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最幸福的人

          第十七章

                  (1)  助人生财。

          周维旭红寺堡之旅。奠定了更高层次的生意生涯。有了幸福的日子。幸福日子的后面有它的艰辛。相对他看好了生意,做庄台子的生意。

        当初,红寺堡的人不多。需要更多的人来打造红寺堡。正常的宣传有些人不会主动追求,顾虑重重。只有经过亲朋好友的介绍,对方才会动心思,而且,愿意来红寺堡了解情况。

        有亲戚、有朋友带着亲自到现场,去了解庄台子的实际情况,对方觉得这才是真事儿。要是以政府组织性的来搬迁,有些人还嘀咕、考虑。

      所以庄台子生意好做,即能,使更多的人早日得到信息,早脱贫。又能让联系人赚到钱。也能帮助政府落实搬迁政策。就这样,不经过一定没关系。还是不行的。

        他在红寺堡待了半个月,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试做了一下转卖房台子的生意。老话说的好:“命里有五分,强如起五更更。”他在红寺堡半个月时间就挣了两万多块钱。比他周家湾里那个小卖部的利润高多了,赚钱更快!

        他兴冲冲的骑着摩托车回了周家湾。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讲给张耀华,怕妻子不支持,并拿二万元的现金,用事实告诉她,这项生意完全能够做下去。他把她低估计了,实际她比他想的还周到,不用他用事实来说话。

        搬迁就是搬人,人离开老家,去陌生的地方,必须在安全可靠的情况下才能去行动。有熟人介绍,才去的放心。抓住人的共点,也是一个弱点,这笔生意一定容易做。她从心里早就支持他做这笔生意。

      有文化的妻子多好,来事儿。减轻了他的担心。

        交换了意见之后,他把周家湾这边相关事务处理了一下。陪家人们住了两天,骑着摩托车,急急忙忙来到红寺堡落实他的计划。

              (2)建营业房

        他拿着这两万块钱,先在市场里动工建营业房。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建房子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重重困难下,终于开始了他的建房工程。市场里的营业房一般都要求外表一样,至于房子内部怎么样设计,那是自己的事。

        周维旭把建房图纸絵好,然后找来一个盖房子的师傅,做了详细规划,师傅把线放上之后,他亲自打房地基,亲自倒底全梁,而且在业余时间,又打了一口井,水位比较浅,一天时间就完成了这项任务,这口井的水也比较旺。这是他最高兴的一件事。

        因为,周家湾就是缺水,如果不缺水,谁也不愿意来到这个沙漠滩上。他在建房子的同时,周围并没有多少房子。是一片沙滩。有这口井奠定了他一定要来红寺堡的基础。

        他计算了一下,建房子用的材料,还是自己购买比较省钱,于是他就东奔西跑,把应该用的材料都搞齐。三天时间就把房子建好了。连工带料能花一万五块钱。现在兜里还有五千元人民币。

              (3)赊庄台子

        这五千元完全可以买五个大庄台子。有了庄台子,心里有了新问题。谁也不知道您手里有五个庄台子,怎么办呢?还要自己去跑业务,怎么个跑法呢?不是见人就问你买庄台子吗?这个办法不好吧!这时候手机排上了用场,先给朋友打电话,说明自己的意图。然后让亲戚朋友,也到红寺堡建房子,这里的前途是有的。

          亲戚朋友都不愿意来这里,他希望亲戚再联系他们的朋友,联系他们的亲戚。利用这种方法,周维旭很快的联系到了更多的客户。现在手里头的五个装台子还不够卖。怎么办呢?现在想多买庄台子,自己手里又没有钱了,怎么办呢?就找当地的朋友,赊庄台子,一气呵成,一小时就赊了十五个庄台子。这十五个庄台子一共挣一万五千元人民币。现在手里本和利,又回到了二万元。

      根据人脉的状况。庄台子现在不能靠本钱去搞了,该先联系愿意来红寺堡住家的人,人联系到位了,再继续赊庄台子。这样比较浪费时间,时间是宝贵的,得附加多项生意,就不至于浪费时间了。

            (4)有利的事全干

        另一个商机就是土地。来到这里住家的人必须要有土地。本来按规划,一个庄台子只带十亩地。在他的联系下,一个装台子多给二亩地。这二亩地,就是他的纯利润。

          他发现庄台子是多的。没有必要花上钱,一下子买到手。另一个商机就是联系接受方,利用人脉把要买台子的人联系好,然后让买庄台子的人先出钱。这样就不会把自己的本钱压住。也不存在装台子一下卖不掉。把接受方找好,以后,他才开始联系有庄台子的人。

        还有一个优越条件是周家湾到红寺堡最多有几十公里路。在他的联系中,周家湾的人去红寺堡的倒不多,只有两户人,周维学和周维汇哥儿俩。邻村的人去的多,冯店房的冯世科,阳洼庄的王维。李家庄的计生满、计汉俊、计汉笔。冯新庄的计汉茂。老堡子的冯庆举。亲戚中的贺玉林、杜向鹏。还有妹夫贾继发、赵树仁。后来樊建军也过去了。

        周维旭最大特点就是喜欢联系人,做人脉生意。他在红寺堡半年时间,挣到了不少的钱,而且,人脉也特别多。他看到了来的人多,就要盖房子,盖房子的人,必须要用建房的材料。这下他把任何商机都不往眼里去看。只有,做建房子材料,是一个最大的商机。做建房材料这个生意比较辛苦。也要用店铺,更得用放材料的场地。要不然的话,就没办法做这项生意。材料放到场地上,就得有人看守,有营业员主持出售,此刻,周维旭的脑子里出现了妻子,她是最可靠的营业员!

