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习惯、两个方法,助你读懂古诗词

在高三复习中,古诗词鉴赏是一大项,但纵观资料所述,其中有五分之四的内容都在讲古诗各种类型题的分析方法及答题模板,当然这些讲解也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所有的对古诗词的鉴赏都得建立在能读懂古诗词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读不懂才是古诗词学习的最大障碍,不仅我自己在读古诗词时亲身体会到是如此,而且我发现周围的同样教语文的老师们也是如此,不用说学生更是如此。所以可以说如何更好读懂古诗词这个问题能占到古诗词复习这一部分的半壁江山一点都不为过。鉴于此,而又因复习资料中关于如何才能更好地读懂古诗词所述甚少,我通过反思自己的阅读体会,现试着总结如下。

1,要有字斟句酌的读诗习惯。

字斟句酌多么简单的字眼啊,可这是我近几年在读古诗词时才意识到的,也就是我在读了几本叶嘉莹先生品读古诗词的作品后才体会到原来古诗词的理解需要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而从小学到大学,甚至上班之初我都没有自己读懂过古诗词,没有品味到过古诗词的美,即使是被广受喜爱尊敬的郑黎阳老师教着时也没有,就是因为不知道读古诗词得一字一字地去读,去品悟,而不是像读散文和小说一样一句一句地去读,更不是像“诗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言的囫囵吞枣去理解诗歌,认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诗词只需囫囵吞枣地知其大意,是一种误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指的是诗歌的内在的意蕴,可以说只有在一字一字品读的基础上才能体会到一首诗或一句诗甚或是一字诗中所传达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用言语传达尽的那种意蕴。只有逐字逐句去品读才能体会到诗词中词语的省略引起的词意的跳跃和词语的倒装,只有逐字逐句去品读才能真正地体会到一首诗词当中到底哪些文言字词是自己理解上的障碍,从而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积累。多么迟的领悟,也是多么痛的领悟呀。希望我的学生、我的孩子不再重蹈我的复辙。

2,互文参读法。

有时一句诗词的内在意蕴在本首诗词中没有明确的传达,我们可以借助诗人同一时期的其它作品来辅助理解。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举个例子来说,在解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课下只有字词的解释,手头资料上对此句也说得不清不楚,我也不能自圆其说,在刚始给学生讲这首词时到这里我就把它糊弄过去了,于是对此句的理解总是不能释怀,直到我做苏轼课程“狂者苏轼”时,把苏轼在黄州的作品集中起来一一解读,意在突出苏轼旷达积极进取的形象时,我才豁然开朗了,苏轼的《前赤壁赋》中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里他劝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客,意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不是你的就不要强求,要珍惜你当下可以以拥有的,比如此时眼前的美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拿这里的作者寄寓在江月上的意蕴,来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就是人生如梦一般短暂虚幻,我不能一直沉陷在羡慕人家周瑜年少得志功绩卓著的伤感失落中,我得珍惜我当下能够拥有的。这样理解全词的意脉也就贯通了,而且苏轼心胸旷达积极进取的形象也突出出来了。有时不只是同一个作家同一时期的作品才可以互相参照理解,不同作家同一主题或是同一场景的诗句都可以拿过来互文参读。复习赏析人物形象时,我给学生出示了一首张先的《浣溪沙》“楼倚春江百尺高,烟中还未见归桡,几时期信似江潮?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日长才过又今宵。”问题是,请简要分析词的上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我观察到学生在答此题时大致都能概括出人物形象的特征:思念离人,但也出现了问题,一是对“楼倚春江百尺高”“几时期信似江潮”二句基本意思梳不通,二是对人物的身份不能确定。其实如果他们能拿在初中学过的温庭筠的词《菩萨蛮》“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来理解眼前的诗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人物的身份是一女子,而不是许多同学写的诗人,女人望归的不是友人而是心上人,“楼倚春江百尺高”之意由“独倚望江楼”可知是“(女子)倚百尺高楼(望)春江”,由第一句的望归,第二句的失望,自然可推想到第三句是对心上人没有守信没有如期而回的埋怨,那么第三句“几时期信似江潮”中的信也就不是大多数学生所理解的信息或信件了。

3,以己证诗法。

很多时候我们对一句诗的理解,可以借助我们自身的生活体验,对整首诗的把握也可以借助我们在生活中建立起的理解逻辑。如对柳永的《雨霖铃》的理解,我觉得它不只是在表达男女之间的离别的缠绵留恋、难分难舍的,它更多地在传达一个人独自上路的孤单,对前路迷茫的害怕、无助感。因为一个人上路的孤单,因为在外飘泊的艰难,因为前路茫茫的无助,所以离家别亲之时人格外地留恋不舍,但又不能不上路,所以心情凄凉,情绪低落。以此心境听蝉声,便倍感寥落、凄切,以此心境在长亭饯别,便倍感痛楚,以此心境想来路,便倍感无着落。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去去”是船不停地向前走啊走啊,离家越来越远,“千里烟波”是放眼望去那浩淼无垠的江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广袤无边的苍穹。置身在这样无限大的所在里,一叶小舟,一个人会有怎样的感觉呢?渺小感、孤独感。同时傍晚的天空又充斥着浓重的雾霭,给人一种模糊不清,前路茫茫的无助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今晚我的小船会停泊在何处?我将在何处歇宿?还能在什么地方呀,不过是杨柳岸边,清晨冷风中,一弯残月下,那飘动的柳枝徒僚人不舍得走的情绪,那逼人的冷风、天空那弯冷月,让人心也紧缩不展。以此心境想来日也是倍感无趣“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为什么我强烈地感受到词人在留恋心上人的外象下内心深处的对前路的迷茫和无助感,因为我想到我的经历,当初我上高中时,每次星期过后要离家上学,我的心里都有种难言的痛楚,我不想走,我就一个人缩在被窝里尽管当时爸爸妈妈干活去了都不在家,尽管我们那个家不富裕,没有什么好吃的、好喝的吸引着我,但我不愿离开,我羡慕妈妈可以在家,走在去学校的路上我总是在想,这要是星期六下午回来的路该多好呀!现在想来当时我对家的留恋,其实缘于我对学校的恐惧,学校里没有亲人朋友,没有温暖,有的是学习的压力,学生间的你追我赶的竞争,永远做不完的作业,无休止的考试,所以我害怕学校,所以我恋家,那其实是对温暖、安全感、无压力的渴望呀。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习惯、两个方法,助你读懂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