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蒙娜丽莎和她的三个男人


简介:

作品名称:蒙娜丽莎(La Joconde)

创作年代:1503-1519年

作品尺寸:0.77x0.53m

所在区域: 德农馆1层711号房间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说它是世界第一名画也不为过,它的展厅常年挤满了人。不过,当你拨开重重的人群,走到它跟前时,第一反应可能是:

咦?就这样而已吗?

这幅画也太小了一点吧……

的确,高77厘米,宽53厘米的《蒙娜丽莎》,挂在大厅里,非常的不起眼。实际上,这幅画从16世纪开始,就一直待在卢浮宫。直到1911年之前,它都和其他画作放在一起,可没有今天那么大的排场。

那么你不禁要问了,在1911年,《蒙娜丽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这里,就要说到第一个男人了。

1)名画失踪~

这第一个男人,其实是个意大利小偷,叫佩鲁吉亚。他做了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是一个人把《蒙娜丽莎》从卢浮宫偷走了。

《蒙娜丽莎》居然被盗了!这件事,让全法国都震惊了,大家都猜这背后肯定有着重大的阴谋。但真相很搞笑,这个佩鲁吉亚既不是江洋大盗,也不太懂艺术,他只是在卢浮宫里干活的一名普通工匠。

当他在卢浮宫里,看见那么多来自意大利的艺术品,作为一名意大利人,他的心里有点不平衡,就想把《蒙娜丽莎》偷了,送回祖国去。

具体怎么偷呢?佩鲁吉亚挑了个周一,因为卢浮宫周一闭馆。整个盗窃过程非常的简单,分三步:第一步,把画摘下来;第二步,把画框卸掉,将画藏进大衣里;第三步,走出去。

佩鲁吉亚只是在走出去的时候出了点状况,他本来想从侧门走的,结果那扇门居然打不开,最后他只能原路返回。当时的卢浮宫只有13个保安,没有一个发现《蒙娜丽莎》被偷了。另外,那个时期警方的破案手段也不太先进,等抓住他的时候,已经过了两年了。

那么,这两年中发生了什么呢?请注意这个时间点,20世纪初,那可是西方新闻报刊迅速发展的时期,媒体开始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蒙娜丽莎》被偷以后,各大报刊的反应是最快的。首先是《小巴黎人报》,那是当时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它在第一时间就将“蒙娜丽莎的失窃案”登在了头条,还足足用了三个版面来报道这件事。

很快,其他的报纸也都迅速跟上了。接下来的三个星期,《蒙娜丽莎》几乎天天上头条,不光是法国人,全欧洲也都开始关注这个热点。大家先是八卦它的失窃案,随后就慢慢地转移到了画的艺术价值上,《蒙娜丽莎》的身价,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日涨夜涨的。

文字报道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蒙娜丽莎》的图像也跟着印满了大小报刊,它成为了第一幅被大量翻印的画作,也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最能代表艺术的符号。

同时,卢浮宫在这件盗窃案上,也展现了它强大的公关能力。

首先它明确承认了错误,还马上加强了安保系统。但做得更漂亮的一点是,它保留了《蒙娜丽莎》的位置。虽然画没了,但用来挂画的钩子和那块空荡荡的墙还在。盗窃案发生以后,来卢浮宫参观的人,反而比以前更加多了,他们就是为了来看一眼这块曾经挂着《蒙娜丽莎》的空墙。

两年之后,佩鲁吉亚在意大利被捕,他当时联系了一名画商,想将《蒙娜丽莎》出手。结果他在去交接的时候,就被警察抓住了。佩鲁吉亚当时觉得莫名其妙,他说:法国人从意大利抢走的名画,我把它给偷回来了,难道我不应该算英雄吗?

