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y hungry?徘徊饥饿边缘其实是大脑的假象,饥饿开关就在我们手上!

现如今,"饥饿"这个词貌似距离我们很遥远,但是饥饿也距离我们很近,无论是节食减肥、锻炼健身、保持体形,甚至是检查身体前的断食水,都会让我们好好感受一下什么叫做"饥饿感"。

很多人为了保持体重开始节食,其中窍门就是控制饥饿感,他们的方法就是只有感觉到饿的时候才吃东西,其他时间一律不进食,也不需要按照一日三餐的时间摄入能量。但是不幸的是,只有少部分人真正成功减下了体重,更多的人体重没有变化甚至增加了。这其中分别并不在于是否有毅力,而是能都正确分辨什么才是真正的"饥饿感"。

根据科学家们多年的研究,有关饥饿感发生的理论也在一直更新换代。在最开始,人们认为是胃部导致了饥饿,当胃部食物消化完毕被排空,就会引起胃袋的收缩,这就是"饿的胃疼"的原因。后来进一步研究表明,饥饿感和胃部的关系不大,而是和大脑激素分泌程度密切相关。当大脑受到相关激素刺激的时候,就会产生"饥饿感",催促我们赶快去找东西吃。同时,有很多外界因素,包括气味、颜色、触觉、声音、文字信息等等,甚至包括心理因素都有可能刺激饥饿感的产生。

当我们知道饥饿感的成因之后,很多"体重控制"不成功的案例也找到了背后的原因。"饿了就吃"往往会导致见到火锅想吃火锅、见到烤肉就吃烤肉的情况;或者在"大饿一天"之后"大吃十斤"这样暴饮暴食。其实想要保持好身材、管理自己的体重,和饥饿感打交道是免不了的,如何正确找到饥饿感的开关?如何驾驭饥饿而不是被饥饿打败?这里面有些学问。

首先,我们要分辨"饿"和"馋"。有人会说,我们都是成年人了,难道还不知道什么时候饿了、什么时候馋了?实话说,还真不知道。有一种饥饿叫做"感官性饥饿",也叫做"心理性饥饿",顾名思义,就是心里想吃东西,但是身体不一定真的需要。这不就是"馋了"嘛!但是从感觉上却很难分辨其中不同:都是身体较虚弱、肚子泛空、内心略微焦躁。但不同的是,感官性饥饿往往有明确的目标,比如馋火锅、馋蛋糕、馋某某家的羊肉串;而真正的饥饿则是"饥不择食",只要有口吃的就行。如果我们能正确分辨这两种饥饿感,并控制好自己馋嘴的欲望,就能少吃很多了。

第二步,就是不要被"真香"所诱惑。现在能给食欲上刺激的事物太多了:街角飘来的奶茶香气、展板上细腻鲜艳的马卡龙照片、一段生动形象的美食描写,或者《舌尖上的中国》的旁白配音,都会勾引口水的分泌,让大脑释放饥饿的讯号。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都是虚假情报,只是大脑想让我们储备更多的热量而已。如果我们想要减肥成功,保持住良好体型和健康身体,就必须要抵挡住这些诱惑,只在该吃饭的时候吃饭!

控制饥饿感最重要的不在于吃不吃,而在于什么时候吃,也就是制定科学的用餐时间表。饿了才吃东西其实不是最好的节食方法,因为饥饿感会迫使我们吃更多的食物,反倒增加了热量的摄入。如果我们可以规划好用餐的时间、每一餐摄入多少卡路里,会有着更加明显的减重效果。尤其是对于节食同时还要运动的人来说,规律的饮食习惯更有助于热量的控制和消耗,也会让身体更加健康。

从吃饭这个行为最本质的意义来看,进食只是为了摄取热量,维系生存罢了。随着文明的发展,吃东西被附加了更多社交和文化的意义。但当我们掌握了饥饿感的遥控器,回归吃饭这件事的本质之后,或许能发现原来健康之道也可以如此简单。饿不饿,我们自己也能说了算!

你可能感兴趣的:(Stay hungry?徘徊饥饿边缘其实是大脑的假象,饥饿开关就在我们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