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尚书廉洁典范何塘
摘要:何瑭性耿直 ,无喜愠言 ,治学严谨。 在哲学方面 ,他提出了阴阳并立、形神并存的二元论思想及“力主在心为知觉,在物为理”的哲学观点;在道德方面 ,他提倡格致、躬行的处世准则;在政治经济方面,他提倡经世致用 ,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是明代中期一位杰出的清廉正直、惠爱百姓的政治思想家。
关键词:何瑭 ;哲学思想 ;政治思想 ;经济思想;清正廉洁;
作者简介:司马喆,男,53,中华民进建国会员,河南省焦作市作协会员。1985年至1988年在武陟二中学习。1988年9月至2016年6月,从事教育工作,先后任科任教师、教研组长、德育主任和副校长等职,期间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学习一年。1996年至2010年在新乡学院学习,获学士学位。现为中国黄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廉洁人生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青年作家协会会员、焦作市作协会员和武陟县诗书画协会分会秘书长、《武陟文学》主编,《河南经济报》、《焦作市广电报》特邀记者、人民网特约评论员。2016年7月至今,在焦作市武陟县文化部门工作。业务工作中多项研究成果和学术著作得到国家有关部门表彰奖励。
一、何塘诞生地武陟
武陟,地处黄河流域,黄河冲击物构成这里的地貌基础。一望平川,生产、生活条件优越,历来就是以农耕为主的平原县。远在新石器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定居,繁衍生息。最早记载的地名,始见于《尚书·禹贡篇》:“覃怀底绩,至於衡漳。”其中的“覃怀”就是指武陟来说的。周朝始称“怀”。春秋战国时期就是隰城(城子)、鄇田、怀(土城)等聚落名称的记载。秦汉时期,是我县地名发展的高峰时期,虽然这时的聚落地名记载甚少,但就县西设立怀县并未河内郡治所以及县东设立武德县来看,实际的聚落地名则并不太少。直到元朝末年,有关聚落及自然名称的零星记载有向村、宋村、永桥城、夏城、长陵城、殷城、安昌城、司马城、樊城、水寨镇、商村、宋家渡、盟津口、邸郃、木栾店、草亭、北郭、余会、沁阳城等四十余处。元末明初,战乱和旱涝蝗灾奇重,乡民流离,土地荒芜,特别是我县东部及北部,由于黄、沁河道的变迁,出现了大量的无人耕种的荒滩地。明朝建立后,为了发展生产,安抚人民,实行民屯、军屯、商屯、匠屯及开荒种地三年不交租税等政策,形成了我县聚落地名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据明万历《武陟志》载,此时全县分7乡51里,121个自然村。清朝中期至民国初年,是我县据落地名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期。据道光九年《武陟县志》记载,全县分20里,362个自然村,民国初年增至461个自然村,由于历史的原因,有的村庄消失,但绝大多数都保留到现在。(《武陟县志》)
元朝末年,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江苏如皋县人何忠也投入朱元璋麾下,当了一名旗牌官。何忠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传递号令,出生入死,从没延误,为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劳,常常受到朱元璋的赞扬。
朱元璋称帝后,决定大宴功臣,叫何忠传令。何忠传令后,朱元璋说:“你为我立下了不少功,庆功会你也参加,会上我还要大大封赏你哩!”
功臣们都到齐了,只见刘伯温告辞道:“我近来身体不适,多次治疗不愈,请假回故里养病!”朱元璋说:“庆功会开罢再回吧!”刘伯温说:“一刻不能等,一等,病难医,命难保了!”朱元璋沉思了一下就答应了他。刘伯温立即叩谢告辞。
刘伯温走后不久,朱元璋也下了楼。朱元璋一下喽,徐达也跟随在身后,朱元璋往哪,他往哪。朱元璋问:“达兄,你是第一功臣,你不在楼上喝酒待封,老跟着我干什么?”徐达说:“伯温交待我说,你跟前不能没一个人,叫我永远跟你护驾哩!”朱元璋沉思一下,无可奈何地说:“那你就跟着吧!”
何忠看在眼里,觉得这庆功会有文章,会不会是吕后的酒筵?他心里怕了,迅速离开了庆功楼,来找朱元璋说:“我没什么功劳,也不想高升。黄河北岸,武陟第一渡口还没人把守,我去把守吧!”
朱元璋怕功臣们谋反,计划把功臣们召集到楼上庆功时统统烧死,可看到何忠自动下野没野心,就放他说:“好,那你就去吧!”
