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塔什库尔干游记 | 帕米尔高原上的特别风景:塔吉克族牧羊人

在新疆塔什库尔干自驾游,经常会遇到的一种情况是:“羊哥”挡路。

这大概是长途司机们最怕的生物了吧。

先送上几个小小的攻略吧,来自我们那个“老喀什”司机的谆谆叮嘱:

攻略一:无论219、314还是318国道,无论新疆、云南还是西藏,一旦在国道上遇到羊群、马群、牛群,千万不要鸣笛,它们并不像人类那般懂得思考和礼让,喇叭通常不咋管用,甚至闹不好还会“惊驾”,那就不好收拾了。

攻略二:立即停车,让羊群先过。因为……它们很值钱。

我们司机把羊哥们称为“行走的RMB”。对于塔吉克族牧羊人家来说,这乌泱泱的队伍意味着一个家族一年的收入。同时,它们还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这么简单:

羊群的数量,有时候还决定着这一家塔吉克族牧民的儿子能不能娶上媳妇。因为塔吉克族的男女结婚,彩礼或者嫁妆通常不按现金的数量来算,而是——譬如:100头羊。

在遥远的古丝绸之路时期,牛羊、丝绸,甚至粮食和大米都曾经是硬通货。2000年来,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族人守着这座雪山这条路始终过着慢步调的生活。甚至“路”一度荒废了很久,但古老的传统和文化就像雪山上的白顶一样越积越厚。

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下游客们完全不介意被拦腰断路,甚至希望时间伸得长一点,羊群过得慢一点。大家就可以齐刷刷地从车上跳下来,借着这难得的“堵车”的功夫,饶有兴趣地拍照录像一番。塔吉克族牧羊人和他的羊群,是帕米尔高原上的特别风景。

一般来说,一个合格的牧羊人身边必定配有三大件:牧羊犬、皮鞭,还有毡房。

狗狗守左边,牧羊人守右边,采用“Z”字型拉弓式的步调一走就是几公里。塔吉克族人喜欢把羊圈垒在紧邻房子的位置,这也是传承2000年的“牧羊文化”之一。

当然,他们在牧场上的家都是临时的住所。或者说,牧羊人从来都有两个家:

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帕米尔高原是一处“冬夏积雪,风寒飘动”的高寒之地,在近现代的各类有关塔什库尔干的文献中,人们总是喜欢将这里称为“生命禁区”。

这里氧气稀薄,全年只有冬天和夏天,一天之中可以体验四季。这里动辄零下几十度,全年平均降水量却又只有几十毫米。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塔什库尔干的牧民的生存能力甚至可以用“顽强”来形容。

由于塔县的草场季节分布失衡,载畜能力也较低,所以很多牧民过着没有定所的生活。冬天,他们大部分时候是没有工作的,全家人会回到县城或者村子里的老房中过冬。接下来是漫长的等待,一直要等到冰雪消融的初夏,再次返回草场上去。

塔吉克族牧民家的孩子告诉我说,他们喜欢夏天,因为“到了夏天,这条路上就热闹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等到夏天草场就绿了,他们就可以再次开启新一个半年的放牧生涯。

还有一些牧民过着“转场放牧”的生活。

帕米尔高原的海拔落差达2000米,所以不同海拔的山地其草场兴衰的时段也不同。于是每过一个时期,牧民们就会经历一轮新的迁徙。春天,他们守在太阳日晒时间较长的山坡上;夏天转向地势平坦、海拔较低的水草区,秋冬季节则移居盆地……

如此循环往复,就是现代游牧生活了。你看这两个字,“游”本表示不安定的状态,但“游牧”一旦合在一起看就轻松多啦,没有沉重的压力,没有负担,相对自由,也很自在。

过去几年中,生活在塔什库尔干的塔吉克族牧民的生活也在经历着不小的变化,有些人搬进了国家补助且免费为其装修的新房,还有些人会在无牧可放的时期做点零工来补贴家用。

每一次路过314国道,我都会看到路边上盖起大片大片鲜艳的新房,不晓得是不是为牧羊人建造的新家——如果是的话,那就太好了。

新疆游记还在继续,下一期游记预告:还是塔什库尔干。记得关注我,记得来看。

我是大红姐姐,有声电台旅游频道主播,职业旅行玩家,专注小众玩法,分享冷门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种态度,而是生活本身。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疆塔什库尔干游记 | 帕米尔高原上的特别风景:塔吉克族牧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