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的力量》第三章


2.这章作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向我们揭示了共情并不是现代人特有的,而是大自然馈赠的天赋,不管动物界还是人类,是动物体中自带的。前者的第一个标题是单细胞生物竟然也会社交。(作者从动物的视角出发,推测动物行为的心理原因)黏菌这种很不起眼的单细胞生物出发,当它的食物供给减少时,黏菌意识到自己不妙, 于是它会把每个单细胞聚集在一起,聚集在一起的黏菌细胞能够在土壤中移动,当细胞团找到了安全栖息地和充足食物时,处在细胞团前沿的个体就会死去,放弃自己继续繁衍的机会,让后排的个体繁荣兴盛。相关研究人员相信,细胞之间的融合是由一些沟通基因来掌控的。这种基因会鼓励细胞彼此之间建立联系,形成一个能提高物种存活机会的社群。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细胞都能明白其他细胞的需求,并做出相应反应,这种反应不只会让个体获益,也会让整个社群获益。既然单细胞生物都能如此高效的沟通,那沿着进化的阶梯往上走,高等生物不是更厉害了吗?之后,作者又举例了毛毛虫和蚂蚁的例子。毛毛虫能够分泌某种透明液体,吸引蚂蚁舔食,所以蚂蚁们会待在附近,这也是毛毛虫想要的。因为当毛毛虫遇到大黄蜂的威胁的时候,他们会着急蚂蚁的协助,通知蚂蚁进入防御状态,如果大黄蜂想来叮咬毛毛虫,蚂蚁们就会和大黄蜂决一死战。

在说了低等动物之后,作者的下一个标题是高等动物都擅长读心术。作者举了一位每天给鸟儿喂食的女士的例子,也就是鸟儿抬头看着女士,让女士知道了此时它没法吃东西了,从而提供给它米粒。作者从动物身上再次验证了共情的定义,动物也能领会他人的情绪并给予反应。之后,作者又展示了一个动物天敌之间放下恩怨,互相帮助的例子。也就是大象并没有攻击陷入泥潭受伤的小犀牛,而是冒着受到犀牛妈妈攻击的风险,帮小犀牛。作者再次定义了共情。(后来的一个例子,也就是大猩猩并没有揪扯受伤的小鸟当做下午茶,而是依次把这只幼鸟传递了下去,最终递给了动物管理员)认为共情是能确切地理解另一个个体的体验,并能敏捷地作出反应的能力。

从上述五种的种种案例中,作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其他物种也存在这种基本的共情能力。当看到别人有难,共情就开始奏效了。

紧接着作者又验证了跨物种之间会不会产生共情。作者又找了一个大猩猩和人的故事,也就是一个年轻人因为染诺疟疾病倒的时候,大猩猩一直细心照料。从而作者推测但我们虽然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让我们也无法通过语言确定他们的感受和想法,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动物的行为,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对他们的情绪和想法加以推测。此时,作者又升华了通过语言才能产生共情的片面思想,而通过非语言解读,也是共情的遗传属性。

通过单细胞生物,哺乳动物,高等动物,跨物种的故事,旨在向我们阐明一个道理,所有生物都有着共情的基因。之后又从科学的角度向我们解释了共情的神经心理基础。作者说共情的能力与两个脑神经回路有关。那就是杏仁核和新皮层。杏仁核是情绪脑,也是原始脑和边缘系统的一部分,具有让我们产生强烈情绪反应的能力。但是在一亿年前,哺乳动物又要进化出了另一层脑细胞,那就是新皮层或者思维脑。他让我们的祖先们反思自己的感受,并经过思考后调节自己的行为。又经过了几百万年的进化,思维脑和情绪脑之间发展出了相互作用的关系。我们的五大基本情绪逐渐扩展为更微妙复杂的体验,丰富了人类的情绪库。(之后作者举了切断野生猴子大脑中的杏仁核和新皮层的例子),实验后的猴子退出了以前与朋友和家庭成员的全部联系,只被杏仁核产生的愤怒和恐惧情绪所主宰。共情被剥夺,动物也没有了任何能建立亲密关系的希望。