何忠带着儿子何富、何贵和八位老军人前来武陟县第一渡口镇守,并建立了头铺营。后都落户于此,以军营得名,叫头铺营村。
清弘历年间,以王化为代表的王家势力强大,改名为王化营。清嘉庆年间,何氏家族兴盛,把王化营改为何家营。清道光年间,简称何营。
明末,头铺营村何姓有人盗黄河滩种地,因离家远生产生活不便,就地打井一口,供人、畜饮用。久之,便在此定居成村,以井得名何井村。
何瑭(1474-1543年),明河内县城内人。字粹夫,号柏斋,又号虚舟,世称柏斋先生,官至南京右都御史。
何瑭出身于官宦世家,其高祖何忠一,明初从戎,北定中原后,遂编怀庆卫籍,擢红旗头目、屯田武陟千秋乡之头铺营。曾祖贵、祖父滨,束力 封寿官。其父何森质直不华,赠工部侍郎。成化十年(1474年),何瑭出生于武陟小何井,次年迁居何家营。
成化十六年(1480年)年仅7岁的何瑭随家迁入怀 庆府城内(今沁阳市城关镇)。他自幼聪颖好学,才华出众,7岁见家有佛像,抗言请去之。12岁补为诸 生,15岁入河内县学,通诸经史与薛王宣 、许衡之书。
弘治十四年(1501年)中河南乡试第一,次年会试中进士为庶吉士。
弘治十七年(1504年),任翰林院编修,主撰《孝宗实录》。正德四年(1509年),升任修撰,奉旨教诸中官修史著作。
正德六年(1511年),何瑭进谏,要求禁贪墨以吏治,严纪律以振军威,治财有以固邦本。朝廷不纳,复又有本兵语五篇,投内阁亦未采。于是,何瑭便以明君者应勤政爱 民,慎理朝事的道理和以帝舜纳大禹治邦之道赢得天下太平的故事于经筵直谏皇上。
正德帝听了,拒谏饰非,数日后,以忤旨之罪,将何瑭调出京,改谪直隶大名府开州同知。何瑭任职开州期间,微服私访,体察民情,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九均法,使生产发展,收入增加,加上又一连审理几桩冤案,特别是处决清丰县令之子、绰号"净街虎"的高攀和身先士卒分程修堤治河,使开州社会安定,五谷丰登,百姓莫不拍手称快。
正德十年(1515年),何瑭升任东昌府同知。东昌府是个统辖18个州县的大府,路当南北要冲,庵室豢养的狗腿到处横行霸道,贪官污吏和恶霸仗势渔肉百姓。何瑭上任后,明查暗访,为民解忧。一是翻阅案件,发现强抢民女、凶杀无辜的花花公子汤兴,尚逍遥法外,随命捕快将其逮捕入狱。经过审讯,汤兴供认不讳,遂将罪犯处决,为地方除了一害。这却惹恼了汤兴之父、定州知州汤元中,他处处设障,暗箭中伤,陷害何瑭。再加上正德皇帝整日贪恋酒色,不理朝政,以及权奸当道,国事日非,何瑭不愿为昏君效力,也不愿同贪官同流合污,于是便向皇上一连写了两次《患病不能供职,乞恩放归田里事》的辞官奏疏,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辞官返乡。
正德十六年的(1521),武宗驾崩,世宗登基,改号嘉靖,在内阁首辅杨廷和的扶助下,改革武宗 时的一些弊政,起用武宗时因上疏言事而被罢撤、拘禁的官员。
嘉靖元年(1522年),退归林下达四年 之久的何瑭,被世宗重新起用,任命为山西提学副使,因家父病逝,在家丁忧,未曾赴任。
嘉靖二年 (1523年),改任浙江提学副使,掌省、府、州、县教育行政。是年,正是乡试之年,一贯办事认真,憎恶弊端的何瑭,不光看名次,就连卷纸都要份份过目,从中发现有人作弊,便召集同考官,进行追查,查清后给予严厉的惩处,考生们无不交口称赞。
嘉靖三年(1524年),保瑭升任太常寺少卿,他与湛若水明太子法。
四年(1525年)升任太常寺正卿,为九卿之一,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
五年(1526年) 任南京翰林院学士,掌谕旨文告。次年任南京工部右侍郎,行尚书事。
七年(1528年)改任北京工部右 侍郎,至京改户部右侍郎,掌户籍、田亩、货币、税赋、官员俸禄。他与梁俭罨同心辅政,而建议草奏多出自何瑭。
八年(1529年)改任礼啊右侍郎、御史,掌典礼、祭祀、科举考试、外交等。后以直道与 当道不合,便称疾引退,被御史毛凤诏、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举荐遂改任右都御史,掌南京都察院事。
十年(1531年)何瑭告老还乡后,成立"景贤书院",设馆讲学,著书立说,常常是青灯黄卷,夜深忘倦,把全身精力放在研究历学、算学、律学和著书教徒上,著有《阴阳管见》、《乐律管见》、《医学管 见》、《儒学管见》、《兵论》、《均瑶、均粮》等书籍,培养出不少有成就的人才。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九月十三日,何瑭病故家乡,终年70岁,葬于怀庆府城南门外何家祖茔。
