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整理微信,除了清理了很多聊天记录,还退出了好多不曾关注过的群,据我统计,大概有一百多个群,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莫名其妙就成了群里的一份子,可是却不曾互动过。拉到微信最下面,看到有三千多个微信好友,这里面有同学,有家人,有亲戚,有同事,还有很多生意上的客户和一些微商……我平时发圈基本都是日常记录,要么就是觉得对别人有意义或者有价值的内容才会发出去,所以基本上不会屏蔽任何人,可是,我不清楚就我这样的朋友圈,也会被多少人屏蔽?因为,偶尔打开曾经有过来往的微信好友,也会发现下面是一条横杠。我突然意识到,有一些曾经很熟悉的朋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都没有主动联系过彼此,于是,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了朋友圈里。看来,一份感情的中断,结束,也并一定需要一根导火索。我们终究学会了接受这样的无常和不知所以。
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我们的好友列表里,似乎有太多的人,只是“加个好友”的关系。有多少可以随时随地说真心话的朋友呢?那些你曾经认为值得一辈子交往的朋友都还好吗?有多久没联系过他们了呢?想到这些,瞬间感到莫名的心酸和无奈。
不是加了好友就是好友,也不是在朋友圈的就是朋友。也许曾经的我们一见如故,志趣相投,甚至惺惺相惜过。但是,关系都是有保质期的,更需要我们彼此来维护!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也不想给身边的人徒增烦恼,更不想把负面的情绪传染给别人,于是,很多时候,那些心事,也就习惯了放在心里,选择了沉默。就像鲁迅先生说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那些低谷和难过,也不一定就有人理解,能感同身受啊!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至今记忆深刻:
有一位中年男子,深夜坐在自己开的小超市里,一个人刷着手机。他的一个朋友此时正拖着疲惫的身心在KTV陪老板唱歌,也有朋友对着高居不下的房价叹气发愁,也有奋斗多年熬成光鲜亮丽的白领,在公司拼命加班。看似每个人都在做着不同的事儿,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是一样的孤独。自从毕业以后,时间早已被背井离乡的工作、无止境的加班霸占,根本无暇顾及到身边所有的朋友。他想找一个好朋友陪他谈谈心,打开微信通讯录,滑到最底下,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打开的对话框,更害怕被拒绝。和昔日好友之间的聊天记录,就只剩下集赞链接、饿了么红包转发,再无其他……微信里有刷不完的新提醒,评论不完的朋友圈,却再也没有说不完的话。最后,他藏起了真实感受,用点赞表达所有。
视频里的男子,和此时的我何其相似?
必须承认一个残忍的事实:微信方便了一切,也疏远了一切。
新朋友不想交,老朋友懒得联络,活得越来越酷,朋友丢了一路......现在这个时代,交友成本和门槛都很低,交朋友似乎轻而易举。扫一扫,我们就成了“朋友”。这个“朋友”可能是饭局上见了一面的过客,可能是快递员,或许是租房中介,或者是客服、代购......唯独没有能说话的人。
以前觉得认识的人越多、社交圈子越大,朋友自然会更多,后来才发现,虽然眼界视野开阔了,但却很难有感动的情绪,孤独感只增不减。回想曾经,我们认识的人很少,好朋友就三四个,但每天都过得很难忘。
当你觉得很久没联系,想看看老友的近况时,“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却把你拒之门外。还有更残忍的,每次看到那条灰色的横线,就心里一紧。看到自己给对方发条消息需要验证,才明白自己已经不是对方的“朋友”了。原来,你们的距离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这么远了。反正成年人之间的友谊,变得越来越小心翼翼。聊着聊着就没话了,想着想着就淡了,友情就像肥皂沫,等着等着就没了。
之前看到过一个话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发朋友圈了?有个答案令人心酸:因为大家都在努力扮演一个戒掉了情绪的成年人。难过的时候,不想让家人看到,怕他们担心;抱怨的时候,不能给领导看到,怕他们质疑;负面情绪来袭的时候,怕别人觉得矫情,不堪一击......偶尔心血来潮想发个动态,又担心不适合对所有人开放可见。于是,我们习惯了当那个旁观者,当一个默默刷动态的人,而不是发表动态的人。
其实,我想说,发不发圈都是每个人的自由,有人喜欢安静,有人喜欢热闹;有人倾向于独自领会,有人偏爱分享。正如杨绛先生所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每个人都在努力经营着自己的生活。过日子,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幸不幸福,开不开心,不是给别人看的。随性一点,又有何妨?
其实,朋友一直都在,你可能不知道,你挂念的老友或许也一直在屏幕另一头等着你开口;你可能不知道,那一张张疲惫不堪的面孔在见到你的那一秒,有多欣慰,有多开心,他们在别人面前永远无法笑得这么轻松放肆。既然想念就去联系,不再撤回,不再删除,只有发送消息才有可能得到回复。与其一个人怀念过去,何不拿起手机,主动联系那个想念的朋友,向对方道一句:聚散无常,别来无恙,你,在我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