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书香——品读《金庸全集》 观后感

        在中国最长命的谈话类节目锵锵三人行停播几个月后,我不得不在重温往期节目的同时转战圆桌派,没想到几个月后圆桌派也停播。

       百无聊赖的时候时不时刷一下窦文涛的行踪,发现他又在筹备新的节目了。在我们怀旧的时候,文涛已经从新的起跑线冲出去了。

我从第二季开始看,3期节目品了3个主题:张恨水的《长恨歌》、钱钟书的《围城》和金庸全集。

        这一篇先聊聊金庸这集。

        金庸老先生去世的时候,微信朋友圈狠刷了几天屏,但我对他的认识是从他的“老对头”李敖开始的。

        李敖说金庸的小说就像臭鸡蛋。而金庸,他公开讲话,措辞委婉,面面俱到,“王八蛋”之类的词绝不轻易出口,受访不怼记者,评点别人时,经常是客套地“某某先生的作品也是不错的”。金庸内心怎么想的别人无从而知,不过李敖骂出口的肯定也是这么想的。有人说中国顶尖的才子,一般就是两种类型,李敖型和金庸型。你去看,基本没有例外的。只不过有的是八成李敖、二成金庸;或者反过来,二成金庸,八成李敖而已。从表面上也可以这么看。

       金庸从前的晚辈作家李纯恩说金庸不喜欢出世的人,喜欢入世的、有意思的人。 他选专栏作家一定要入世,要什么都懂,写的东西要新奇、有趣,那些文艺腔,讲感受,感怀身世的,一律免谈。这从他对自家表哥徐志摩的态度上(黑表哥专业户)可以略观一二,不是一路人,却成了一家人。 所以我想金庸也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么随意亲和。  一开始办报时黄永玉不信他能写武侠小说,结果金庸写出了第一部《书剑恩仇录》。

        人是平衡的产物,表面谦逊温和的金庸,把他的热血抛洒在水墨江湖。对于作家,心里没有的东西写不出来,对演员来说,也演不出来。

        苏东坡说过,以出世的态度入世 。有人细化:出世做人,入世做事。我觉得这句话用来形容金庸其实比较贴切。金庸在当时办报的状态下,下班后天天写连载,并且内容大多有史实有根据。算得上一个手艺人。

      后来,金庸经历了丧子之痛,为了转移痛苦,他每天读书,让思绪集中在一个点上,读书让他达到了入定的境界。

       再后来,金庸作品渐少,倪匡替他总结说,写不出来了。话题转回一路书香,窦文涛的节目不会大火,但这二十几年积攒的忠实观众也不会太少。一句话总结,火不上天,也掉不到泥里,不温不火却也绵绵无绝期。我觉得这种状态挺好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路书香——品读《金庸全集》 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