隆庆二年(1568年),追封何瑭为礼部尚书,谥"文定"。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耿直、仁义、富有才华,这是何瑭留给后人的印象,是后人从何瑭身上可取的精神财富。相传,在沁阳城南的何瑭旧墓前有块石碑,碑文是何瑭亲笔写的四句话:“吾儿强胜我,要钱做什么;吾儿不胜我,要钱做什么。”年深日久,石碑被泥土埋住大半截,只露出上面的四个字:“要钱”和“要钱”。因此,后人将此碑称为“要钱碑”。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后被当代人王永宽收录进《何瑭集》中。
在钱财问题上,何瑭有一件趣事。传说何瑭家人盖房子,与邻里发生纠纷。家人写信给何瑭,想让他出口恶气。何瑭立即回信:“千里修书为堵墙,让他一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惟独不见秦始皇!”家里人收到信后,想通了这件事,主动将界墙收回来了一尺。邻居一看觉得惭愧,也往回收了一尺。这件事情后来被传为美谈,那条巷子被人形象地叫成“一尺巷”,也被称为“仁义胡同”。我国有数不清的“仁义胡同”,据说何瑭家的“仁义胡同”在沁阳。
那么,何瑭的钱财观是什么呢?河南理工大学教授杨玉东对此进行了研究。他说,在财政上,何瑭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强调“撙节财用”。何瑭认为,理财之要在于开源节流,不赞同用搜刮民财的办法来充实府库。他反对“财有余者以此相夸,财不足者亦相仿效……婚姻丧葬之仪,宴会赙赠之礼畏惧亲友讥笑,亦竭力营办,甚称贷为之。”
从家到国,何瑭的钱财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节俭克己、以民为本的何瑭。
二、生平履历
何瑭出身于官宦世家 ,他“生而端凝 ,不事嬉戏 ,人谓为痴儿” 。 十岁即有弘道之志 ,并以“圣贤之学自励 ,尝闻许文正、薛文清一言一行,或得其遗书 ,则欣然忘寝食” 。1502年春及第后 ,先后任翰林院为庶吉士、编修、修撰等。 何瑭任修撰时 ,奉旨教喻诸中官,中官皆信服 ,称其为伊川先生。 时宦官刘瑾窃政 ,“一日赠川扇于诸翰林 ,有人而跪见者 ,瑭独长揖 ,瑾怒 ,不以赠。 受赠者复跪谢 ,瑭正色曰:‘何跪而又跪也?’瑾大怒 ,诘其姓名 ,前对曰:‘修撰何瑭。’知必不为 瑾所 容 ,乃 累 疏 致 仕。 后 瑾 诛 ,复原职” 。 复职后 ,何瑭便以明君者应勤政爱民、慎理朝事的道理和以帝舜纳大禹治邦之道赢得天下太平的故事于经筵直谏正德皇帝。因正德帝拒谏饰非 ,贬任直隶大名府开州同知浙江提学副使。任职期间 ,行九均法 ,百姓莫不拍手称快。 他任浙江提学副使时 ,对乡试的考生 ,不光看名次 ,就连试卷都要份份过目,发现有人作弊 ,彻底追查 ,严厉惩处 ,考生们无不交口称赞。 何瑭逝世时 ,“四方人闻讣 ,皆谓天丧哲人 ,世道不配周氏 ,初封孺人 ,能以节孝相先生 ,尝从先生三仕三已,无喜愠言”。 何瑭生活俭朴 ,安贫乐道 ,做官时两袖清风 ,居家时不积私产。 “千里捎书为一墙 ,让人一墙有 何妨”的故事 ,在我国广为传颂 ,覃怀人则认为出自何瑭。这是因为沁阳城南街的“仁义胡同”今仍在。 至今 ,人们每每看见悬挂在胡同两头的铭牌 ,就对何瑭清廉正直的高尚情操加以赞颂。
相传何瑭旧墓前有块石碑 ,碑文是何瑭亲笔写的四句话:“吾儿强胜我,要钱作什么;吾儿不胜我 ,要钱作什么。”四句竖行并排 ,第二、四句高两字。 年深日久 ,石碑被泥土埋住大半截,只显露上面的四个字 “要钱” 、“要钱” ,因此被称为“要钱碑” 。 但是人们都清楚地知道何瑭的四句原话 ,理解何瑭的本意。这个故事流传很广 ,反映了后世群众对何瑭高尚品德的敬仰。
另一则故事更能反映何塘高贵品质和人生境界。
何瑭在明嘉靖二年的时候,被政府重新启用,征调选任浙江省提学副使,负责提督一省学校。
于是,何瑭是个很务实和勤政的提学副使,他到下边府县视察是经常性的工作,因而他写的诗作在浙江省出任上的可能性应该更高。
有一次,何瑭巡视来到了到绍兴府,在行船河中时,他屹立船头借舟向岸上遥望。他远远的看见在河岸边有一处民宅十分的庞大,其规模和建造又是很讲究和豪华。他就问随行的下属。他说:“幕僚,你知道吗?这座宅子的主家是谁?他难道是做什么生意盖起这么大的房子?”
