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第17、18课

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1673天。2021.12.25

        关于关系

    不论是咨询中,还是日常生活中,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常说“有关系就是没关系,没关系就是有关系”。一个人出状况,不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没处理好,就是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出问题了。所以常觉察“关系”是否到位,是否是关系卡壳了。

    对于未成年(青少年)的来访者,要处理好来访者(青少年)及其监护人(一般是父母)之间的关系。谁是来访者就与谁是一伙的,同时也要做来访者与其重要他人(父母)之间的桥梁,借助父母于孩子改变不可或缺的力量共同促进、提升孩子改变的动机。所以有些事是要提前告知来访者与父母,如咨询是一个过程、当来访者的目标与父母不一致时,如何在时机适合时将两者进行联结、整合,包括与孩子会谈的内容,在征得孩子同意后,告知父母的是什么等。以降低父母的期待,以及对咨询师的干扰。

    当咨询走的不顺时,有意识(刻意)觉察咨访关系,觉察在会谈中是否走在了来访者的前面,是否急于帮来访者解决问题,是否比来访者更努力。

    关于共情

    共情要谨记:如同而非就是,能进能出。共情是打开来访者心门之钥匙,试想咨询师若没有感同身受的能力,即意味着门都打不开,怎能够找到房间里的宝藏。所以共情是一生都需要练习的一项能力。

    关于咨询不顺畅、感觉在原地打转时,不妨停下来看看,是不是走的太快了,咨询师是否有生拉硬拽或者往前推,让来访者有压力,觉得还做不到而退缩,或者自己没有理解到来访者,等。

    沟通三大法宝:点头、微笑、嗯;

    沟通二要素:态度和能力;态度是咨询师用心地努力地倾听来访者;能力是咨询师努力地试着听懂来访者所说的内容。这是基于人人都希望得到尊重,人人都希望被他人重视,人人希望自己是有价值。

    沟通技巧:可说可不说,少说或不说;可问可不问,少问或不问;来访者说的话都要听。

   

    云手三步:一接住、二顺势后退、三顺势回推;

    一般化是在共情的基础上。共情到位了,一般化才有效。

    关于卡点:卡点是你的声音(对事情的反应)超过了大多数人的可能反应。比如,对于某件事,大多数人的反应(情绪激励程度)是3,你的反应是8或9,甚至是10的爆点。这就是你的卡点。有卡点不可怕,通过约练咨询、或花钱被咨询聊聊看看,是什么让自己在此处就会有如此大的反应?情绪背后自己在乎的、看重的、期待的是什么?……这样的过程,就是完善自我的过程,也是成长自己的过程。

    积极关注

    积极关注像焦点解决的“重新建构”。以积极的态度关注来访者的积极面。这意味着首先要求咨询师具有能够看到来访者身上积极、正向一面的能力,否则就不可能有积极关注。

    积极关注的视角就是世界多元,各有道理;凡事都有多面性,问题和症状另一面可能就是优点和长处,同时一个人与问题或症状能够“共处一身”,也一定有潜藏的资源和解决的力量。所以,作为咨询师,首先要相信来访者是可以改变的,也想要更好;其次是要不断地训练自己的重新建构的能力,发现美的眼睛。第三注意,重新建构能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你要足够关注眼前这个人,他的所思所想所需。即从负向中、劣势中、不足中、缺点中看到相对不错的地方。

    积极关注应注意的要点:

    一方面是咨询师辨证、客观地看待来访者(顺其自然,顺势而为);另一方面咨询师帮助来访者辩证、客观地看待自己。三是避免盲目乐观;四是反对过分消极;五是立足实事求是。

    看到积极面并不一定马上要说出来,可以在机会合适的时候尝试着说,并注意观察来访者的反应。赞美与共情对于青少年来说可以多一点,对于成人就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

    积极关注不一定都通过行动,欣赏、接纳的态度也是一种积极关注。

    积极关注与正向的区别:

    积极关注相当于重新建构;正向是重新建构的一个点。重新建构的面更宽泛、更广,如关注例外、一片黑暗中看到向好的心。

    积极关注要刻意慢一点吗?初学可以联系刻意地慢一点,随着练习的增多,慢慢地就转向顺势而为。即不带功利心的慢,即不以改变为目的,才有改变的可能。当来访者在咨询师创造的温暖、安全、稳定的氛围中,就会放松下来,就意义敞开自己,积极地思考,此时,在来访者的积极关注下,来访者就会看到更多的以往看不到的积极正向面。

    积极关注的意义:建立咨询关系,促进沟通。

    制定个体心理咨询方案

    先谈目标,才是方案;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不清楚方向,先转悠着;不清楚目标,先裸着。

    焦点解决是以终为始的学派,所以焦点解决非常看重目标。目标对人(来访者)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