其实,佩鲁吉亚搞错了。拿破仑在征服欧洲的时候,的确是从意大利抢过不少东西,但这幅《蒙娜丽莎》,并不是其中之一。

2) 成名以前

那蒙娜丽莎到底是怎么来到法国的呢?这里就要说到第二个男人了,他就是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

弗朗索瓦一世在达·芬奇晚年的时候,特意将他接来法国养老,一直精心照顾,直到他去世。《蒙娜丽莎》就是达·芬奇来法国养老的时候,自己带来的。

但在达·芬奇的遗嘱里,《蒙娜丽莎》是留给他弟子的。但弗朗索瓦一世很有眼光,马上斥巨资将它买了下来。这幅画就这样,变成了皇室收藏,之后才被收进了卢浮宫。

现在你应该能明白,《蒙娜丽莎》的出名完全就是个意外。假如没有这个意外,我们又该怎样去看这幅画呢?

我想请你先忘记它的名声,试着用当年“弗朗索瓦一世”的眼光,重新再来看看这幅画。

它的尺寸很小,题材也不庄重,放在大厅里是不合适的,那它适合挂在哪里呢?

卧室。

《蒙娜丽莎》是需要近距离欣赏的,拿破仑后来就是这么做的。

我们去看下画里人物的姿态,她是侧坐着的,身体往右转了大概四分之一,但眼睛却直接望着观众,这种画法,在当时是很少见的。

最迷人的部分,还是她的表情,似笑非笑,眼神和嘴角里,都充满了一种私密的亲切感,也许正是这迷人的表情,吸引了当年的弗朗索瓦一世吧。

3)第三个男人

1503年,佛罗伦萨的一位贵族邀请达·芬奇,为他的夫人丽萨画一幅肖像画。这便是《蒙娜丽莎》的由来。

正常情况下,达·芬奇画完之后是要交货的,但他没有。而且从他开始画的那一天起,就将这幅画一直带在身边,从意大利带到法国,一直带到他去世,整整16年。

在这16年当中,达·芬奇有事没事,就会把这幅画拿出来,在上面涂了一层又一层,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达·芬奇认为“轮廓”这种东西,在大自然中是不存在的,所以他才会去反复地“涂层”,这样就可以让人物的轮廓变得很模糊。这种画法,我们称之为“晕涂法”。

现代的X光检测显示,《蒙娜丽莎》这幅画,在最初的涂层上,她并没有在微笑。这个微笑,是在达·芬奇反复晕涂之后,慢慢修正出来的,所以她的笑容才那么细微,让人感觉到无比的神秘。

现在你明白,《蒙娜丽莎》的表情是怎么画出来的吧。那么问题又来了,达·芬奇为什么要用16年去画它呢?

我个人有一种解释,仅供你参考:因为这幅画,并不是他的创作,而是他的实验。

达·芬奇曾经给米兰公爵写过一封求职信,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他说:

“公爵大人,我其实是一个什么都会一点的人,如果米兰要打仗,我可以造大炮、挖地道,要是米兰不打仗呢,我可以造宫殿、组乐团,噢,最后一点,我其实还会画画。”

你看,达·芬奇是把“画画”,放在最后一项的。

因为他从不把自己当成一个画家,他是一个全能型的天才,一个充满好奇心的科学家。或许他花了16年时间去画《蒙娜丽莎》,就是想搞清楚,晕涂法被运用到极致,会产生一种怎么样的效果。

画微笑其实是很难的,这需要画家对人物的唇部肌肉,还有面部神经,都非常了解。达·芬奇画的这个微笑,运用的不光是画家的技法,还有深入的解剖学知识,以及他那强烈的科学探索精神。

这就是《蒙娜丽莎》所在的房间,位于卢浮宫著名的大画廊上,很多电影都会在这里取景。

它是国王亨利四世在1595年下令建造的,为的是连接当时的卢浮宫,以及国王居住的“杜勒里宫”。很可惜,“杜勒里宫”在法国大革命的时候被毁了,现在你能看到的,也就是卢浮宫外的“杜勒里花园”了,整个大画廊长近500米,是沿着塞纳河而建的,因此也被称为“美丽的水边画廊”。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一课 蒙娜丽莎和她的三个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