下属哂笑了一下,婉言回答:“啥都不是,它是当地一个宦官的此宦宅也。”
何瑭一听,很奇怪,惊异地说:“当个宦官怎么能够这样呢?”
于是,他让船在河中待了很长的时间,多次审视过那河岸上的宅子之后,才离开了。
而且他在嘉靖五年的时候,又被任命为南京太常寺少卿署南京翰林院学士,他在任上仍是清贫勤政。不就,后任郭杏东继任来接替他的职务,说:你现在是一个人干着两份的工作,我为什么不可以给你再开出一份工资,这样的话,你就是双工资了,你为啥不再多领一份呢?何瑭笑着曰:“我来的时候,已经得到了太常寺少卿的工资,这都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于是,何瑭将这笔名正言顺的“双工资”给拒绝了。这就是传说的“何瑭却金”的故事。
何瑭著作现有当代人王永宽点校的枟何瑭集枠,其思想和成就在此卷中都有体现。
二、哲学理念
何瑭19岁读许衡、薛蚀著书 ,受他们的思想 影响较大。 在他们思想的基础上,何瑭提出了自己的阴阳并立、形神并存的本原论观点 ,并发展为典型的二元论思想。 “力主在心为知觉 ,在物为理” 之说 ,比较准确地概括了何瑭的哲学观点。
(一)形神并存本原论。 在何瑭看来 ,世界的本原既不是气,也不是理 ,更不是心 ,世界的本原是形与神。 天地未生之时 ,形神已并存于其中了。 世界上天地万物都有形与神之分 ,有知觉的精神一旦离开了人的形体就必然死亡,无知觉的形体离开了精神也必然死亡。 可见 ,形神是并存的 ,合则生 ,分则死。 何瑭认为 ,形神来自宇宙的阴阳二气 ,即“阴形阳神” ,就是“阳有知而无形 ,阴有形而无知”。这样 ,何瑭所主张的“形神之分” ,精神与肉体分裂开了。 他认为 ,只有阴阳相合 ,物才能产生;阴阳相离 ,物就会死亡。对人来说也是如此 ,精神一旦离开肉体 ,知觉就不存在了。可见 ,有形的肉体没有知觉 ,无形的精神才有知觉 ,合则同生同荣 ,离则同消同亡 ,形与神是并存的。 何瑭的形神并存论发展了朱熹的理气论,即理为万物之本 ,理在气先。 朱熹说:“天地之间 ,有理有气。 理也者 ,形而上之道也 ,生物之本也;气也者 ,形而下之器也 ,生物之具也。 是以人物之生 ,必禀此理 ,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其性其形 ,原不外乎一身 ,然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 ,不可乱也。” 许衡认为:“事物必有理 ,未有无理之物,两物不可分离。 无物则理何所寓?”薛蚀说:“理气决不可分先后。”又说:“无以理言 ,有以气言 ,以无形之理生有形之气 ,截有无为两段 ,故曰 ‘有无为二’ 。”这和朱熹提出的理气不能分是一脉相承的。
(二)“阴阳不可混”思想。 何瑭在阴阳并存本原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阴阳是并存的二物”理论,即阴阳“不可混”思想。 他认为 ,阴阳是不可混同的但又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实体 ,万事万物皆分阴阳。 因为“天为阳 ,地为阴;火为阳 ,水为阴” ,“天不能生地 ,水不能生火” ,所以阴阳不可混。 他还认为万事万物对于阴阳及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归属是固定不变的 ,如夏为阳为火,冬为阴为水 ,火旺于夏 ,水旺于冬等等 ,标新立异地提出了阴阳是并存的二物思想。但是 ,何瑭又感到这一说法不能被人接受 ,就把自己的理论说成是与枟易・大传枠中的观点并行不悖的,不同的只是看问题的角度。 他认为 ,天为阳 ,地为阴 ,两者是不可混的。 但是 ,水与火则又是天地的两个派生物 ,火作为阳物 ,不只附于天 ,而且还行于地;水作为阴物 ,不只附于地 ,而且还行于天。 