    当来访者不知目标是什么时,甚至不知道接下来要干嘛时,就先陪他转悠着,即先陪着来访者聊他想聊的看,或许聊着聊着就有一个大方向,知道想要往哪里去(如往东去,或往南去等),然后再详细探讨是什么让他突然就想到要去的方向是东边?接下来就根据来访者的回应再往下走,或许他内心真正想要去的地方就越来越清晰。

    确定目标的步骤:

    收集资料,了解信息,确定是否属于咨询范畴,是否属于自己擅长的范围,然后确定主题,接着就是继续针对目标(主题)收集信息(主要是7个W)。

    7个W:

    Who:了解来访者是什么样的人最最重要。希波克拉底说:了解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病比了解一个人生了什么样的病更重要。如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还有其认知特点、行为模式、情绪变化等,以及其基本个性特征,因为不同的性格与发生心理问题的种类、原因、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有关,也影响咨询师所采取的咨询策略。

    了解来访者的成长过程、兴趣爱好、能力等,了解来访者通常对自己、他人和现实生活所持有的态度及相应的习惯做法,这些也有可能是来访者心理问题的内在原因。

    根据咨询的实际需要,还要了解成长环境、家庭背景及目前的生活状况,如家庭关系、工作、学习、经济收入、人际关系状况等,它们往往是来访者发生心理问题的背景因素。

    What:发生了什么事(焦点解决寻例外);

    When:什么时候发生的;

    Where:在哪里发生的;

    Why:为什么发生的;

    Which:与哪些人有关(重要他人);

    How:事情如何演变的(例外如何演变、发生、发展的、影响、意义及感受是什么);

    年龄特征:

    不同对象,不同谈话方式:

    7-8岁左右儿童:一起玩耍(体现在童趣上)、游戏的方式;也可简单绘画、沙盘、搭积木等,孩子愿意参与进来的游戏。

    9-12岁左右儿童:表达性艺术(绘画、沙盘、做游戏)、外化技术;对于儿童画的画、摆的沙盘不用分析,邀请孩子讲他画的内容或拿的物件的故事。也可以让孩子画或摆曾经的例外(美好的过去)、未来愿景等。

    青少年:给他权利,畅想未来,不试图去改变他。青少年看重是被尊重,平等相待,被当成一个有思想、有主见、有一定能力的大人来看待,而非时时处处事事都要被照顾、被管控的孩子。所以与青少年会谈,给其足够的尊重、更多地自主权、掌控权、话语权,多给予赞美和肯定,相信他们是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也是自己生活与生命的专家。咨询师要懂得,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的是认同,归属感。

    老年人:给他尊重。老年人三大特征:怕死、贪财、忆当年。多提当年勇,少提未来事。咨询师做好倾听,陪伴,就像一个容器一样稳稳地在那里就好。

    性格特征:

    不同性格的人,交谈方式也不同。对富有暗示性者,语言要明确坚定;对抑郁个性者,语气要温和,充满同情关切;对强迫个性者,论述要严密,推理要合乎逻辑;对于内向拘谨者,要多给予理解、鼓励;对敏感多疑者,交谈应诚实恳切;对依赖过重者,不宜过分迁就或提供较多的支持;对被动个性者,应多让对方发表看法。

    关于个性特征这块儿,不论来访者的个性如何,作为咨询师都不要给其贴标签,或者当预设来访者可能是怎样的人等。从焦点解决的思维看,其强调的就事论事,从当下情况具体聊、详细聊,心中有大思路,即目标、资源、一小步。

    与内向的孩子咨询,要允许孩子按照他的发生方式、节奏参与到会谈中来,即使他在一次咨询的时间内说的话有限,咨询师也要充分地接纳、足够的尊重、真诚地允许,慢慢地等待,尝试着找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聊。有时候孩子的不合作,是一种试探,一种保护,一种挑战。所以,咨询师的包容、接纳、开放的态度,会慢慢地打消孩子们的顾虑,意愿敞开自己。

    面对实则说不出来的孩子,可以邀请孩子尝试着写出来,如果孩子愿意写,咨询师的机会就来了,可以就孩子写的字、内容、逻辑性、条理性进行赞美,赞美欣赏的同时,邀请他能否就写的内容多说些,或者念一遍。邀请不说话的孩子写出来,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态度、语气,态度是尊重的,语气是协商的,如“那要不这样/你看这样好不好,你方便的话可以写一写吗?”(没有接纳就没有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关系,没有关系就没有咨询。)

    提醒:在使用技术前,先尊重来访者,问问他的意见。如若用评量,可以问“接下来,你意愿来尝试一下评量吗?或你意愿就你的状态来大个分吗?”尽量做到尊重、软化语言、把话语权、选择权都给来访者。

    专业成长之路其实就是不断坚守设置之路。

    问题特征:

