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园

拎着包从办公楼出来已是深夜,特意选了一条较远的反向路线绕行回往宿舍。是的,我常喜欢在这寂静的夜里漫步,在这万物极静的氛围中去感受最真实的自我。

直行向前不需几步便是一片小园林,进入其中站在园林中的人造拱桥上。抬眼远眺灯火尚未全熄的办公楼,想起了卞之琳的《断章》便不由莞尔一笑,不知自己这个正在桥上看风景的闲人今天是否能装饰了别人的梦。

圆林拱桥(图片来自网络)

清风徐来,抬头望月,思古幽情油然而发之际,思绪也在不经意间一越千年。想起了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想起了李太白的“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想起了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问月,问月,在太白这一声声的质问中,人间世事变迁,自然客观永恒之感叹都在其中矣。

波心荡漾,冷月无声。拾头看完天上月,又低头看了看水中月,水中月,天上月,何为真?何为假?这不经让我想起了赵朴初居士在论述法门寺佛影骨舍利与真身舍利关系时的妙喻,“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由是观之,企图水中捞月者固然是愚不可及,但却也不能说水中之月为假。

天上月和水中月(图片来自网络)

脚踩着潮州大地,想起了法门寺的佛指骨舍利,自然也就想到了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当年为了劝谏唐宪宗拜迎佛骨这一迷信举动,韩愈舍命上疏,写下了《谏迎佛骨表》,结果被贬潮州。雪拥蓝关,马不能行时,又传来了家人遭受株连被赶出京城、12岁的女儿病死路上的消息。后来在《祭女挐女文》中,我读到了你的悲泣、不平与痛心,但我知道即使这样你也从未后悔,因为你说“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时光匆匆,在千年以后的某个深夜,当做为一个普通人的我再次站在潮州大地的一个角落时,我其实还想对你说,当年你极力反对甚至提出要“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的佛指骨舍利,从如今的中华民族文化角度来看,也可谓是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因为迄今为止,世界上也只有中国发现这一枚真身佛指舍利,现在它已经不是单纯意义的宗教圣物,更是一种祈福消灾,团结各方的精神寄托和文化符号。至于当年种种的孰是孰非,历经时间千年的冲刷,似乎已如过眼云烟,不复提起。

沿着主干道接着往下走是一圈呈弧形排列的英模半身塑像,里面有“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

黑夜对视,看着这些早已逝去的英模人物,我对死亡又开始了新的思考。世事无常,生活中总是会有太多我们个人无法掌控的偶然。确实,没有人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到。上一刻一个鲜活的生命,下一刻可能就会因为一场意外的交通事故,一次自然灾难从此离开人世。或许先人们也早就认识到了这些,所以才把神话故事中地府的勾魂使者取名叫做"黑白无常”吧。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虽然相对于滔滔的历史长河,你们的生命或者说任何人的生命都是如蜉蝣之于天地般短暂。虽然你们的躯体早已火化成灰,但是你们留下的精神,留下的英雄之气,却依旧驰骋于天地之间,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我想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走过路口转盘,移步往上,路的左侧是一片池塘,这自然很容易让人想到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那真是一篇极为优美的散文。我想每一个享受夜游的人,都应该会有过文章中描述的“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相同感受。

荷塘月色


路的右侧是一片竹林,竹林中有一条未经太多人工修饰的小路,铺满了飘落的竹叶,此刻倒颇有些曲径通幽的意趣。散落的月光穿过了竹林,形成了一地斑驳的竹影,又是有了几分《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味道。

至于自己则是在想,若是能够穿越时空,在某个夜晚能够与李太白、苏子这等人物,或是举杯邀月,把酒问天,或是泛舟于赤壁之下,漫步于承天寺之中,该是多么的浪漫与畅快。

在这样的畅想中,也就来到了自己的宿舍楼前,并不算重的脚步声,立马引起了声控灯的“警觉”,整个道也亮堂了起来。略有刺眼的光线,让我想起了臧克家的那句“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不得不佩服诗人的文化功底与素养,只用寥寥数语便道尽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啊,谁的生活能永远一帆风顺呢,或许生活的真相就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

看了看敞亮的楼道,又回首看了看身后如墨的夜色。在这黑白相间的空间交错中,我缓步向上走回了自己的宿舍。不知为何,此刻脑海里又冒出了顾城的那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夜游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