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是《方法管理:颠覆知识管理,利用方法管理构建个人方法系统》的姊妹篇,它是结合我们的思维方法库、社群式方法管理两大理论和三大超级思维方法库实践而进行创作的。
方法管理是一门新兴的领域,本系列重在深入探索方法管理理论,为大家的实践提供启发和指导。
由于个人所学有限,难免会存在不足,欢迎大家指正。
我们所处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时代:我们的记忆系统的承载能力大大落后于我们产生信息的能力。
——互联网没有记忆
掌握足够的知识是立足职场之本,每一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知识。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无论我们怎样拼命地学习各种文章、课程和书籍,努力去获得大量的知识,但是过一段时间,就几乎全忘记了自己所学的内容。我们的学习简直如同一个底部漏水的水桶,看似装了很多,实际上要全部漏光,最终白忙活一场。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总觉得是自己记忆力不好,没有掌握像宫殿记忆、组块记忆、联想记忆等好的记忆方法,才导致自己学习效果如此之差。
实际上,这些都只是表面原因,而根本原因是我们的记忆系统已经大大落后我们生产信息的能力。
《有序:关于心智效率的认知科学》:如今,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庞大信息量,所有人都生成了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多的信息。
从工业时代进入数字化时代后,各种数字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我们的信息生产能力。我们每一个人所获取的信息远远比过去要多和快,这点可以从我们获取信息的方法上看出来:
过去我们为一本书要跑很多书店才能买到,而现在随手可得的电子书不出门也可以阅读。
过去我们获得信息需要等店铺开门买报纸和杂志,而现在各大平台内的大量文章都免费阅读。
过去我们学习一堂课程培训需要线下集合,而现在只需要点开APP即可随时随地学习。
显然,过去我们获得的信息十分有限,大脑有充足的时间和容量来从容地记忆所学习的内容。
然而今天完全不一样,我们已经完全处在信息海洋之中。谷歌董事长施密特就曾这样描述过我们的时代:
人类从直立行走到2003年的四百万年间,一共创造了5艾字节的信息,这个存储量相当于50亿部1G电影。而到了2010年,人类每两天就会创造5艾字节。再到了2013年,人类每10分钟就创造5艾字节,再到今天,人类每1分钟就创造5艾字节。
每天信息如同狂涛巨浪不断奔涌而来,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用的内容。而我们的大脑却如同漏水的水桶一样,看似接受了很多信息,实际什么也无法留下。
究其原因是,面对疯狂增长的信息,我们的记忆系统还未来得及进化,无法高效记忆它们。
01 不断消失的记忆
大脑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我们总是喜欢神话它,认为它有无限的潜力。
百度百科:人类的大脑有140亿个脑细胞,每个脑细胞大约有几百条脑神经,每条神经上大约有几百个突触,每个突触有几百到几千个蛋白质,一个脑细胞的作用大约相当于一台大型计算机,一个突触的作用大约相当于计算机的一块芯片。可以简单地推算出来,人的大脑相当于上千亿块或上万亿块芯片。
如果你就此认为自己可以发挥大脑的无限潜力,那么你可能要失望了。事实上,我们的记忆并不能等同于计算机芯片。
根据信息在大脑维持时间的长短,我们的记忆可以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是感官刺激后保留下来的记忆,停留时间非常短,通常只有一瞬间。它就如同我们坐在行驶的公交车上看风景,不用刻意也能够记住刚刚映入眼帘的景物。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那些能够维持一分钟以内的记忆,它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制,一般为7±2单位(也有最新的研究揭示为4单位)。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边学习边做笔记所用的就是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那些维持1分钟以上直到很多年的记忆。比如,有一些惨痛的个人经历,你会永远记住,无法从脑海中抹去。
我们学习所需要的正是长时记忆,能够将所学的知识长期保留在大脑之中。遗憾的是,我们的大脑无法为我们保存许多重要的知识。大多数知识在学习过一段时间之后,就被彻底遗忘了,完全消失,再也想不起来。
在1968年,认知心理学家Richard Atkinson 和Richard Shiffrin提出了著名的记忆模型:模块模型(modal model)。该模型揭示了人类如何获得长期记忆,即对短时记忆进行复述才能将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图片引用《记忆的分类及其理论模型》,侵删
复述的技巧非常多,包括反复背诵、奇异联想、图像记忆、路线记忆、虚构故事法、多通道记忆、外部暗示法等各种记忆方法。然而它们的本质其实是,让新信息与大脑中的原始记忆发生关联,并使其在原始记忆中变得不可或缺。道理很简单,原始记忆已经在大脑中根深蒂固,新信息与它们发生深度关联后也将变得难以忘记。
显然,这套方法在过去是非常有效的,但是现在却是很低效的,甚至不那么适用。
02 落后的记忆系统
我们拥有强大的大脑,也知晓了记忆的秘诀,但是为什么在数字时代就无法游刃有余呢?
