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有部连续剧我们看了70年还没大结局

咱们都是从“小学生”过来的。

80后、90后回想当年都苦不堪言,更别提00后、10后的现在。

喏,这是一道曾刷屏票圈的小学数学题。

乍看没什么,就是用等量关系算出物体代表的数字。

是嘛呵呵呵……你再仔细瞅瞅?

注意,老虎脖子上挂了哨子、第三行有五个哨子。

这陷阱,一不注意就完蛋啊……

(就算注意到,这也不是咱当年的学力水平啊!)

不止是课堂,还有各种课外培训——“30分钟跳舞、1个小时乐理作业+练琴、网球、滑旱冰……”

还有“恐怖”的家庭作业。

别说孩子了,家长看到都想打人。

难怪两会最热话题之一就是:

小学生减负

这也肯定是一个跨越所有年龄段,让所有人一听就感同身受的词。

其实,从刚建国到如今两会,它一直都是热门议题,已近70年

1955年7月,教育部发出了新中国成立后首个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

1978年,邓小平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的,今后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

1988年5月11日,国家教委专门发布《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其中提到:一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二、三年级每天课外作业量不超过三十分钟,四年级不超过四十五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一小时。

1993年3月,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指示》,规定初中各年级每天家庭作业不超过1.5小时。

1994年6月,国家教委发布相关通知,规定“原则上保证小学生每日有9小时以上的睡眠,初中生9小时睡眠,高中生8小时睡眠”。

2000年1月7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这一年1-3月,教育部连发通知或要求,要求加快教材课程改革,切实减轻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并要求小学除数学语文外,不得组织其他课程考试,不得组织小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不得以赛促销,以赛代销。

2004年,教育部提出新形势下的减负措施——“五坚持、五不准”,其中包括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一律实行免试就近入学,不准占用学生休息时间组织集体补课等规定。

2009年4月22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再次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2010年,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将“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写入教育规划纲要中。

2011年全国两会,“减负”被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7月,教育部发出暑期“减负令”,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作业,禁止学校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有偿补课,让学生过一个没有压力的童年。

——整理自网易教育《学生负担越减越重 “减负令”落地了还是落空》

发现没?

一个简单的减负,从最开始的宏观指示,逐年越变越细,甚至具体到科目、考试、作业、睡眠时间……

教育部门工作目标越来越清晰准确,但明显,阻力也随着社会发展速度,逐年上升。

学校、补习班暂且不说。

就身边观察到的情况,Sir没见过任何一对家长,敢真正给孩子减负。

谁不想减负,让孩子慢一点,幸福一点?

可小时候慢一点,长大了是不是得更加速?

甚至再加速也来不及、赶不上?

Sir两年前说过一部日剧,现在回想,发现它真是活生生的例子。

能让我们看到,被减负的孩子在20年后,有可能长成什么样——

《宽松世代又如何》。

这部剧的主角,就是这样一群大龄社会青年,他们的共同点,是1987年后生人。

被日本社会称作,宽松世代(第一代)。

有人说,他们是日本教育改革黑历史,某种程度也是“减负”的反面教材。

自2002年起,日本政府推行“宽松教育”,旨在摒弃死记硬背的填鸭式,转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知识运用力。

于是,考试不发榜,学校“不排名次”、“不安排过重作业”。

学习任务和咱现在比,那叫一个宽松:

学得少,教育大纲中教学内容和课时减少三成。

学得浅,圆周率记到3就行。

翻译自FIX字幕侠,下同

学得短,上5天课休息2天。

从初三开始周末双休

想想我们曾经单休(甚至只有0.5天休)的初三高三…

总之就是宽容、自由……幸福。

结果。

那一代学习力普遍下降

PISA,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生学力评价考试之一。

宽松教育之前,日本的数学和科学还在全球数一数二。

此后接连下降,几乎跌出前十。

图片来源:新华网

普测也发现:

学生里不知“浓度”定义、不清楚四则运算先后顺序、不识生僻汉字的高中毕业生,不在少数。

无知、学力不足,成了他们的强力标签。

日本某综艺节目,宽松世代的代表女艺人表演做乘法

等这些孩子20年后走上社会……嗯。

这职场表现,简直不要太烂啊!

坂间结。女生,应届毕业生,职场新人。

她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简历写了挺多页,实习做了很多份,真要她具体说经验,完全说不出所以然。

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第二天就打退堂鼓。

理由又多又任性:

伙食不好,同事不对眼,公司有点“黑”……反正,不是我想要的工作。

好不容易被家人劝回去上班,也各种讨人嫌。

只知提问,不知解决。

用不惯操作系统,各种拖前辈后腿。

等工作稳定点吧,一颗不好惹的“玻璃心”又扑通扑通跳出来……

她当然不是唯一。

第一天当老师的佐仓悦子,因为不足之处被前辈山路指出。

立马神情恍惚,眼眶湿润,觉得人生灰暗,意见消化不来,委屈地“嘤嘤嘤”。

还在聚餐时当着其他前辈面,自暴自弃。

是的……职场基本的脸面早丢脑后了。

这也算了。

她还当其他同事面,吐槽前辈对她态度不好,搞得好心的前辈一脸懵逼。

这两位,还不算奇葩。

最可怕的是这个山岸宏,前面毛病他全有,还外加……人品极渣

山岸迟到,对客户、上司一句道歉没有,反倒怪人家地址没发对地方。

自我感觉特好,潜台词永远是,“你要敢批评我,就别怪我不好好干哦……”

