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专家都说不要强化孩子的谎言行为,let it go,大了就好了。据研究,4岁娃平均每2小时说一次谎,到了6岁这个频率缩短为每1.5小时。受打击吗?更打击人的是,几乎一半的娃在7岁后无法戒除说谎的习惯,甚至由于谎言可以带来的便利-作为解决麻烦的一种便捷手段,他们对于说谎信手拈来。
如果从说谎的动机出发,说谎很大部分是从“自我保护”出发的,人们下意识会去逃避令自己糟糕的情况。
一个成功的谎言,需要综合天时地利人和,敏捷的思考和临场,信息的运用,表演的考校,还有研究表明,说谎的这些技能对于成人后成功混社会有莫大好处。
越聪明的孩子开始的越早,有的2,3岁就已经发现在说实话和“编一个故事”中选择了“编一个”并发现由此可以逃避唠叨,责任和惩罚,他们很快就会掌握这个技能。
说谎作为人类常态行为,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没有人可以避免。如果您认为“我的孩子从不说谎”,很遗憾,要么您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要么娃谎言的技能太高端没被识破。
大多数孩子3岁左右已经可以分辨是非,并且分得清“故意欺骗”和“误会”的区别。但同时,6岁前的小朋友都会受到幻想对事实的影响,从而让他们的话语“夸张”。例如:我有一只长翅膀会说话的小狗。
作为家长,当发现孩子说谎后,首先要明白两点:
1,娃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他在探索如何独立解决问题;
2,请反思娃说谎的动机。
诚信不只是一个性格特征,和说谎一样,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的一个技能。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分辨是非的能力,选择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和人相处时良好的信任关系,责任感,在进行要不要说谎的选择时,所有的条件汇集碰撞,不过是霎那间。这个技能的习得,恐怕要比入厕训练艰难百倍。
规则1 切断孩子因惧怕惩罚而说谎的路
要让孩子知道,坦白是会从宽的,不诚实的下场只会更惨,两害取其轻,多数人在明白这一点后还是会选择说实话。这也是多数成人用来判断如何处理一件事情的方法:预想一下say yes or say no的下场,然后选择对自己有益的答案。
我的女儿告诉我,如果是不好的事情,她很怕告诉我之后我会生气。我回答她,相比起来,任何不好的事情也没有不诚实来的严重,因为如果你不说实话,爸爸妈妈无法知道你在想什么,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没有办法帮你解决问题。退一万步说,就算爸爸妈妈生气了,也还是会原谅你的,但是不诚实很难被原谅,因为会让我们再也不相信你说的话了。
要让孩子了解,爸爸妈妈是可以分享一切的人,培养和孩子之间的信任感。尤其当孩子主动坦白的时候,潜台词其实是希望得到更积极的反映。
有一天女儿在看电视,我说,看到7点整的时候她需要停下了。后来到了7点10分,我才听到她关电视,她找到我,有一点不安:我有点忘记了,超了一些时间才关电视。
我回答她:希望你下次更要注意,不过我知道主动按时关掉喜欢的电视是很不容易的,你做的不错。看得出她对这个答复很满意。
规则2 无伤大雅的谎言也许是一种幽默,小心不要让它跨越界线。
娃有时候可能更喜欢说:我在开玩笑。例如:说把xx弄丢了,看父母会如何反应。(类似狼来了的故事,放羊的孩子起初也只是无聊,想开个玩笑,看看别人什么反应)
还有一种情况,是说出实情会让娃觉得尴尬,伤自尊。
例如白兔糖中一个情景:已经是小学生的凛尿床了,大吉说,你尿床了,但是凛回答,这是汗!于是大吉说:不管是什么,湿了的话你需要换衣服,洗床单。
有天在别人家做客,某娃抠出鼻屎,我分身乏术,让她自己去找主人家要纸巾擦手,她去了,说为了给弟弟擦口水,需要纸巾!回来不好意思地看着我:我跟他们开了个小玩笑。我和大吉的处理方法类似,并没有点破她不好意思说是用来擦鼻屎的,直接说明:小玩笑可以开,但是要记得,不可以开会给别人带来困扰或麻烦的玩笑,不然当你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别人也以为你在开玩笑就麻烦咯。
规则3 不贴标签
语言是有力量的,不管是什么问题,我们都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注意以下是否经常出现在您的语句里呢?