01 庞大的信息量让大脑不堪重负
神经元是记忆形成的重要活性细胞,它的工作需要氧气和葡萄糖。
前面我们讲过,人类今天1分钟所创造的信息量是过去400万年的总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就是,每一个人每天都会接触大量的信息,拥有学习不完的课程和书籍,以及处理不完的信息资料。
如果强行记忆如此之多的信息,必会消耗大量的能量,让我们的大脑疲惫不堪。生物上的限制,让我们大脑使用受到严重制约,即使拥有140忆脑细胞。
02 记忆是一件非常花时间的事情
记忆是一件非常花时间的事情,并不能一蹴而就。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我们需要不定期地进行复习所学的知识,才能确保知识不被遗忘。
过去少量的知识固然不会花多少时间,但是复习大量的知识就非常花时间了。如果你对每天所接受的重要知识都复习一遍,那么将占用大量的时间,其它事情将会止步不前。
03 认知资源总量是有限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认知资源总量是有限的,过度使用容易造成认知负荷。比如,很多人学习久了,就会觉得什么知识也记不住。这个就是认知负荷,所学习的知识量远远超过了自己的记忆能力。此时,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难以记住任何知识。
面对复杂的生存环境,大脑需要应对各种情况,有限的认知资源并不允许我们过多地去记忆大量知识。
在数字化技术面前,生物化记忆渐渐达到了它的极限,使用效率越来越低。我们会很容易因为记不住大量的信息和知识,诱发挫败、失落、焦虑、健忘和抑郁等多种症状。我们的学习也会因为记不住知识,而陷入“学习—忘记”的恶行循环之中,得不到有效的知识积累。
显然,人类的大脑并不擅长记忆,至少在数字化时代是这样。
03 数字化记忆:从容地生活在数字化世界
如果人类自身的记忆是一个薄弱环节,那么可能记忆就需要从人类的大脑转移到一些外部存储器与检索设备上。……这样,外部记忆成了我们人类自身记忆的一种延伸。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
正是基于人类自身的生物化记忆薄弱,很多优秀人开始把目光转向“第二大脑”。而我们所提出的数字化大脑也是基于这点,将个人记忆转移到到数字化设备或云存储之中。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很多人把数字化记忆理解为我们的外部存储或者个人记忆是不正确的。实际上,数字化记忆既不是外部存储,也不是记忆。
我们说它不是外部存储,是因为数字化记忆融入了人类的思维,是我们大脑的映射。而我们说它不是记忆,是因为数字化记忆不能像人类那样有感情和意识,无法取代人类的记忆。
显然,数字化记忆是介于外部存储和个人记忆之间的产物,兼具两者的特征。至于它具体是什么,我们将在后续系列之中,逐步深入认识它。
现代技术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能够被记住的信息的内容,改变了记住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记住信息所需要付出的成本。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
为什么数字化记忆会成为我们现在的主要记忆方式呢?
主要是因为我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信息加工方式和信息存储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信息获取方式
我们创造了数字化技术,数字技术也改造了我们。
过去,我们获取信息主要是通过书籍、杂志、报纸和人等传统的载体。而今天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不是手机电脑,就是其它数字化设备。这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比如只要手机在身边,我们就可以主动地获取大量信息。
各种APP会根据算法来主动向我们推送大量的信息,我们会被动地接受到不同的信息。
方便、高效、成本低,让数字化设备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今天,我们所获取的信息大多数是数字化信息,这也从源头上决定了我们需要采用数字化记忆。
信息加工方式
随着电脑和手机的广泛普及,我们对信息加工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今天,我们不再仅仅依赖于纸笔这样的原始工具,而开始转向像思维导图软件、EXCEL、笔记软件等这些数字化应用。利用这些应用,我们对信息加工方式变得更丰富多样。比如,我们利用PPT软件对每一个思维方法进行了卡片式设计,从而让思维方法变得更加简洁直观。
同时,信息加工数字化不仅方便,而且也为我们进行创意工作提供了条件。不同于纸质内容,数字化信息你可以自由复制和编辑,将会为我们节省大量的时间,提供更直观的视觉。比如,读书笔记的电子化、文字的图表化、数据的表格化等等