从这个意义上说 ,枟易・大传枠所谓天有阴阳,地有柔刚也是对的。 他说:“或曰:‘易大传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今谓天为阳 ,地为阴 ,不亦异乎?’曰:‘乾,阳物也 ,其象为天;坤 ,阴物也 ,其象为地 ,兹非易道之彰彰者乎?’曰:‘言若是之不同 ,何也?’曰:‘各有指也。 火 ,阳也 ,虽附于天而未尝不行于地;水 ,阴也 ,虽附于地而未尝不行于天。水火者 ,天地之二用也。 故天有阴阳 ,地有柔刚 ,默识而旁通之 ,则并行而不悖’ 。”根据以上论证 ,何瑭得出“天不能生地 ,水不能生火”的结论。 同样 ,阳不能生阴,阴亦不能生阳 ,“有者始终有 ,无者始终无” 。 所以 ,阴阳就是不可混同的各自独立的实体。
(三)有神论思想。 何瑭认为 ,人的知觉作为是由“人心之神”主之,“人死魂升为阳而能神”, 因此认为鬼神是存在的 ,且“鬼神亦有知觉作为”并能致人祸福。 何瑭还说 ,如果因鬼神无形而不信 ,是“儒之浅者也” 。何瑭认为 ,在人世之外存在着有知觉作为的鬼神。他说:“人 ,血肉之驱耳 ,其有知觉作为 ,谁主之哉?盖人心之神也。人心之神 ,何从而来哉?盖得于造化之神也。 故人有知觉作为 ,鬼神亦有知觉作为。 谓鬼神无知觉作为 ,异于人者,梏于耳目闻见之验 ,而不通之以理 ,儒之浅者也。 程张不免有此失。 先圣论鬼神者多矣 ,乃一切不信 ,而信 浅儒之说 ,何也?岂非梏于耳目闻见之迹 ,而不能通之以理者乎?”在有神论的基础上 ,何瑭相信神鬼支配着人间祸福,巫术是可信的。 他说:“人之神与造化之神 ,一也 ,故能相动 ,师巫之类 ,不可谓无。 浚川旧论天地无知,鬼神无灵 ,无师巫之术 ,今天地鬼神之说变矣 ,而师巫犹谓之无 ,如旧也 ,何哉?此三事一理也 ,特未思耳。神能御气 ,气能御形 ,造化人物无异 ,但有大小之分耳。造化神气大 ,故所能为者亦大 ,人物神气小 ,故所能为者亦小 ,其机则无异也。 州县小吏亦能窃人主之权以行事,此师巫之比也。 行祷则求于造化之神也。 设位请客 ,客有至不至;设主求神 ,神有应不应。 然客有形 ,人见之;神无形 ,人不能见也。以目不能见 ,遂谓之无 ,浅矣。”
如此 ,何瑭就把鬼神存在与否排除于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实验科学探讨之外。鬼神既然有知觉又能主使人世祸福祥异 ,因此就可以通过卜筮预知。 何瑭二元论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一个试图从新的角度认识世界的思想体系 ,丰富了中国哲学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因此 ,他作为明代典型的二元论思想代表 ,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黄宗羲评曰:“先生以儒者之学 ,当务之为急,细而言语威仪 ,大而礼乐刑政 ,此物之当格而不可后者也。 学问思辨 ,一旦卓有定见 ,则物格而知至矣。 由是而发之以诚 ,主之以正 ,然而身不修 ,家不齐 ,未之有也。至究其本原为性命 ,何瑭思想浅论 形于著述为文章 ,固非二道 ,特其缓急先后 ,各有次第 ,不可紊耳。 今曰‘理出于心 ,心存则万理备 ,吾道一贯 ,圣人之极致也,奚事外求’ ,吾恐其修齐治平之道 ,反有所略 ,则所学非所用 ,所用非所学 ,于古人之道 ,不免差矣。 先生此论为阳明而发也。盖力主在心为知觉 ,在物为理之说,固元足怪 ,独是以本原性命 ,非当务之急 ,若无与乎修齐之事者 ,则与清谈何异?修齐之事 ,无乃专靠言语威仪、礼乐刑政与?真可谓本末倒置矣。 先生与王浚川、许函谷辩论阴阳数千言 ,为浚川所破者不一。 其大指之差 ,在‘以神为无 ,以形为有 ,有无岂能相合?则神形已离为二 ,神形既二 ,又岂待人死而后无知哉?”