    不同的心理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交谈方式,比如,受委屈、受压抑的人,要尽可能让他们宣泄;因为自卑而求助的,交谈时要多给予鼓励;对处于危机状态的人,态度要沉着,语言要肯定,方法要果断等等。

    但不论什么问题特征,相通的是要先建立关系,了解情况,确认主题,制定方案,一小步行动,最后总结反馈。不一样的是会谈中停留的“点”不同,需要的时间不同,最终形成建构解决之道的次数是不同的。

  注意事项:对于受委屈受压抑的人在宣泄时,不要给予太多的共情。太多的共情会打扰或打断他的倾诉。咨询师稳稳地在那儿,陪伴+等待,然后就是顺势而为就好。

    对于因自卑而求助的人,会谈中多给予鼓励和赞美。赞美是发自内心的欣赏,尽量通过提问,让来访者自我赞美,如在某些点上,未知好奇地问来访者说怎么做到的?改变是怎么来的?对于自信的来访者,会谈中陪伴他细细梳理就好。

    对处于危机状态的来访者,作为咨询师最重要的是接的住他~他的过激的情绪、极端的想法;再者就是和来访者探讨,探讨更多坚持下来或活下来的力量有那些。然后就是确认知觉、确认他想干嘛,不好念头背后的期待,在乎的是什么,希望如何等。

    注意事项:危机干预可以突破咨询设置,如时间限制,打破一次咨询50~60分钟时长,可以根据来访者的状态定,如不想活的念头有松动或情绪比较稳定;也有咨询频率,打破常规咨询一周一次,可以一周几次,根据来访者的需要。

    文化特征:人的心理行为受文化因素的制约,因此充分考虑到社会文化环境和个体价值观念是必要的。

    如何选择合适的会谈内容。循序渐进法,即逐步去确认、探讨。会谈内容,主要以来访者想要聊的话题、主题为主,咨询师更多地通过澄清、具体化,来访者真正想要聊聊的内容。如问“是什么想让你选择来聊这个话题?就这个话题能多说一些吗”再到,来访者聊了几个话题,问“那如果让你来总结一下的话,刚才你说的大概是哪几方面?”最后总结一下,问“通过咱们刚才的探讨,我听到你想在什么什么这些方面也有更多的交流,你看是这样吗?”

    深入了解来访者的时的思路:

    1)明确来访者想要解决的问题;因什么而来

    2)进一步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了解情况,确定主题。

    3)通过对来访者言行的反应,澄清来访者的真实想法;确认知觉,澄清内心真实想法。

    4)深入探讨来访者具体和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考虑生理、心理、社会三位一体整体探讨。

    咨询目标的定义、来源、商定时机与特征:

    咨询目标:就是来访者通过自我探索和改变,努力去实现的目标。咨询目标是咨访共同协商的,也是双方共同实现的,当然以来访者为主要。

    如果咨询暂时没有目标怎么办,陪着来访者聊他当下想聊的,即使一场咨询下来都没有目标也没关系,没目标不等于对来访者没有帮助,咨询没有效果。

    咨询是有目的的谈话。所以咨询要有目标,有目标即有方向,有方向就有动机,有动机就有行动的可能,有行动就意味着改变在悄悄的发生。

    咨询目标的来源:咨询目标是咨访双方共同商定的,是来访者想要的或意愿去实践的。

  商定咨询目标的时机:经过心理诊断阶段,咨询师已经对来访者的具体问题、心理问题有了较全面、深刻的了解,也知道了来访者问题的原因、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等,也掌握了来访者认知、行为、情绪及个性等。在这样的前提下,根据心理咨询的流程,就可以与来访者商定咨询方案、咨询目标。

    主题与目标:主题是来访者想要聊的话题,目标是主题希望实现后的状态,一个结果。所以先有主题,才有目标。

  咨询目标的特征:

    1)属于心理学范畴的。即心理咨询主要涉及心理障碍、心理适应、心理发展等方面。属于心理学范畴的是认知、情绪、行为、个性等方面。解决具体问题不属于心理学范畴。如离不离婚、上不上学等。

    2)积极的。咨询目标的有限性,在于咨询目标是积极的,符合人们发展需要。

    3)具体或量化的。具体或量化是对咨询效果的评估。咨询目标越具体、越量化,就越容易执行,也方便进行咨询效果的评估。

    4)可行的。符合来访者的现实,在来访者的能力水平内,同时考虑来访者的时间因素、经济条件等。

    5)可以评估的。目标的实现,至少有一种评估手段或方法可以对目标的进展情况或是否实现进行评估。如来访者的主观体验、观察,还可以借助心理测验量表进行评定。

    6)双方接受的。咨询目标是咨访双方共同商定的,所以是双方接受的 。

    7)多层次统一的。单目标的特征是统一的;多个目标之间应该是协调的;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具体目标与长远目标应该是统一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筑基第17、18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