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3-6岁孩子的家长有类似的困惑:孩子做事总是拖拖拉拉,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他的时间观念?
家长可以先教会孩子认识抽象的时间。
关于认识时间,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认识时间工具,比如:沙漏、电子手表、闹钟、计时器、钟表等。
电子手表和手机上一般是直接显示几点几分,孩子很容易就能读出时间。闹钟和钟表上的时间是需要换算的,比如分针指到2代表10分钟,指到6代表30分钟。很多小朋友不会换算,这时候家长可以在闹钟或时钟的边框上贴上相应的数字(如6旁边贴上30分钟等)方便小朋友又快又准确的读出时间;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将时间和具体的事件联系在一起,让小朋友更好的建立起对时间的认知。
比如家长说:“现在是早上7:00了,我们要起床了”。“早上8:00了我们要出发去幼儿园”。“现在是晚上8:50,需要脱掉衣服关灯睡觉了”。
当小朋友很清晰的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家长也可以启发式的提问:“现在几点了?”“还有5分钟到8:00””那我们现在要做什么呀?”“要准备去幼儿园了,不过出发前我得先把书包收拾好哦”
这样的对话会让小朋友觉得自己是时间的主人,自己可以去很好的安排自己的生活。
家长还可以通过在孩子玩游戏时设置计时器,或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项任务,慢慢培养出他的时间感,并让他拥有估算任务时长的能力。
比如给小朋友15分钟完成一项简单的乐高的搭建。
给小朋友规定任务,看看他实际需要多少时间能完成。
比如教会他如何收拾卧室,让小朋友猜猜自己大概需要多少时间,然后等他完成之后,再看看计时器上的时间,差距是多少。让小朋友预估一下从家走去幼儿园大概要花费的时间,计时,并最终看看相差几分钟等;
随着小朋友时间感的增强,慢慢的他也能估算出要为自己接下来的活动安排预留出多少时间。
定时定量的小训练,有助于培养小朋友的时间感;
当和孩子约定好完成的时间,到时间了,孩子却依然没有去做或者是故意磨蹭,这时家长不要发火或唠叨,要让小朋友自己去体验不守时的后果。
比如和孩子约定好早上7:50吃完饭,如果小朋友一直慢慢悠悠不紧不慢的在做其他事情,或者是坐在餐桌前但就不好好吃饭,那么一到时间,家长就需要让小朋友放下筷子不能再吃了,这时哪怕他哭闹也没有用。
当他体验到了不守时的后果之后,家长不用批评或挖苦,等孩子平静下来之后启发性的问他:“真遗憾,今早没吃饱,以后我们怎么做才能在7:50分之前吃完饭呢?"
学会提出问题让孩子自己思考出解决办法,往往比教训和命令更有效果。
当小朋友把原本需要用30分钟才能完成的事情,在20分钟内又快又好的完成之后,剩下的时间就应该作为奖励还给他,让他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家长切记不要把这高效节约出来的10分钟又安排进别的任务,这样他会发现越高效越累,也就失去了学习时间管理的强大动力!
3-6岁时期正是小朋友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这时候家长如果能将他培养成一个自立高效管理时间的小达人,那么对于他之后上小学也是做了非常好的铺垫。
当小朋友能够自主高效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优化时间结构,那他将告别拖拖拉拉,拥有更多可支配的时间。
他将发现原来学会时间管理能够让自己有更多玩的时间,而且更开心和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