先说一句 我可是越表扬越优秀的类型哦

连续、严重地给客户发错货,自己不当回事,终于把上司惹毛。

可你看他多厉害——

前脚,感谢上司批评,表示下次改正;

后脚,在公司大群说离职,顺便当众踩上司一脚。

我打算辞职啦

谢谢大家 真的真的 要死了

和那样的上司一起工作 真的会死的

这还不算。

再往后,他居然找律师和工会控告上司,要赔钱,要公司把上司调离总部,理由是被整出了忧郁症……

他的可怜上司坂间正和,其实也是宽松世代。

不过他跟好基友山路一丰,是相对成熟的第一代——1987年生的。

坂间虽然有所领悟,想追求上进,可在前几集他也不顶用。

例子就不举了。

总之,一样自觉性差,只会应付工作,不懂用心投入;不care职场规则,自己心情好才最重要。

难怪工作7年,在公司没存在感,业绩不突出,被企划部、宣传部、营业部几个部门踢来踢去。

我从开始就没受什么期待 也不是非我不可 

连人数都没把我算进去

职场只是一方面。

减负一代人的感情交际,一样出了问题。

轻的,没有基本的社交习惯

约朋友一起到餐馆,自己先点东西吃。

和别人聊着聊着天,招呼也不打就开始拨电话。

重的,没有成年人的解压技巧。

一有压力就想吐,交际资源又单薄,只能花钱雇人听。

一遇到难处,不自己设法解决,第一时间只想打电话求助。

甚至,没意识去恋爱。

感觉没有什么必要 

有那功夫浪费在恋爱上

……

我只是觉得啥时候都能谈恋爱 

然后不小心就到了这个年龄而已

更甚至,没意识结婚……

总觉得那家伙有点小看结婚

他总想把结婚的契机放在某个理由上面

所以呢?

日本这种减负,究竟减去了什么?

减去了升学压力、年级排名,是不是也减去了“受挫体验”,减去了不服输的倔,不认栽的争?

从小玩大的一代人,是不是根本无法开展“利益相关的社会型交际”?

编剧宫藤官九郎,借主角山路之口一针见血——

学习能力下降,走上社会后被人说没用、软弱、没有精神、只会做要求做的事。

没有竞争意识,没有危机感,更没有紧张感,无法随机应变。

做什么,都是找茬。

宽松世代,并非无可救药的一代。

剧名,已经说出答案。

宽松世代……又如何?

你是被减负的一代人,那么现在,只能被逼着增负了。

世上的南墙就那么多,小时候撞少了,只能长大了补。

补着补着,某一刻也能自己领悟:

你中意的公司不存在这个世上

中意你的公司这个世上也没有

……

哥哥我只能做下去

拜访老客户 低声下气 烤鸡肉串

被年长的打工仔使唤来使唤去 被下属嘲笑

就算为了争口气也没辞职

现在辞职了就什么都得不到了

把我有的全部夺回来之前,我是不会辞职的

所以你也不要放弃

全部夺回来之前千万别放弃

前史为鉴,希望中国不会走上日本的老路。

我们的专家也都明白“单纯减负”的危害,所以围绕这项议题的各种声音都提出:

减负”的同时,要“增质”。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并重;

减掉的是学生心理和时间的负,增加的是创新力和素质教育

但愿如此。

因为推行起来,难度不小。

因为小学生减负,不只是“一个问题”。

它貌似单纯,却无限庞大、复杂。

它不仅关系教育,还关系到就业率、失业率、购房压力、福利保障政策、阶层分化……等一系列民生问题。

你别说Sir话说得大。

孩子的重担,表面上看是学业压力、竞争压力。

可本质里却藏着上一代人对“怎样才能过得更好”的各种物质、心理和社会的经验总结。

也必然会辐射到20年后,成为孩子走上社会时将遭遇的种种民生问题。

可以预见,未来国内即将上演的,可能是一出大型持久连续剧:

《减负一代,又如何》

各种培训班、兴趣小组、语言、艺术和其他课外技能……这些学校控制之外的东西,恰恰是家长无法放手的。

因为家长心里一定明白:

减负,绝不意味着减去“竞争”。

孩子不能被压力压死。

但没有“压力体验”的孩子,将来确实很难面对挫败。

不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又何谈自己选择生活的幸福感?

减负,也绝不是减掉“更多可能”。

死板的应试教育,很可能培养出模式化的人。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是曾经的口号,但不会是他们的未来。

与其填鸭式什么都填,不如细心观察孩子的天分,专项针对性发展。

总之——

有“减”必有“增”。

身处一个加速发展的社会,对个人成长而言,就是一个不断增负的过程。

孩子需要减负,更需要培养“良好的增负节奏”。

学不会自我增负,未来拿什么给自己减负?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莫妮卡住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是的,有部连续剧我们看了70年还没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