三、治国理念
何瑭一生和封建时代其他知识分子有着相似的经历 ,但与一般的士人相比 ,何瑭的为人行事显示出鲜明的个性特点。 何瑭信奉儒家学说,终生不废济世安民之志;他博览群书 ,但不死啃书本 ,而是用自己的所学解决现实问题 ,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或方案。
(一)经济理念。 封建时代居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重视的是经世致用。因此 ,他任北京户部右侍郎时作枟民财空虚之弊议枠,就表现了洞察时政的远见卓识和运筹谋划的才能。 退居乡里之后 ,他著枟均徭私论枠和枟均粮私论枠,向当地政府反映民情。 何瑭任职开州期间 ,体察民情 ,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九均法 ,分程修堤治河 ,使开州社会安定,五谷丰登 ,百姓莫不拍手称快。 张卤的枟何文定公传枠认为 ,何瑭在开州任上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创立“三比法” ,以均赋役,二是督修黄陵冈堤岸。马理枟何先生神道碑铭枠也记述道:“何瑭任开州同知时正值编徭 ,他稽其事产为九 ,均法而民平;又治河 ,先生分程洛之,工省而役先休。” 在财政上 ,何瑭坚持量入为出原则 ,强调撙节财用。 他认为理财之要 ,在于开源节流。他不赞同用搜刮民财的办法来充实府库 ,指出“在官之财不足固为可虑 ,然不若在民之财不足可虑之甚也。盖民财不足事势穷极,盗贼必起,此盖宗社之忧”。何瑭主张勤俭治国,他说:“盖用度奢侈则民财必伤,上下不辨则民志不定,此盖必然之理,而为治者所当念也。”他反对“财有余者以此相夸 ,财不足者亦相仿效… … 婚姻丧葬之仪、燕会赙赠之礼畏惧亲友讥笑,亦竭力营办,甚称贷为之”。他认为 ,奢侈不仅“耗民之财”,而且“乱民之志”。对那些奢侈贪污之人,他认为:“犯者除问罪外,俱将其违法之物没官。如饮食诸物不可没官者 ,则照依所费罚之。以十分为率,俱以三分给告人充赏,七分备赈及补助贫民粮差拖欠之用。再犯,倍罚。三犯,不分官民,俱迁徙化外。 如该管官员承告官民奢僭事情不与受理 ,及虽与受理不照例罚治者 ,俱依制书有违问罪;通不管理者,即以不职罢黜。”当时争论得比较多的是赋税制度。 张居正当时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但何瑭等人则对此持批评态度。 他认为一律以田定税 ,而不问资产多寡,“工商之家及放债居积者皆不及矣”,其后果只会促使人民“务逐末而不务力田”。在枟民财空虚之弊议枠中,何瑭提出了人口过多的问题 ,但是他没有提出怎样解决的办法 ,只是简单地认为:“生齿蕃多 ,而土地所生之物无所增益,则供养自然不足。”供养不足 ,则民“不能安居乐业” 。 要安居乐业并解决“生齿蕃多”的问题,“别无善策,惟有尽辟地利以资生养一法尚可施行”。 这些问题的提出,说明了何瑭对人口增长过快的忧虑。
(二)政治理念。 何瑭自幼受儒家正统思想教育 ,对于儒家学说所倡导的立身处世准则和道德规范,他一丝不苟地认真遵守。1511年 ,何瑭进谏 ,要求禁贪墨以吏治 ,朝廷不但不纳 ,还以忤旨之罪 ,将何瑭调出京。何瑭任职开州期间 ,微服私访 ,审理冤案 ,处决清丰县令之子、绰号“净街虎”的高攀 ,百姓拍手称快。任职东昌府同知期间 ,他明查暗访 ,为民解忧。 经过翻阅案宗,他发现强抢民女、凶杀无辜的花花公子汤兴 ,尚逍遥法外 ,随命捕快将其逮捕入狱。 经过审讯 ,汤兴供认不讳 ,何瑭遂将罪犯处决 ,为地方除了一害。 这却惹恼了汤兴之父、定州知州汤元中,他处处设障 ,暗箭中伤 ,陷害何瑭。由于正德皇帝整日贪恋酒色 ,不理朝政 ,加之权奸当道 ,国事日非 ,何瑭既不愿为昏君效力 ,也不愿同贪官同流合污 ,于是便向皇上一连写了2次枟患病不能供职 ,乞恩放归田里事枠的辞官奏疏。
(三)道德理念。何瑭非常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林燫说他“不言而躬行”,孙奇逢称他是“躬行君子”。这正是何瑭的独特之处。其躬行的主要内容,是枟大学枠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他在枟儒学管见序枠中说,儒者之道,“莫要于枟大学枠”;在枟少司成郭杏东考绩序枠等文章中,他反复论述枟大学枠关于修齐治平的宗旨。他不但以此宗旨教诲别人,而且付诸实践,为臣竭力尽忠,为子全心行孝,处事务持以仁,交往重以义。他的实际经历,使他遵从的修齐治平的人生道路颠倒了顺序,成为平治齐修,即不能平天下则力图有功于治国;治国之道不畅则寿亲训子,力求齐家;齐家之责已尽则只有满足于个人道德的自我完善---自修其身了。