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卷记录

做为初三教师中的一员,忙是必然。

又一次月考,监考,阅卷,还要抽空上初二的课程。中午加班,批改试卷。为了学生们适应中考的答题要求,一直都训练他们按中考答题方式答题,包括网阅。这次抽改的试题是第一题古诗文默写。题目不难,4分的上下句默写,属于机械性记忆,6分的理解性默写题目基本没有什么理解上的困难。可能是为了给孩子们打气吧?古诗文默写是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积累部分的必考内容,是整张试卷中评分最严格的部分,各地市都有这样的规定,“错、漏、倒、添字均算错,有错则该句不得分”。这次本以为这题得分率会很高,中考要求是这一题应该一分不丢。但改过之后,大跌眼镜,年级均分只有6.09分。

归类一下,错误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不能理解诗意,导致默写错误

孩子们在背书的时候,只是信口背诵,并不去理解诗意。比如:“沉舟侧畔千帆过”写成“乘舟”。如果理解了刘禹锡是以沉舟、病树来比喻自己,也就不会写错。“长风破浪会有时”的“长风”写成“乘风”,“长风”是指远风、大风。我们唯有理解诗意,深入理解,才能分清用哪个字正确。

2、形近字,音近字容易出错

比如“竞折腰”写成“竟折腰”,“竞”与“竟”字形相近,只差一横。当然要想正确写好这句诗,还要结合意思的理解。“竞”有两个意思:争着做某事;比赛。“竟”有三个意思:完毕;终了;从始至终;副词。理解了这个,就不会写错了。“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幽”字写成“悠”,“阴”字误写为“荫”。字音相同,又加上不去理解字的意思,所以容易出错。

3、根本就没有背诵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背会这些古诗文,这些最为基础的东西都不会,根本就是放弃读书了。

要想断绝古诗文默写错误,唯有反复的理解着去背诵,去反复练习。语文是工具性学科,正确书写是其基本要求。背诵时认清字形、识记字形、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进行默写。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