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活着,我们为什么而活,为什么又要坚强的活到现在乃至未来?曾经,我没有真正想过,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但是《活着》知道。

《活着》余华

《活着》这本书,有人说是第一人称的视角,有人说是第三人称的视角,然而各有各的理由。与我而言,我关注的是作者将老人的一生凝聚在一天的谈话里,明明只是一个归乡的知识分子在田间与一位劳作辛苦的老人的谈话,明明只有短短的一下午。可是,读过得人知道,当进入书中的字里行间时,似乎走过了一个人的一生,这是几十年的光阴。但是作品的结尾又把你从一生的感觉中拉了回来。对,这只是几个小时里老人与作者讲述的自己的人生故事罢了。然而背后的思考却值得我们沉静很久。

《活着》的写作手法让我回想起了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半张纸》。《半张纸》通过半张纸为媒介用“两分钟”时间回忆了“两年”,描写了主人公两年由甜到苦、由合到散的生活。《活着》通过“我”和老人在田边的谈话的下午的时间记叙了老人的一生,这是苦难的一生,但是了解完之后,我却在思考“我为什么而活着?”

余华先生给这本书起名叫《活着》,便已经向我们传递着:“活着,活下去,无论遇到了什么都请坚强的活下去”。作品中的表达也确实如此。正如作者在前言所说:“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文章的叙述语言是平静的,让人阅读起来也很平静,但是当放下书来,细细回味这本书,回味书中的故事,回味老人的一生,内心瞬间便会变得不平静。在这么多的苦难中他没有抱怨人生的努力活着。他是一个值得敬仰的人。

我想起来罗曼罗兰说的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还依然热爱生活。”我觉得福贵就是这样一个人。无论上帝和他开了多大的玩笑,他都坚强并热爱生活的活着。

人生经历的一切都是值的的,我们总爱对走过的路后悔,总爱幻想着说:“如果当初不这样,我会不会过得更好?”其实,或许一切都是必然。任何一种人生,都值得我们好好体验。或许我们自以为更好的一条路,并不见得会比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幸运多少。请相信,我们走过的每一条路,都是人生的必由之路。就若富贵,假如,当初他没有在赌场输光钱成了一个穷光蛋。那么他将还是那个挥金如土不懂世事的阔气的地主家的大少爷。他不会失去金钱,也不会失去父亲,他的女儿更不会聋哑,但是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他就不会实现人性的蜕变,那么他也就不会发现身边有一个贤惠的妻子,更不可能会养育出孝顺的儿女。他的妻子不会幸福,她的儿女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绝对没有现在优秀。那么,他的家庭至少会比现在的更加悲剧。富贵,他确实失去了金钱,但是他渐渐地学会了如何活着,收获了“家”,收获了孝顺子女。

不同的山顶同样会有美丽的日出!请相信,上帝是公平的。我们曾经经历过得所有苦难,或许现在没有回报我们,但是总会在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我们经历的所有苦难,上帝都会以它的方式回报给我们。

无论你在那条路上行走,请学着接受生活,接受生活的美好,也接受生活的苦难。努力的活着!

请记住: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