之后作者又拿人类婴儿举例,说婴儿的成长史就像大脑发育的进化史,两个月大的婴儿看到别人流泪,自己也会哭,这并不是共情,而是一种自发的由杏仁核主导的反应。但十周大的时候,他可以改变自己的面部表情来面对不同人的情绪。而八个月至一岁的幼儿认识到自己跟他人是分开的,和他人是不一样的。但还是情绪脑占主导。但是接下来的几年里,随着大脑新皮层的发育,与鑫杏仁核的联系越来越复杂,他们安抚他人的行为也越来越丰富。一岁的时候,孩子们就可以根据大人的面部表情调整自己的行为。而孩子最容易识别的表情是开心之后是伤心,生气,恐惧。到他们四五岁的时候,孩子能准确的说出这些基本情绪。小学阶段的孩子就能够辨认人们真实的情绪和表现出来的情绪是可以不同的。而七岁多的孩子就能理解嫉妒,担心,骄傲,谦虚,内疚等情绪。此时的他们不仅会识别语言线索,而且会考虑到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这样的非语言线索,之后他们越来越会辨别行为的动机和意图。快小学毕业的时候,孩子们就能从非语言交流中识别别人是不是在蒙骗操控自己。

上面说的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共情能力,之后,作者又说了人类独有的镜映能力。作者指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是我们的共情能力会因为生命早期的经验得到相应的扩展或收缩。如果小时候我们表达感受的时候被忽略或遭受了否定指责,那之后我们就开始避免表露出这些情绪。这面镜子我们只能看到扭曲的裂痕,我们就会看到混乱的画面,很难弄清楚自己的感受。但是如果我们在受伤的时候能被给予真心关注,我们就获得了更多的信心,从而表达出了越来越多的情绪,虽说我们住宿的镜子是清晰的,会被扭曲的真实的自己,我们就能看到真正的样子,并认为我们所有的情绪都是合理有效的。(作者又讲了自己女儿生病的时候学母亲的样子安慰自己的例子)。当我们被共情对待,我们的共情能力也会快速提升,之后随着我们不断成熟,思维脑控制了情绪脑,我们会把感受到的信任再回馈给这个世界。但如果我们一直感受被无视, 那当他人受到伤害时,我们也很难给予安慰。但我们不必悲观,通过正确的共情指导,童年情绪匮乏的人也能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扩展共情能力。

所以本章概括起来就是,所有的生活都有产生共情的脑回路,但受人类可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

而共情的过程就是心理治疗的过程。作者举了自己为16岁的男孩儿汤米做咨询的案例,最终这个男生由抑郁转变为积极阳光,作者也让我们再次见证了共情的力量。而且作者从治疗数百人的经验中发现共情是可以被培养的。共情可以加深对自己的感知,加强自己他人的连接。但是有共情的感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在人际关系中多实践共情。

3.这章的题目揭示了共情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生理学基础。作者说如果把共情想象成大河的话,是共情的水流一路承载着我们,把我们带入新的地界,如果没有这股强大水流,我们会一直在自己的顽固漩涡里打转,被我们的恐惧所俘虏,被我们的过去所牵制,缺乏共情的生活是一潭死水。我们只会一直不断的重复着这种单调的循环。共情通俗来理解就是感同身受,之前好多人怀疑过说:你不是他永远无法理解他的感受,虽然鲁迅也说人的悲喜并不是相同的。但是这本书中作者却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是可以互相感受悲喜的,共情本就是我们生命基因中的一部分,作者还举了大量的真实案例让我们相信共情也是可以存在的,我们是可以对别人的情绪感同身受的,所以当别人疼的时候,我们也会觉得疼。

4.共情能力是所有生物共有的,但是因为动物不会说话,不懂语言,所以动物身上的供给效果也是很有限的,但人类掌握了语言,我们大部分时候是通过语言表达自己,但是当我们说的话被忽略的时候,慢慢我们就会避免开始表露自己的真实情绪。但是动物哪怕是被忽略,它也不会表达,所以镜子中的动物我们无法辨认是扭曲的还是不扭曲的,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人类丰富或匮乏的语言来感受此时镜像中的他之前的共情能力如何,这些都需要通过语言辨别,但是动物没有这种语言,所以不存在镜映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情的力量》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