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忠学的心学课学习笔记
三、《同修传习录》专集
第63:一个无法言说的问题(知行合一的第二层意思)
邓艾民注版本《传习录》第 66条
明隆庆六年初刻版《传习录》第 67条
学习体悟:
知行合一的第一层意思:
知行是一体的。(解决内驱力)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如果你心体没有任何遮蔽,恢复到他心体本来的样子,那么你自然而然,就能够把这件事情给它做好。
知行合一的第二层意思:
向心体上体认必须是在事情上去感悟去做。(实见良知的路径)
第一个,要在自己的心体上去体认,
第二个,一定要在事情上去感悟、去做。
视频第 65集文稿:( 在记录中,有个别处增减了老师口语中的原话 )
如果你是心学爱好者,对《传习录》也比较熟悉,那么这一条,你一定不陌生,而且会觉得非常困惑。因为这里面有两个问题,我相信你十之八九回答不上来。我这样一问,肯定有人不爱听,反过来就会问我,那你能答上来吗?我也答不上来。
这两个问题是啥呢?
第一个:什么是道?
第二个:什么是天?
怎么样能回答上来吗?反正我是不能。《传习录》这条,陆澄就问阳明先生,他说道一而已。道不就是一个吗,为什么古人论道,有各种各样的,这个人说这样,那个人说那样。那么求这个道有什么要决吗?
阳明先生没有直接回答他。他说道无方体不可执着。道无方体是什么意思?我们之前讲过冲漠无朕。冲漠就是空虚。无朕,朕就是迹象或者兆头。冲漠无朕说的其实和道无方体是一个意思。他就是尧舜禹相与授受十六字心法里面那个叫道心惟微的微。这个微绝对不是微小、微弱的意思。微是看也看不见,摸也摸不着,但是他就在无朕,没有任何迹象。道无方体说的都是这个。
阳明先生只讲了,道他大概有一个什么样的特征,或者是他根本就没有特征。但阳明先生没有告诉你什么是道,然后他提醒你不可以执着。你不能说道就长这个模样,道就那个样子。有人说道就是太虚,就是太空,一说太空,有的人就望向了天空,那这个就执着了。他没有任何一个特征跟 迹象,所以说他是无朕的无方体的。
所以他接着说,如果拘滞于文义,求道远矣。
我们经常会犯这个毛病,就是去抠字眼,你不可能不看书,不看书的话,谁告诉我们怎么去做呢。但是书就是那标月之指,《六经》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道的注脚,都是我心的注脚。你把标月之指研究的纹路你都记得一清二楚,但是你没有看到那个月亮,那就没有意义了。所以不能在这个字眼上去抠,在这个文义上去抠,不能拘滞于文义。否则的话你就离你想要去找的这个道就更远了。阳明先生就说到这,好像我们听完,也没明白啥是道,他没有直接回答。
紧接着阳明先生又问,什么才是天?
你看他没有回答陆澄这个问题,又问陆澄一个巨大的问题。就像刚才问我们一样,什么是天没法回答,我想陆澄那时的状态也有可能跟 我们是一样的,就是不知道。
阳明先生接着问,他说你看如果说日月风雷是天,不行。如果你说人物草木不是天,也不行。到底什么是天,没有回答。阳明先生问了一下啥 是天,也没有直接告诉你什么是天。
紧接着阳明先生又来了一句:”道即是天“。
我想你的感觉跟 我一样是云里雾里很糊涂。问了两个问题,A与B问题,然后就说A问题就是B问题的答案。B问题是A问题的答案就完事了。
阳明先生说,因为人会局限在自己的见地,所以他对道的定义就各种各样。他说如果能解向心里求,真正的见到自己的心体,那么你就知道了心就是道。道就是天,知道了心,就能够知道知天。
到这,陆澄的问题得到答案了吗?你说他得到答案,好像是没有,你说没有得到答案,好像又有。为什么有机锋的存在呢?学生问师傅一个问题,师傅觉得这个问题很难用语言直接云描述,然后就设了一个机锋。学生悟到了也就明白了,悟不到,也听不懂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还好,阳明先生加上了关键的一句,他说如果你们想实见此道,要在你们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
这句话里面的含金量就极高了,你想要见到这个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要在自己的心上去体认,不假外求。你到外面文字上或者那些形象上去琢磨,肯定得不到。必须往自己的心里面去找,而且要体认。你不能只是坐在那里在自己心里面琢磨,只想,这就变成思而不学则殆。
必须要体认。这个体字,里面就有极深的蕴意了。
第一个,要在自己的心体上去体认,
第二个,一定要在事情上去感悟、去做。
这个就是知行合一的第二层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