                (5) 做准备工作

        张耀华去红寺堡当营业员。就意味着要搬家。他想到这里。立刻收兵回营,骑上摩托车又回到周家湾。打算把周家湾的不需要的东西处理掉。把妻子、孩子、老人,以及家庭所用的东西,雇车一次性拉到红寺堡,也就等于搬家了。想归想能不能落实,还要在实践中去实践。种庄稼的家什可以卖掉。承包地可以承包给别人。那都有人来承包,一切都很好处理。

        最棘手的是父亲不愿意离开这个故土。因为,周维旭的父亲生了四个孩子,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他同意跟周维旭到红寺堡,其他的三个孩子舍不得留在这里。所以老人的思想工作一直做不通,这一做就是一年。在这一年里,他在家里待几天,去红寺堡再呆几天。在家里做老人的思想工作,处理一些琐碎事情。去红寺堡,了解哪个砖厂的砖质量好,便宜;哪里的木料好,便宜;哪里的草席好,便宜。哪里的路途近。哪里的货比较有质量,收货节省时间,有人帮忙装车。哪里的货,用电话联系就可以送过来。哪里的货,需要自己去购买。自己不去现场送来的货,一定不是太理想的。自己清楚,亲自到现场必须货好,而且又省钱,就是自己费劲儿。通过了解他开始比对。必须找一个货便宜容易收到货,有人帮忙,路途又近,确定好了这些。

        红寺堡这边没有什么问题了。抓紧时间回家里。

        家里的问题,就是做老父亲的思想工作,这是他最难的事。因为,他是一个缺少母爱的人,张耀华更是一个缺少母爱的人。他和她觉得把老人留下有些空虚,得带着老父亲去红寺堡,享个换环境的福。老父亲迟迟不答应,这件事情。只好耐着性子等着吧,拖到年底。过完年,老父亲一看实在不行就勉勉强强的答应去红寺堡。并且提了不少的条件。夫妇两一一答应老人。

              (6)积极的因素。

      无论是第一任妻子,还是第二任妻子都理解周维旭 。 他有一个最大优点,就是对待妻子好。这是周家湾里人唯一的特殊人。他的妻命比不了常人,和前妻生活了十年,妻子去世了,这才接了二房。

        在那个年代里,山里人娶的妻子百分之九十都没有文化,而周维旭娶了这两位妻子都有文化,前妻是初中生,续妻是高中生。两位妻子的文化给她这个家庭带来了财富。

        他感谢上帝,给他赐了两位有文化的妻子,这才挣钱就是容易。十几年过去了,他的家底儿,是客观的,三个儿子三套楼房,人家老两口每人一套楼房,大儿子还多一套楼房在银川西夏区。女儿也有楼房。

        说实在的,两位妻子有文化,他才有条件开小卖部。周维山曾经有过开小卖部的想法,可是他的妻子没有文化帮不了忙。

      有了张耀华的协助,他的部子才延续开下去,一直到小卖部变成了商场,而且他走出周家湾的第一步,也是她的支持和策划。没有坚强的后盾,谁还敢冒这个险呀?他一个人在红寺堡打拼了好几年,家里一切事务都没有耽误正常运行。

        当然,周维旭童年时期穷日子过怕了的人。随时捕捉商机,与商机接轨,妻子有文化,是他做生意的基础,更有父亲懦弱性格的鞭策。否则,估计也只能吃饱饭,穿点新衣服,还是在周家湾住家。

      一个不管闲事的老父亲,能活九十岁。周维旭一点都不嫌弃,两个人伺候了好几年。说到孝敬上,这两个人做的到位,归根结底还是妻子有文化,生活富余的结果。

          幸福生活赋予了人的好心情,有了好心情,看到不知凡几,都是不辞劳苦,就是父亲再拖累也不觉得。反之,哪有耐心去照顾老人,考虑下一顿饭的着落点在哪里,还得出去打拼,就谈不上对老人的照顾和孝敬了。

        有成功的男人背后毕竟有强有力的女士,周维旭算是妻命好的人,所以有了今天,说实话沾了两位妻子有文化的光。否则,也是周家湾里实实在在的穷汉。

          小时候的穷孩子,现在是富裕的老头子。他在致富的道路上,吃尽了苦头,受尽了罪。周家湾也有人一直走贫穷路。一直睡大头觉。日落西山,她睡觉,日出东山也睡觉。没有房,没有车。人家的日子照样过。怎么说呢?还是共产党好,政府政策优越。大家都一样,每天都吃着饭。而且吃的是好饭。比起旧社会,有时饿得肚皮贴脊背。

        周维旭不光是穷怕了,他产生了做生意的勇气,是父亲的软弱鞭策了他,是两位妻子有文化帮助了他,是冯士龙讲祖国南方美景激励了他,是周瑆的拼搏策动了他,是周志荣评说了他,更重要的是大哥对他的启示。

        一个从非常贫穷的家庭到非常富裕的家庭。说到底还是文化起了作用。

        一为老表人虽年轻,说了这样一句话:“要想让后代光宗耀祖。必须前面三代人有文化。”周维旭能够。发展到今天。也全靠他们前辈有文化。尽管父亲的文化没有排上大的用场,但是对于他们的教育起了一定的作用,而且他有文化,去了两位妻子都有文化,文化给了他这个家庭的幸福。

      古人说的好:“明知书中有黄金高照明灯下苦功。”如果说周维旭没有父亲和哥哥文化的熏陶,妻子有文化。她的发家梦实现不了,就是实现了,也难跨过一些难关!别人有再好的影响,他没有条件去迎接,还是一场空。

你可能感兴趣的:(谁是最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