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涛的言论,谁之过?

这几天演员郭涛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他在自己所著的书《父亲的力量》中,发表了一些不合适的言论,比如“当老婆不听话时,可以打一打的”或“年轻时候愿意给你生孩子的女人是好女人”等。


我不同意他这些“旧社会”糟粕的思想,他的言论让我想起两年前俞敏洪发表过的“女性祸国论”,这些出生于60年代并在各自的事业上取得了不错成绩的中国男性,为什么对女性的认识如此“守旧”?他们是罪恶的把女性推向深渊的侩子手吗?又或者他们自己也是时代的受害者?

追溯过去,中国从封建王朝到现代社会,虽然经济上有了十足的进步,但传统文化并没有质的改变,我们还在遵循着儒家理念。

中国的家庭结构是“大家长制”,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小辈都要遵循长辈的安排。婚姻更多承载的不是感情的交流,而是经济角色。家中长辈为了便于管理庞大的家族,并不希望小两口如胶似漆,有浓烈的感情。相反,夫妻之间感情平淡,便会减少争吵和决裂的概率,这样就能使“男耕女织的经济活动”达到最高效率。

从50后到80后,我们都多多少少受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女性的经济地位在最近20年中有了飞跃式的进步,但之前,男性在家庭中大多数占有经济优势,直接导致夫妻关系是“从属关系”而不是“以德服人”。

另外,出生在六十年代的人,很大一部分缺少认知能力。在经济匮乏的时代,民众实在无暇顾及精神文明,“提高认知”“终身学习”等概念更是天方夜谭,闻所未闻。

认知能力需要人看到事物本质和规律,也需要不断的思考。人开始思考,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反思”举动,进而形成改变。

郭涛是个不错的演员,但只能说明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进步,并不代表他有高度的认知水平。在婚姻方面,他是传统理念的既得利益者,这会让他更难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他的原生态家庭可能会更“男尊女卑”。他缺少反思的意愿和能力,无法摆脱上一代的影响,不会批判和分析,只会成为更加固执的“糟粕守护者”。

在中国,传统理念并不是单纯的文化,更像是一种信仰。让一个人改变或者抛弃信仰,是万分艰难的事情。伴侣和子女开明,会有更大的概率让人有所改变。

不过这里也会出现两种死循环。如果夫妻之间一直是从属关系,那么弱势的一方几乎不可能影响对方。子女受到原生态家庭影响,跳出“信仰”难上加难。

社会学家的调查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固执。其中有一个论点很有意思,女性由于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会更愿意分析和反思,形成“被迫成长”。男性则不然。


男性不愿意改变也和社会对他们使用单一的衡量标准有关。“赚钱能力”是衡量男性的唯一指标。这会导致男性群体非常短视,把所有的资源全部投入到金钱当中,从而忽略或者放弃其它。

回想一下,在中国社会,尤其是60到90年代,我们在谈论男性的时候,如果使用“体贴”,“善解人意”,“好厨艺”等,都是非主流甚至遭人唾弃的。赚的钱多,这些便是锦上添花;赚的钱少,这些便成了“娘娘腔”。

在主流的文化观点中,赚钱是第一指标,但同时男性也不能表现懦弱。他们被迫都被“神化”。遇到挫折不能哭,不能倾诉,要自己解决,否则就会被打上“不男人”,“懦弱”的标签。人生来就是群体物种,需要通过频繁交流来处理产生的情绪。这种“内敛自扛”的文化不科学而且反人性。

一位60年代的男性在这样的氛围中度过了大半生,要求他反思自己一直以来遵循的“信仰”并且积极改正,是否过于强人所难呢?

郭涛不是罪大恶极的人,他的“守旧”思想代表了这个国家千千万万的男性。“歧视女性”更多是社会和历史的过错。这里没有人是赢家。男性好似是既得利益者,可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一生承载着巨大的压力,把情绪封闭起来,无法享受到两性关系中共同成长的互动,这肯定不会是快乐的一生

抛开女性不谈,其实我们的父亲,我们的同龄男性朋友,甚至我们的下一代,也都是受害者。



希望网友这次的力量,能给郭涛撕开一道“思想的裂痕”,让他有机会一窥外面的世界,好好进化为一位真正优秀的男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郭涛的言论,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