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如何分析需求?

“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能力是需求分析能力”,这基本上是从我实习生面试开始,到后来交流的产品经理前辈提及到的。但是需求是什么,如何分析需求?

我个人的理解:需求分析就是从用户视角跳升到上帝视角。

需求的来源

需求的来源有哪些?

无非是来自自身的洞察感知和他人的反馈。

首先来看下来自自身的洞察感知。

(1)这是苹果手机的锁屏,有计时器和无计时器运行的时候。有计时器运行的时候,日期时间就会被隐藏了,那这样我想看到日期时间就很麻烦,那我就会产生这个一个需求,能不能在计时器启动的时候,也能在锁屏页看到日期。


(2)微信7.0上线了一个功能,看一看的好看,朋友点击公众号好看的,会推送到这个页面里。然后就在朋友圈看到吐槽说,“好看真的是可以筛选出了哪些是可以拉黑的朋友”“我都不看好看里文章,因为里边推的什么玩意”。那就会产生个需求,可以增加个可以选择是否屏蔽这个人的好看文章推荐呢

(3)今年1月15号,有三场社交发布会。其实社交的范围很广,强弱社交和圈子社交,评论社交。弱社交还主要是同类用户特征的人群。微信朋友圈是一个稍微正式的场所,你所发表的东西会担心又没有增加你给朋友的人设,有所顾虑。有时候是否看到有趣或者好听的音乐相关内容,是否可以发表在没这么正式的场所。QQ音乐能否导入微信关系链,在“发现”页面增加朋友推荐分享的信息流,而且竞品网易云音乐已经存在类似朋友圈信息流。

上面三种例子的需求是从用户逐渐到产品的视角,在使用产品的时候产生的体验或者是思考后想要的功能,进而提出了个体上的需求。这种需求来源于自身体验或洞察力,日常在使用产品时就会有这种感知需求。这就是需求最初始的来源。


其实外界需求的产生跟自身洞察的需求产生本质差不多,只不过来源方是另外一个个体而非产品经理本人。常见的外界需求来源领导、业务、运营、用户反馈等。需求的来源还是在于每个个体主观上洞察和体验后。若是外界提出的需求,产品经理更需要能洞察到提出人内心的诉求。

需求的本质

产品经理就是透过这些个体上的需求,分析需求的本质来源、发展及影响面,依赖于自身的认知和思维去分析需求的价值,最终提供产品解决方案。

都说分析需求才是产品经理核心竞争力。但需求分析是一个思维过程,跟每个人所收到的教育、成长经历和认知水平有关,这是一个很主观的能力。甚至主观想法就有可能会发展成执念。比如互联网环境和用户都一直在变化,过去成功的经验也不一定就适用了,也得需要辩证看待。所以需求分析时候尽可能避免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不要觉得自己的想法就是用户的想法。(如下图)


我们先明确一个共识:不同用户画像(特征、标签)的人对于产品的敏感度和成本收益是不一样的。

用户画像,每个人的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生活阅历、偏好、兴趣、职业、收入水平等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用户画像。

产品敏感度,比较好理解的是生活经常被黑的处女座,洁癖强迫症等等是因为他们比平常人较敏感。对于产品,有些人对于产品觉得能使用就行,有些人就很挑剔,比如乔布斯在住院时候就曾因为氧气罩太丑而拒绝使用。通常体验问题都是敏感度高的人先感知到,进而提出需求。

成本收益,就是说为了得到这个收益你愿意付出多少成本,为了解决这个需求用户能够承受什么代价。成本可能是时间,也可能是金钱等。比如为了看一部电影,有些人愿意买个付费会员,有些人就愿意花时间去网上找资源。每个人内心都会有一个机会成本考量。 

回到之前需求的来源,可以知道提出的需求都是由个体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产生的。这个需求合理吗?对于我这类型的用户是合理的,因为我切实感受到了而且提出了我的需求。但是就一定要去解决吗?不一定。

产品经理感知到这个需求后,需要考虑得更多。

需求场景。是什么场景下会产生这种需求,其他场景还会不会?

用户数量。是只有这类用户才感知到的这种需求,还是其他特征的用户也会感知到这种需求?需求覆盖的面有多少,影响有多大。

用户诉求。这个需求用户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去愿意换到解决方案。比如用户愿意付费;比如用户不愿意花金钱成本。(但如果市场上存在竞品,用户会考虑使用新产品的成本和忍受这个得不到的收益进行权衡等等)

权衡价值。满足这个需求我们需要多大的成本,得到多大的价值。用户的金钱、时间、获客成本(用户流失的风险)都是需要考虑的价值。研发投入、机会成本(开发别的功能等)都是成本。


所以在面对需求时候,产品经理要分析出这个需求产生的场景,用户需求,需求价值等等,尽可能地了解所有的客观因素和变量。


分析需求时候就得从用户视角跳升到上帝视角,尽可能地去了解客观环境来确定产品方向。我所了解到的像腾讯和头条的产品设计。

腾讯有个“10/100/10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手机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头条依靠数据中台,分析用户画像,再采用A/B test ,去校验产品的功能需求满足。这两大厂都是用户产品居多,这种方式都是为了尽可能去了解客观环境需求,了解用户群体的诉求,避免主观上的想当然。通过大样本数据去校验产品经理的需求分析,不断调整认识到的用户需求。


理解需求来源的本质和个体之间的差异,让产品经理能够避免主观上的偏见,才能更有效的判断方向,把控需求。

如何分析需求

需求分析就是从用户视角跳升到上帝视角。

用户视角就是当面对需求时候,产品经理通过自己的洞察力和同理心去理解用户内心本质的诉求,即自己代入当时场景,感同身受去理解用户的需求;

上帝视角则是跳脱出作为某个用户的视角,上升全局去理解这个需求的本质,权衡需求的价值。比如这个需求是在不同场景下用户感受是怎样的,这个需求面对不同用户特征人群时候会演变成什么,影响范围有多大,用户的意愿有多强,能产生多大的价值等等。


分析需求是主观性的思考,想要了解客观全貌是不可能的,只有尽可能去靠近客观。但你会发现这些考虑的东西再深入时候都是每个个体,既然是个体就会存在极大的变量,用户也会成长,环境也在变化,社会在进步等等。所以用户产品是会有生命周期的,如果还想产品保持生命力,产品也要随着用户一起成长。产品经理需要拥抱变化,不断提升认知。

你可能感兴趣的:(产品经理如何分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