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冈田武彦《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之四

        上一期我们发出了发人深省的追问,当时很多人认为追求圣人之学就不能进行科举之路了,那么年仅20出头的王阳明是如何认为的呢?

       王阳明从没厚此薄彼过,在圣人之学和科举之路上他也从没有含糊过,王阳明认为在圣人之学的基础上,修习举业,这样的科举才有意义。所以在王阳明给他人的书信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在不停的劝说,先做好自己的学问。在他给自己的两个侄子的信中,就明确的说到了这一点,告诉他们,一定要先做好学问,不要急于参加科举考试。所以从王阳明的书信中可以看到,王阳明并不排斥科举,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如果不考取进士,就很难实现自己经世济民的理想,但是如果仅仅重视科举,不重视身心修行的话,又会陷入功利霸道之歧途,王阳明对此深感忧虑,所以他劝所有人先做学问,好好修行。

       同时王阳明认为如果只是搞好学问,不去做官的话也是错误的,不负责任的。因为举业和圣人之志是不矛盾的,重要的是有无圣贤之志。如果不立圣贤之志,即使每日谈论道德,也不会成为圣贤,最终只会陷入追求功利的世俗之学,或者陷入追求高远的佛老异端。王阳明本人也是这样做的,他坚持不懈的参加科举考试,虽然失败了两次,但是也没有放弃,最终取得了进士,为后来的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25岁的王阳明当年参加会试落第,同僚有人因为落第而感到羞愧,王阳明安慰他说:“别人都以没有考上为耻辱,我以没有考上而纠结为耻辱”(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同僚听了之后,对王阳明崇拜的五体投地。

       1497年,26岁的王阳明在此奔赴京城。这一年明朝的边境有些动荡,于是王阳明开始遍寻兵书秘法,精心研读,正式因为这一时期的积累让他之后能在各地放生叛乱之际,灵活巧妙使用兵法,在短短数月之内平定贼寇,最终建立卓越的功勋。在这一年他阅读的兵书可能会有《孙子兵法》等等这样的书籍。兵法确实有冷酷无情之处,因为这本来就是兵法的样子,王阳明的儒家身份为他的兵法加入了一些仁慈的元素,这样让阳明的兵法成为了活人兵法,如果没有搞清楚这一点,很有可能对王阳明的兵法有很多的误解。王阳明在提到苏秦和张仪时候就说道,苏秦和张仪也是有圣人的智慧的,后人很多人办事写文章,很多英雄豪杰,都只是学的两人一般的智慧。苏秦和张仪的学术擅长揣摩人情,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所以他们说不能极端。两人学说是得以见到良知并且能够巧妙的运用,课时后人不善于用而已。所以无论兵家、法家、还是纵横家,他们都是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希望将他人控制于鼓掌之间,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会使用一些计谋,使他人即使被控制也感觉不到。对于儒生来说,他们不仅要修身,还要让学术经世致用,这就要求他们必须直面他人和社会,为了更好的应付周围的一切,他们不可避免的使用了一些权术。

       王阳明运用兵法中的权诈之术讨伐叛贼,最终立下了大功。一些人后来批评王阳明就是认为他善权术,实际上仔细体会他对苏秦和张仪的评价的话,就不会误解王阳明的本义,可能会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冈田武彦《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