地转变。勋的下滑也给我一个警示:不要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那些有明显问题的学生上,这些中间的孩子,甚至偏上的孩子也是需要关注和鼓励的。所以在三下我会更合理的分配自己的工作精力,希望能够帮助秉勋重新回到卓越行列。
3.几何课程总结
课程执行反思
几何部分《长方形与正方形》课程的执行是受挫最大的一个章节。这个章节我非常重视,自我感觉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几何变换思想在课程中渗透的重要性,所以课程执行中也有大量的动手操作。前面观念建构的过程是比较顺利的,但到观念应用这个环节却出了问题?有些孩子会感叹这个部分的习题实在是太好玩了,但更多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该从何入手。问题出在了哪里?是这些孩子天生就不会,根本没法教吗?我以最快读速度打消掉自己的这个邪念。一定是我对课程的理解出了问题。孩子们之所以没有办法灵活应对各种习题,那是因为他们脑海中的几何变换思想还不够强大。紧紧靠零散地不成系统的操作是不够的,平移、对称、割补……都还仅仅停留在浪漫的感知中,并没有成为孩子们的思维工具。我将手头上的所有资料全都查看了一遍,果然也印证了我的猜想,出题人背后的思想就是在各种几何变换中去改变背景,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比如要求这些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就可以通过平移思想将他们变成规则图形。经过这样的讨论,这种题被他们戏称为是俄罗斯方块题,他们敢自己出题,也敢挑战更加复杂的不规则图形的周长问题。
我们也会用拼接思想去处理小正方形的拼接,并尝试用条理性思维将操作过程进行梳理;还可以用拼接思想去处理长方形与长方形与长方形的拼接问题,但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动作操作上,要及时带着孩子将动作操作用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表达出来。那么长方形能不能和正方形拼接呢?我立马就在资料中找到了这样的题,这不还是拼接吗?
最后,我们再去反思拼接到底会让周长发生怎样的变化?
与拼相反的当然是分割!仍然是动手操作,我们可以让游戏变得更好玩,给孩子们不一样的长方形,操作之后,我们试图去寻找正方形数量变化的秘密是什么?事实证明孩子们也确实是可以做到的。还可以将这样的游戏过程画下来,用符号语言表达出来。
最后,我们再去反思分割到底会让周长发生怎样的变化?
在这个单元围绕周长我们还玩了很多其他的游戏,通过长方形周长的平均分理解“知一求二”问题;通过一根毛线的变化理解周长的守恒问题。
小贝壳已经上了中段了,将来我们势必要面对练习,但如何将练习也变得好玩,有趣。在这个单元执行的过程中我找到了答案,就是仅仅围绕儿童核心观念的建构展开,去发现习题背后的逻辑和奥秘。
三位目标落实情况反馈
三年级《长方形与正方形》部分,三维目标设定如下:
我们比传统学校更重视带着孩子们从特殊到一般,从定量描述到定性描述,在各种几何变换中去研究与几何有关的问题,小贝壳在这个单元也充分体会到了三种语言相互转化在分析问题时的力量。飞是后来加入的孩子,好在他完整穿越了长正方形的这个单元的学习,而他独特的分析能力与他不自律的课堂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好几次他解决问题的角度和其他小贝壳都不一样,而且他的方法往往会更简单,从他的身上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越是独特的生命,越是有不可限量的潜力。因为这部分执行时正是水痘假,我们在网上进行了一部分,这段时间花朵的作业反馈会让人抓狂,我很是怀疑她有没有在听网课,和妈妈沟通之后效果不好,我就直接杀到学校,把小人拉倒教室。在教室里和孩子对话的时候我深刻感受到这部分课程放到网上执行对于那些几何直观能力没有那么强,动手操作没有落实的孩子是莫大的损失。所以收假之后很多游戏我们在教室里又玩了一遍,这下花朵就一下子起来了,她的状态和佳芊特别像,两个人就是数学课堂上的女侠,这种数学课堂上的成就感给了花朵莫大的自信,让她也有了更大的勇气去面对自己不太擅长的数的计算。如果飞在这部分学习中展现出的完全是一个宝藏男孩的样子,那么花朵在这部分就是自信女神。
三 实施细则反思
从课程执行的整个环节来看,今年的提前补是做得比较好的,几个接受提前补的孩子在数学学科上都到达了自己另自己比较满意的水平。整个学期就在一直坚持补将要学的内容,这样孩子会更容易走上学习的良性循环。经过一学期对挑战单的执行,现在上课已经完全离不开了,包括复习阶段,我们也会用挑战单的方式来进行。课堂对话的计划部分是很明显的教师中心,后期进行了调整,尝试从两个方面入手,小组合作和小讲师的培养。尤其在小组合作方面进入复习阶段之后我们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参与小组合作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全情投入的。
小组合作的成果也是比较可观的,全班同学经过激烈的讨论可以自己总结出来三上的考点脑图。
同时对小组合作需要注意的几个点进行反思:1.任务明确;2.给孩子们的讨论时间必须要足够充分;3.及时调整小组成员,均衡各个小组的发展。讲练结合这一点我是有刻意修炼自己的,从刚开始闹钟响了火速关掉,到后来可以提前几分钟让孩子们进入练习,课堂上的时间意识变得越来越强。三年级我有意识地提醒自己一定要注意落实,但整个三上结束之后我更是感觉到核心观念建构的重要性,一切的练习就是儿童核心观念的应用过程,一定不能本末倒置。
最后关于评价只谈一点反思:不能将评价看成是最后的简单呈现,而是可以将评价看成是一种教室的生活方式,变成一种课程文化或者班级文化。我知道这一点自己现在做得还远远不够,但今年我们已经开始了,我希望在下学期能够从最开始的课程规则商定到修改再到执行和反馈,每个环节我都会想办法在教室里落实下来。
我希望在下学期,自己可以将这一点和每个单元的创新思维和人格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做一些更好玩的东西出来。
现在看到这幅图,你看到的是什么呢?我看到的是跷跷板已经被翘起了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