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然一得】听王崧舟老师谈“文化自觉背景下小学古诗怎么教”

      今天在网络上,听了一节来自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老师的课。题目是《文化自觉背景下小学古诗怎么教》。听完后,我受启发,现把听课笔记整理如下:


      王老师由疫情之下,日本给我们捐赠的物资谈起,他说:“日本这次给我们上了一节 很好的语文课。”原因是在捐赠的物资包装上有这样几句话:“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山川异域是说佛法平等众生平等。而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则来自中国的古典诗歌《诗经》。中国的古典诗词在哪儿里?王老师说:“在考试中、在表演中”接着他用月亮这个意象代表思念、爱情、团聚、思乡、怀人等,告诉我们学古诗词就是学文化的道理。


他的讲座分三部分:

1.诗性为重,会心诵读感其情。

2.意象为重,澄心还原见其象。

3.文化为重,潜心涵泳悟其蕴。


诗性为重.会心诵读感其情

诗性相对是理性,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宋〕严羽 《沧浪诗话》

(1)他由张继《枫桥夜泊》的诗性来解读这句话意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这首诗里钟声是特殊文化意象“愁绪”。通过“月落”“江枫”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体会意象(江枫指一片-片枫叶)。有人提出,江枫是两座桥的名字(江村桥和枫桥,愁眠是一座山的名字)王老师说:“以诗解诗,第一个诗指诗性,第二个诗指古典诗歌),要以诗性解读古典诗歌。”

(2)他又举了《琵琶行》里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的“枫叶”“荻花”渲染离别愁绪。

(3)《春江花月夜》里的“自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秋兴八夜》里的“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告诉我们诗活在读中,要感同身受,要创造性读,出声读,用声音传达感其情,反复诵读,有层次诵读,多种形式读,悟出诗性。


意象为重,澄心还原见其象

    诗人内在之意,诉诸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还原诗人的内在之意。余光中的《论意象》告诉我们什么是意象。

    王崧舟老师以《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的“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为例,告诉我们林黛玉是著名的语文老师。在这里,滥情人”薜蟠”“慕雅女”指香菱

(1)黛王教香菱学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直似无理,“圆”似太俗,这是抽象的感悟。而“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则是意象,所以,在教学时应该,放飞学生想象翅膀,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

(2)他以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为例,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讲授这首词时抓两个点:“身““心”纳兰身在哪里?心在哪里?两个意象: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①引导学生和纳兰一起回到故园: 有什么样画面和情景?(让学生写下来,看到了什么)

②师总结:破碎,板书“碎”生有感情读。

③还原意象,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诗中作者的情感。


文化为重:潜心涵泳悟其蕴

“蕴”蕴含道理、人生哲理、宇宙哲理。文化是-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何谓文化》,余秋雨老师的这句话第一句说明文化是名词,第二句文化则是动词。也就是说文化是一群人的共同的精神家园。

(1)以张志和的《渔歌子》为例。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首词的诗眼应该是“不须归”,教学时,先让体悟“须归” 和为什么不须归?没有文化解读会认为是景美,其实,有几个关键点把握,张志和一生坎坷,精神家园。“白鹭、桃花. 鱖鱼”活出了顺其自然,张志和想表达要活出自然、活出本真。

(2)以王冕的《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体会出三种梅:家中梅、画中梅、心中梅。托物言志的写法,它的诗眼是“只留清气满乾坤”这句话。要建构墨梅的人格特质:“清气”“香气”对比。有感情读最后一句。拓展王冕不同的诗建构学生的文化自觉上。


      王崧舟老师最后告诉我们,在文化家园支撑下,浸润着的人生才是诗意的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菊然一得】听王崧舟老师谈“文化自觉背景下小学古诗怎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