你总是/老是……
说了你多少次了……
只要……你就会……
你怎么说不听
我就知道……
如果父母一直对孩子说,你总骗人可不好,即使是很平常的语气,也会让娃觉得,我就是爱骗人的小孩。
有些家长会说,我说的本来就是事实,难道有问题不让说吗?不说他怎么知道是错的。教育本来就是费心力的事,心累在于,面对娃,我们需要思考说出的话在接收方的耳中重点在哪里。
你总骗人可不好 - 信息重点:你总骗人,骗人不好,你总不好。
我喜欢听实话,每次你说实话我都特别高兴 - 信息重点:我喜欢实话,我喜欢你说实话。
规则4 以身作则
请回忆,是否为了逃票虚报过孩子的年龄?是否曾告诉过孩子,这个不能带进去,不然人家会没收。是否告诉孩子你去上班了,其实只是某次出门玩不带他/她?是否在家里大肆批评过你认识的某人,见面的时候还亲热的不得了?有句话说的好,孩子是父母身边24小时运转的监视器,你不知道这些小人们在他们的心灵里都记录下了什么,谨言慎行!
规则5 让说谎无法获利
跟踪研究表明,孩子说谎较少的父母,恰恰是那些给孩子制定了大原则,倾听,在范围内给予孩子自由,但严格执行家规的父母。
一位父亲和他的6岁儿子,一天,娃回家后反复说着“无所谓”,一种不以为然的语气和态度。数次之后,父亲觉得有必要提出纠正,就问他是否在学校里跟谁学的。
孩子愣了,这位父亲感受到孩子此刻正在进行一个选择:欺骗父亲?还是出卖朋友?大人们也许不以为然,但是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个选择。于是这位父亲是这么处理的,他告诉儿子这是不好的一个行为,如果确实是学校的朋友教他的,他不用说出朋友的名字,但是也不希望再看到这个行为。
于是儿子承认是学校同学教的,并再也没有说过。
女儿2岁的时候会说,妈妈我不要吃,你做得不好吃。
现在她会说,谢谢,我已经饱了。当然,那个小眼神你可以看出,其实还是因为不好吃。类似的还有,她会称赞比她小的孩子的涂鸦很漂亮,同时偷偷对我挤眉弄眼。
某天家里来了她的朋友,临走道别时她说:我舍不得你走,我太喜欢你了,比喜欢我妈妈还多。
事后我好奇,就问,真的这么喜欢你朋友?都超过妈妈啦。
结果这熊孩子回答:当然不是,我这么说只是想让她高兴。
也不能说她错,可以看出她试图建立自己的社交,她已经认识到了语言的感染力,但是只停留在浅层的互动,因此我跟她解释了朋友间的真实和诚恳,往往更胜于虚情假意和浮夸的漂亮话。
为了研究父母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一个心理学家在美国挑选了50名成功人士和50名犯罪分子,作为研究的对象。其中一名犯人提到:小时候,一天妈妈拿了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一眼就喜欢上了那个最大的,很想得到它。苹果放到桌上后,妈妈让我们选择,我正想要那个大的,被弟弟抢了先。妈妈看了,训斥弟弟:“好孩子不能只想着自己,要学着把好东西让给别人。”
我听了心里一动,就说:“妈妈,把最小的给我吧,给弟弟那个大的吧。”
听了这话,妈妈很高兴,她亲吻了一下我,并夸奖了我,我得到了那个又大又红的苹果。从那以后,我便学会了撒谎,不择手段地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直到今天的下场。
规则6 不要逼迫孩子进入说谎模式
以后还这样吗?记住了吗?你是否这样问过孩子?当你质问孩子的时候,你希望听到什么答案?“以后再也不这样了。”(这句谎话我自己都说过无数遍)
一位妈妈发现自己三岁半的女儿用不可洗的颜料涂了桌子。
“这是你画的吗?Thia?”这位妈妈的经验里,女儿本应该诚实回答,但是妈妈带有责备的语气和上扬的声调让女儿意识到自己可能会有麻烦。同时,这位妈妈也立即后悔了,或许她应该仅仅提醒Thia不可洗的颜料不能用来涂桌子。
“不是我。”女儿回答,第一次说出了谎话。
这或许是在说明人性本恶,但是,请记住,不要去测试孩子是否诚实,这很危险,也无法证明什么,不要期待在明明已经是错了的情况下孩子永远不说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