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26」《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二)

书签由微信读书App制作

回顾上一篇「日更25」《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一),青年把人生的不幸归因于过去的经历,而与主张改变的哲人展开了一番辩论,哲人娓娓道来,引出了阿德勒心理学,改变自己,重新选择生活方式。

这一夜,青年和哲人将讨论:为什么讨厌自己?

阿德勒主张“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为什么讨厌自己?

因为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所以不断地寻找自己的缺点,否定自己,降低期望,假若受伤,也可以说“我自己都不喜欢我自己,别人不喜欢我很正常啊”之类的话来安慰自己吧。

这恰好也验证了上一篇提到的“目的论”的说法。

为了说明烦恼与人际关系的联系的问题,阿德勒首先解释了自卑感的问题,这一词汇事实上也是由阿德勒首先使用。

在德语中「自卑感」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也就是说,价值问题最终也可以追溯到人际关系上

人究竟为什么会有「自卑感」呢?

首先,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我们都有想要摆脱无力状态、追求进步的普遍欲求。人类史上的科学进步也是「追求优越性」的结果。

与此相对应的就是「自卑感」。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自卑感」不可怕,因只要我们能正确利用,摈弃过去,进一步向前,这样的自卑感就没有问题,但是,一味沉浸在自卑中,越来越消极,则变成了一种「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一词原本表示的是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跟自卑感没有关系。

拥有「自卑情结」的人,会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因为学历低,所以找不到好工作,犯了「外部因果律」的毛病

意思是指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

其实自卑的话语中暗藏着自负,越是自卑的人越是自负,家长往往喜欢说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是因为不努力,其实暗藏着的意思就是,我家的孩子很聪明,只要努力,也能学习成绩好

「自卑情结」对应着另一种情结——「优越情结」,不断强调和吹捧自己的权势、外在,借助这种力量抬高自己,这样的人,其实始终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当中

「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在现实中都很常见,作者还提到了另一种复杂的模式——「夸耀不幸」,通过把自卑感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感的模式

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通过诉说自己如何不幸、如何痛苦来让周围的人——比如家人或朋友——担心或束缚支配其言行。刚开始提到的那些闭门不出者就常常沉浸在以不幸为武器的优越感中。阿德勒甚至指出:“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吗?在国内,“我弱我有理”的说法和行为甚嚣尘上,熊孩子和"他还是个孩子"这样的话语想必很多人困扰过。

从阿德勒的主张和哲人的阐述中,我们理解了追求优越性不可避免产生自卑感,乃至自卑情结,从而产生了自己不如别人的价值判断,进而痛苦难耐,从而说明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但这里,我们似乎发现了一些矛盾之处,既然追求优越性是普遍诉求,又如何避免出现过剩的自卑感和优越感呢?这不是互相矛盾了吗?

哲人的一番话令我醍醐灌顶,他说,追求优越性是自己不断向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筹。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因为,竞争有三大坏处

1)只要有竞争,就会有胜者和败者。

竞争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此。即便不是败者、即便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处于竞争之中的人也会一刻不得安心、不想成为败者。而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不能相信他人。之所以有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之中。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

2)竞争对手无法成为伙伴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但是,一旦从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就再没有必要战胜任何人了,也就能够摆脱“或许会输”的恐惧心理了,变得能够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并能够为他人的幸福作出积极的贡献。当某人陷入困难的时候你随时愿意伸出援手,那他对你来说就是可以称为伙伴的存在。

3)「权力斗争」与「复仇」

哲人在这一夜的最后,提到了”因私愤而流露的发怒只不过是为了让别人屈服的一种工具而已“。

通俗地说,吵架的目的并非是为了理论谁对谁错,而是为了输赢。如果对方坚信他/她是正确的,又何必通过说服来说明这一点呢,可见,

对方只是想要责难挑衅你,通过权力之争来达到让不顺眼的你屈服的目的。这个时候你如果发怒的话,那就是正中其下怀,关系会急剧转入权力之争。

即使一方败下阵来,权力之争也不会结束,反而会进入下一个阶段——「复仇」。叛逆的小孩用诸如逃学、割腕等行为正是对于父母的复仇。而一旦进入到「复仇」阶段,当事人之间几乎不可能调和了。

基于此,面对别人的挑衅,我们应该不做反应,不要拘泥于「权力斗争」,沉溺于胜负之中,就会模糊了正确的道路。


现在,我们再来梳理一下这一夜哲人与青年的对话。

这一夜的主题是人际关系,哲人通过「追求优越性」和「自卑感」、「自卑情结」、「优越情结」、「夸耀不幸」等现象阐述了人的不幸来源于劣等的自我价值判断,而价值判断又依赖于社会意义,从这个角度说,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的根源。进而,哲人又提出了「追求优越性」不是与他人的竞争,因为竞争会产生胜者和败者,败者会丧失信心感到痛苦,胜者也会日夜担忧,从而无法获得幸福,同时,竞争对手无法成为伙伴,我们也就无法真正地祝福竞争对手,并且会陷入到「权力斗争」甚至「复仇」。最后告诫我们,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而是自己不断向前迈进!

想到了一个小故事,忘记在哪里看到的,主人公听闻瑞士也分快慢班,深感不解,瑞士不是号称生活最幸福的国家吗,怎么还和国内一样,于是问瑞士友人,”这样对慢班的学生不是一种伤害吗?“友人反问”为什么你认为快就一定好,慢就一定不好呢“。故事内容可能有所不同,但大意大致如此。可见,关于幸福的方法是英雄所见略同。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我们不可避免地陷入与他人的比较中,还有一句流行语这样说:可以过的好,但不能比我好,生动地写出了竞争者嫉妒的的心态。这既是时代的悲哀,也是个人的悲哀。囿于与他人竞争,而无法自知,永远在不停地追赶,又如何能感受真正的快乐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更26」《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