唐枢说他“笃遵古谊”,孙奇逢说他“以德行自负”,马理在评价何瑭的人格时说:“枢曰:‘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其谓大丈夫。先生岂其人欤?读孔子言曰:可与适道 ,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若先生有见之明而任之重,行之笃而守之固,真卓然自立可与权者,彼世之富贵、贫贱、威武焉得而淫之、移之、屈之哉?非大丈夫而何?枢亦可谓知师,非阿好者矣。”何瑭主张“儒者之学,当务之为急,细而言语威仪,大而礼乐刑政,此物之当格而不可后者也”,对于“理出于心,心存则万理备,吾道一贯,圣人之极致也,奚事外求”的看法,深表反对。黄宗羲谓其论“为阳明而发也” ,并对其说大加讥讽:“盖力主在心为知觉、在物为理之说 ,固无足怪,独是以本原性命非当务之急 ,若无与乎修齐之事者 ,则与清谈何异?修齐之事,无乃专靠言语威仪、礼乐刑政与?真可谓本末倒置矣。”枟总目枠对于何氏提倡格致、躬行,表示赞赏,枟柏斋集枠提要云:“瑭笃行励志,其论学一以格致为宗。……故当时东南学者多宗王守仁之说,而瑭独以躬行为本,不以讲学自名。 然论其笃实 ,乃在讲学诸家上。”但对于其好发异论,则表示反对 ,枟柏斋三书枠提要谓:“大都好为异说以自高……论儒学则以朱子为欠明切,而真德秀枟大学衍义枠于大学之道实亦不知。皆所谓一知半解也。末有崔铣跋。 铣学颇醇正,而极称所论之超卓,殊不可解。”何瑭一生博学多才,对天文、算术、医学和音律都很有研究,其思想内容相当丰富。反映了我国古代学者博学多能、触类旁通的特点。“野吏氏曰:‘公生平不屈逆谨,进退有道,以德行自负,耻列文学科。其诗不必法唐,文不必法汉;议论仿佛宋儒,殆庶几乎躬行君子也。不事著述,且不欲梓其文录,谓自宋以来,儒者之论方苦太多,吾之所深惧也’,斯真见道之言。与说者谓当以颠闵无所著作想象先生,暗然自修,蛆去表暴为名之意,此近里著已之儒也。”
四、何塘精神在武陟
武陟,夏属冀州,春秋置怀县,秦易名武德。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始置武陟县。
千百年来,滔滔东流的母亲河不仅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武陟人,也孕育了武陟大地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名山秀水陶冶了世代英才豪杰。这里诞生了诸多大师泰斗,众多历史名人曾在此或游历,或隐逸,或葬归于此。武陟廉政文化则孕育、形成于文化名人为官从政之道、言行举止之中,突出表现为刚正不阿、为民造福、忧国忧民、清廉简约、淡泊名利、重品尚德的品行。何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和优秀者。四百多年来,他的著作和逸闻轶事在覃怀大地流传不息,他的廉政思想对于我们的廉政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刚正不阿。何瑭在明武宗时官至三品,宦官刘瑾权翼遮天,恶名远播,群吏莫不百般奉迎,但小小修撰何瑭不吃这一套。权臣张罗峰赏识他的才学,有意提拔重用他。面见张时,他却当众怒斥其14条罪状。正因为何瑭能够“出淤泥而不染”,人们亲昵地叫他“何老先儿”。
为民造福。何瑭任职开州期间,微服私访,审理冤案,处决清丰县令之子、绰号“净街虎”的高攀,百姓拍手称快。任职东昌府同知期间 ,他明查暗访 ,为民解忧。经过翻阅案宗,他发现强抢民女、凶杀无辜的花花公子汤兴,尚逍遥法外,随命捕快将其逮捕入狱。经过审讯 ,汤兴供认不讳 ,何瑭遂将罪犯处决,为地方除了一害;创立推行“三比法”以均赋役;督修黄陵冈堤岸。使开州社会安定,五谷丰登,百姓莫不拍手称快,这些是实实在在的为民办事。
洁身自好。何瑭非常重视个人道德修养。他“不言而躬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在枟儒学管见序枠中说,儒者之道,“莫要于枟大学枠”;在枟少司成郭杏东考绩序枠等文章中,他反复论述枟大学枠关于修齐治平的宗旨。他不但以此宗旨教诲别人,而且付诸实践 ,为臣竭力尽忠,为子全心行孝 ,处事务持以仁,交往重以义。他的实际经历 ,使他遵从的修齐治平的人生道路颠倒了顺序,成为平治齐修,即不能平天下则力图有功于治国;治国之道不畅则寿亲训子,力求齐家;齐家之责已尽则只有满足于个人道德的自我完善---自修其身了。
忧国忧民。何瑭自幼受儒家正统思想教育 ,对于儒家学说所倡导的立身处世准则和道德规范 ,他一丝不苟地认真遵守。1511年 ,何瑭进谏 ,要求禁贪墨以吏治 ,朝廷不但不纳 ,还以忤旨之罪 ,将何瑭调出京。开州赴任为民请命,怒斩县令之子。后遭暗中陷害。由于正德皇帝整日贪恋酒色,不理朝政 ,加之权奸当道 ,国事日非 ,何瑭既不愿为昏君效力 ,也不愿同贪官同流合污 ,于是便向皇上一连写了2次枟患病不能供职,乞恩放归田里事枠的辞官奏疏。