信息存储方式
数字存储的廉价,也极大地降低数字化记忆的成本。1957年,IBM推出的305计算机所提供的存储空间仅为5M,费用却高达100万美元左右(以2006年的货币换算)。然而随着存储技术的发展,今天1T的硬盘也只用花数百元人民币就可以买到。相比于过去,我们数字化记忆的存储成本已经变得极为低廉。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把自己的记忆进行数字化存储的原因之一,因为仅仅花几百元就可以存储一生的信息数据。
另外,云存储技术的出现也进一步改变了我们对数字化记忆的存储,让我们摆脱了对像硬盘这样实物的依赖。比如,利用云盘和云笔记,你从此既不用为找不着硬盘而烦恼,也不用每天需要带着一个U盘去公司上班。
我们可以说,数字化记忆是数字化时代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和存储的数字化系统。它是我们生存于数字化时代的新方式,将能帮助我们更加从容地应对信息加载。
数字化记忆优势
数字化记忆是我们生物化记忆的弥补,它主要有以下三大优势:
方便高效
生物性记忆为了记住信息,需要反复记忆才能保存好信息。而数字化记忆只需要拿起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记录信息。
持久易用
生物性记忆十分被忘记,大约1天后大部分内容会被记我们忘记 。而数字化记忆所记录的信息会被永远存储下来,在未来得到重复使用。
同时,通过合理的分类和编码,我们通过快速地提取到曾经被存储的知识。
共享互连
数字化记忆除了可以储存信息之外,它还可以与世界共享自己的记忆。你只需要将自己的数字化记忆连接互联网,那么任何人就可以共享你的记忆。相反,别人在互联网共享的数字化记忆,你也可以进行访问。这将打破了生物性记忆的限制,极大地拓展了彼此的记忆。
生物性记忆极度地限制了我们,数字化记忆将帮助我们解放大脑,从沉重的记忆之中挣脱出来,去从容地生活一个全新的数字化世界。
04 共享记忆:构建个人的数字化世界
外部记忆也能够被用于促进共享的公共记忆的构建。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
自从人类发明了绘画和文字后,便将自己的记忆保存在石头、草纸、竹简等外部实物之上。而部分有实力的聪明人则很早就知道,利用外部记忆来构建公共记忆。
亚述帝国的末代国王巴尼帕是一位能够说多种语言的领袖,他对创建公共记忆有着疯狂的追求。他每征服一座城市,就会将城市中的粘土块与纸莎草纸搜刮一空。在知识匮乏的时代,亚述帝国的图书馆却拥有成千上万的文本,可以说非常令人惊叹。
曾经统治亚历山大港的托勒密家族也是广泛外化记忆的收藏者,他们创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为了获得各种外化记忆,他们不仅花重金复制一些重要文本,而且诱使世界各地的精英知识分子贡献他们的文件材料和研究成果。
在今天看来,他们所创建的公共记忆就是我们现在的图书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然而,如果你深思之后,就会发现他们背后所隐藏的深刻道理:人类永远在渴望全世界的记忆,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摆脱进化缓慢的束缚。
从古至今,每一个时代的统治者都会对创建图书馆不遗余力;
从精英到大师,不少人都拥有自己的独立书房,收藏了大量优秀的书籍。
那么我们普通人是否也可以搭建自己的图书馆呢?
过去,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是因为书籍太贵,没有大量的资金根本无法购买到大量的书籍;另一方面,书籍太占地方,很多人没有足够大的房子来存储书籍。
但是在数字化时代,普通人却可以极低的成本搭建自己的数字化图书馆。现在很多书籍都已经电子化,你只需一个硬盘就可以建立堪比图书馆的个人数字化图书馆。
而在思维方法领域,我们利用印象笔记空间共建了三个小型的思维方法库,广泛收纳了各种思维框架、思维模型和方法策略。在思维方法库中,你不仅可以搜索到平时难以遇见的思维方法,也可以基于这些思维方法构建自己的思维方法体系。
共享记忆是一个无边无界的疆域,在这里任何人将可以无限地拓展自己的记忆,获得更加宽广的世界。
05 总结
数字化记忆是数字化技术对我们大脑记忆的延伸,它弥补了人类在记忆方面的薄弱之处,全面拓展了我们自身的记忆容量。同时,它也把我们从信息过载中解放出来,获得更加自由的数字人生。
参考资料: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
互联网没有记忆
记忆的分类及其理论模型
——END——
拓展阅读
更多干货:
精英都是方法控,做人做事必备的150套思维框架工具
100套商业分析框架,帮助商业人士系统掌握商业运作规律
运营高手都擅长科学化解决问题,100套方法工具实现高效运营
高效成长,从积累大量思维框架开始
能力跃迁体系:如何系统化提升自己的能力
流程思维:把工作越做越好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