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两语说说苏轼《定风波》

定风波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第一句话:说说词牌“定风波”。

定风波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一语。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

苏轼的定风波定的是什么?

第二句话:说说诗歌写的小事。

诗歌的序言已经交代了这件事。三月七日那天,诗人去沙湖买田,想在那里终老一生。谁料想途中遇到了雨。拿了雨具的人先于诗人离去,没有雨具的同伴被大雨浇得狼狈不堪,唯独诗人好像没有觉察到淋雨的痛苦。阵雨过后,他心生感慨,于是快快乐乐地创作了这首诗。

诗歌确实没写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上片写途中遇雨。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感受。

第三句话:说说途中的雨。

这是一场骤雨。从“穿林打叶”看,雨势很急,声响很大。不过持续时间比较短。很快雨过天晴。迎面吹来微寒的春风,迎来了山头的夕照。显然这里的风雨有双关意。它既是自然中的风雨,也是人生中的风雨。自然的风雨来得急去得快,人生的风雨也不过如此啊!

第四句话:说说诗人形象。

诗人的形象与一般人不同。一般人是躲避风雨,诗人却是迎击风雨。他根本不听雨打树叶的啪啪声,他在雨中吟咏诗歌,长啸徐行,多么潇洒。你看他脚穿草鞋,手拄着竹杖,比那些坐车骑马穿官靴、戴官帽的人清闲、自在多了。既然不怕沾湿鞋帽衣衫,纵使一片蓑衣也能潇潇洒洒过一生。何况风雨只是暂时的呢?风雨后吹吹凉风,晒晒斜阳,潇洒地挥一挥衣袖,回到他的东坡草堂。

第五句话:说说诗人感受。

词的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刚才还是风雨大作,转瞬间,“山头斜照却相迎”,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变化,反复无常,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呢?词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他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时,竟达到了一种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即景生情,以小见大,自有深意!

三言两语,总共五句。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言两语说说苏轼《定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