清廉简约。任浙江提学副使时,对乡试的考生 ,不光看名次 ,就连试卷都要份份过目,发现有人作弊 ,彻底追查 ,严厉惩处 ,考生们无不交口称赞。何瑭逝世时,“四方人闻讣 ,皆谓天丧哲人 ,世道不配周氏,初封孺人 ,能以节孝相先生 ,尝从先生三仕三已 ,无喜愠言”。 何瑭生活俭朴 ,安贫乐道 ,做官时两袖清风,居家时不积私产。“千里捎书为一墙 ,让人一墙有 何妨”的故事,在我国广为传颂,覃怀人则认为出自何瑭。这是因为沁阳城南街的“仁义胡同”今仍在。至今,人们每每看见悬挂在胡同两头的铭牌,就对何瑭清廉正直的高尚情操加以赞颂。
淡泊名利。相传何瑭旧墓前有块石碑,碑文是何瑭亲笔写的四句话:“吾儿强胜我,要钱作什么;吾儿不胜我,要钱作什么。”四句竖行并排,第二、四句高两字。年深日久,石碑被泥土埋住大半截,只显露上面的四个字“要钱”、“要钱”,因此被称为“要钱碑”。但是人们都清楚地知道何瑭的四句原话,理解何瑭的本意。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反映了后世群众对何瑭高尚品德的敬仰。
重品尚德。何瑭自幼受儒家正统思想教育 ,对于儒家学说所倡导的立身处世准则和道德规范 ,他一丝不苟地认真遵守。何瑭七岁时随家人迁往怀庆府城,弘治元年(1488年)入河内县学,十四年河南乡试第一,次年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南京工部右侍郎、礼部右侍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使等职,嘉靖八年致仕,“居家十五年,不通要地人书,书至,亦不答,惟与四方林下同志及门人问答讲学而已,台谏相继,论荐者累数十人”。
五、何塘思想文化研究会
2016年12月27日下午,武陟县何瑭廉政思想研究会成立仪式在县纪委会议室举行。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王和庆出席成立仪式。
王和庆说,武陟地处中原腹地,是黄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思想学术繁荣,文化名人辈出,何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和优秀者。四百多年来,他的著作和逸闻轶事在覃怀大地流传不息,他的廉政思想对于我们的廉政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王和庆要求研究会要广泛利用现代网络,积极联系何氏宗亲,进一步丰富何瑭著作与思想体系,同时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平台,广泛宣传何瑭治家的优秀故事,把何瑭的廉政思想发扬光大,让何瑭的廉政思想在当今社会中影响更多的人,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新动力。
六、焦作市廉政教育基地——何塘祠掠影
古代廉政文化资源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传承、发扬好廉政文化,实现与当代行政文化的同频共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长期以来,武陟县委、显政府对廉政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惩防体系工作的总体规划,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为重点,以廉政文化“六进”为载体,发挥武陟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优势,以历史为经,以文化为纬,总结历史上廉政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宝藏中的廉政文化精华,着力提炼出有助于当代社会廉政文化建设的有益因素,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充分的思想资源支持,使廉政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七、何塘廉政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