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之宇宙图景(3)—朱子论仁与天理

图片发自App

朱子论仁与天理

2012-05-13 11:06

陆王一系言心即理,先立其大,直接给出独体即天理这一命题,凸显儒学宇宙之致广大。但基于德行实践(人)一域的直觉的顿悟视角亦有其明显的局限性,面对天地人的相分与繁杂,不能尽精微。这就需要程朱理学一系出场了。

独体即仁,仁是什么?朱子曰「仁是天地之生气」。在孔孟,仁还更多的是德性直觉,在朱子这里则显然贯穿到天地自然。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朱子曰「生底意思是仁」。朱子「只从生意上说仁」,这一点显然被阳明继承,「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成为心学之根基。

就常识而言,若以物物各有生言,则生亦必有死。钱穆解朱子之意,"但以万物统体言,则宇宙维一生,死亦生之一节,亦所以善其生也。"朱子原话是以春夏秋冬四時类比,言春之生意通贯四時,「仁便有个动而善之意」。

这里,实际上有深浅二个层次,我们通常言生死是浅层次(现象界),究其原,在深层次(本体界)其实只是一个生。后来阳明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善恶是浅层,其深层只是一个至善之仁,即独体。独体是始基,不可以浅层善恶言之。

朱子曰「天地生這物時,便有个仁,它只知生而已」。在朱子看来,仁只是一个生的意思,因此知天地之有生意。若不以生为主,则天地亦必死灭也。

又曰「譬如谷種,生之性便是仁」。谷种,生之意存,但生之未发,故不可言生、死,不可言善、恶。谷种之喻最为精辟,独体乃实践之始基,这在宋儒是极为明了之论。

朱子进一步又曰,「仁者,天地生物之心」。由生之意,说到天地以生物为心,则更落实确定。落实确定什么?天理是也。故曰:

"天之生物之心,无停无息,春生冬藏,其理未尝间断。到那万物各得其所時,便是物物如此。「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各正性命」,是那一草一木各得其理。「变化」是个浑全底。(二七)"

是故,从整体上看,天地只是一个生。有此浑全之生,遂演化出天地万物各自之生,各得其所而存在不息。在这里,「天即是理」之意藴呼之欲出。故曰:

「天之所以为天者理而已。天非有此道理,不能为天,故苍苍者即此道理之天。」(二五)

又曰:

「天下只有一个正当道理,循理而行,便是天。」(二五)

确定的,天即是理,此理无它,生生之仁,各正性命是也。在这里,朱子承接易经「保合太和」之道,彰显「天理」之意藴。

又曰:

"「天地以生物为心」,天包着地,别无所作为,只是生物而已。亘古亘今,生生不穷,人物则得此生物之心以为心。"(五三)

由生物之心贯穿到人之心,「天即人,人即天。」天人合一是也。

又曰:

"「人者,天地之心。」没这人时,天地便没人管"(四五)

"聖人便是一片赤骨立底天理。"(三一)

"天人本只一理,若理会得此意,则天何尝大,人何尝小。"(一七)

"聖人是人与法为一,已与天为一。"(六一)

所以,宋儒言天理,不是现在科学那种与人无涉的纯客观规律,而是一种始终立足于实践视域的圆成境界。

后人提到天理,总不免检出人欲以对。朱子曰「理无不善」,实际上都是在一深层次。深层次即本体界,无有善恶言,当然亦无天理与人欲所对。朱子曰:

"人欲隐于天理之中,其幾甚微。"(五三)

"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盖缘这个天理须有个安顿处,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一三)

是故,人欲乃发见于事,安顿不当。也就是说,人欲是从本体界开出现象界的过程中才生长出来的。故曰: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一三)

天下之物未尝无对,但皆是浅层言之,就事而言。换个说法,在现象界才有对偶事物。故曰:

"物必有对,乃就事言之。但只是一个道理,理则无对,又至善也。"

确实,物必有对,人多言之,但属浅层现象界而论。然相对之始基,即本体界,只是一合一之体。朱子之精微可见也。

在这里,朱子与象山阳明殊途同归。只是与陆王重顿悟不同,朱子重渐修,故日:

"万物生长,是天地无心時。枯槁欲生,是天地有心時。"(一)

这里的无与有,当作遮敝与显现解。万物各自生长,一任自然,其心遮敝;逮其生理已穷,至枯槁而仍欲生,天地生物之心便凸显。故谓无心者,不是说真的无心,而是此心不显也。至生之衰而欲顽强求生,才明显看到有个心在。

独体即仁,为天地万物之心。天地万物凭此心各得其所,各正性命,则天理凸显。这便是从无心到有心,从本体到现象的过程。是故,独体与天理依然是圆融的,陆王与程朱皆承孔孟,同倡名教,奠儒学之时代高峰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儒学之宇宙图景(3)—朱子论仁与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