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要解释以下内容: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缓,且子氏未薨,故名。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赠死不及尸,吊生不及哀,豫凶事,非礼也。
八月,纪人伐夷。夷不告,故不书。
有蜚。不为灾,亦不书。
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公立而求成焉。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始通也。
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弗临,故不书。惠公之薨也,有宋师,太子少,葬故有阙,是以改葬。卫侯来会葬,不见公,亦不书。郑共叔之乱,公孙滑出奔卫。卫人为之伐郑,取廪延。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请师于邾。邾子使私于公子豫,豫请往,公弗许,遂行。及邾人、郑人盟于翼。不书,非公命也。
新作南门。不书,亦非公命也。
十二月,祭伯来,非王命也。
众父卒。公不与小敛,故不书日。
--------------------------------------八卦诸侯之事分割线-------------------------------
1、秋七月,天王使宰喧来归惠公、仲子之赗。缓,且子氏未薨,故名。
缓者,言惠公已死逾年(惠公之死不知何月。春秋时,新君逾年始称元年,此时是隐公元年七月,则已逾年矣),使来馈赠助丧之物,太迟缓矣。
子氏即仲子。仲子此时犹在,未死而助其丧,犹不合理。
依《春秋》体例,天子之卿大夫不宜书名,而此时称宰喧者(咺是其名),即由此之故。
书虫小确幸:周王朝执掌天下,而鲁又是礼仪坚守者,按理说鲁惠公去世,
周天子应该很重视,实际呢,不但迟迟未到,还将仲子之赗一起送来,
我猜周天子一定对惠公有怨恨,翻阅了下惠公时的事情,请看下文:
周平王年间,秦文公用天子礼祭祀天帝,惠公也向平王申请。
平王不同意。惠公怒,故意就用天子礼祭天。平王不敢过问。
周天子典型的敢怒不敢言。那么惠公只是得罪了周平王吗?
2、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
五月而葬也。“而葬”两字承上省。
七月而葬,自死之月数至葬之月,经历七个月分而已,非实七个月也。如文公八年八月天王(周襄王)崩,九年二月葬,五月、三月同。《礼记礼器》及《杂记下》并云“诸侯五月而葬”,然考《春秋》,三月而葬者多,亦有迟至六月始葬者,参昭公二十八年并《注》。逾月者,历二月也。
《说苑修文篇》云:“大夫三日而殡,三月而葬;士庶人二日而殡,二月而葬”是也。此乃刘向《左氏》义。 王制谓“士庶人三月而葬”,《杂记》亦云“士三月而葬”,则非《左传》义。 《王制疏》本郑玄义谓大夫除死月焉三月,士则数死月焉三月。《左传》除死月言之,故云逾月。《王制》并死月言之,故云三月,《左传》之逾月,《王制》之三月,其实相同,以为调和之论,孔飞《传》旨。
同轨,指诸侯。轨谓辙广。轨同则辙迹亦通,后人因谓车迹为轨。与广六尺六寸(周尺较今尺小),两轮离车厢各七寸,故辙以八尺为度。天下车同轨,先秦早由此思想。毕至者,言无不至者。
昭公三十年《传》游吉之言曰:“灵王之丧,我先君简公在楚,我先大夫印段实往,敝邑之少卿也。”孔颖达《疏》引郑玄云:“简公若在,君当自行。”但杜预谓:“天王丧葬,诸侯例皆不往”,以《春秋》证之亦可信。
同盟至,宜是同盟诸侯遣使会葬。 同位,同为大夫者。 外姻,与结婚之亲戚。
书虫小确幸:
1)、上文主要解释七月、五月、三月、逾月。在左传中指的是,
从死到办完葬礼所经历的最长月份。比如天子薨,从死去到办完葬礼,最多需要七个月。
2)、开始吐槽了,以下是个人理解哈:话说为什么左传专门写这些礼仪啊,难道大家都不知道吗?其实是在解释,
鲁惠公葬礼,按照礼节:应该有哪些人可以参加。鲁惠公是诸侯,必有同盟者。
我理解的是鲁惠公的同位者和外姻者也要来。 为什么这么说呢?古时的很多礼节流传到现在了。
比如一个人去世,按照礼节,他的亲人和妻子那边的人要来参加吧,
如果有同事,关系好的也会来,如果领导特别看中那个人,也会来。
相对于鲁惠公 ,他的同盟者,同位者、外婚者都要来。
3、赠死不及尸,吊生不及哀,
《荀子大略篇》云:“送(《说苑修文篇》作“赠”)死不急柩尸,吊生不及悲哀,非礼也。”正用此语。杨倞《注》云“皆谓葬时”是也。尸体为未葬之通称,荀卿故加“柩”字以明之。自始死及殡(将葬停棺),自(将葬举棺)及反哭(古礼,葬后返庙而哭),皆主人所至哀,此所谓哀者,指自始死至返哭时。参沈彤《春秋左传小疏》。
书虫小确幸:周天子很恶劣了,还没去世,就送助丧之物。这是不是也在讽刺周天子呢。
4、豫凶事,非礼也。
此称“子氏未薨”。仲子未死,而赠以助丧之车马,豫赠以凶事之物也。隐公二年十二年月乙卯,夫人子氏薨,或此时已病重,周室闻之,故于赗惠公之便,而兼赗之。
5、八月,纪人伐夷。
纪,国名,姜姓。故城在今山东省寿光县南。古器銘作“己”,有己侯鐘,己侯、己侯貉子等。
己侯鐘出山东寿光县(见阮元《积古齐鐘鼎彝器款识》卷三),犹可证“己”即“纪”。彝器又有㠱(qi)公壶,铭云:“㠱公乍为子叔姜囗(wei)盥壶。”又有㠱孟姜匜(yi),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圖(tu)録考释》、方濬(jun)益《缀遗齐彝器考释》俱以为“㠱”即“纪”。今年寿光、莱阳、烟台等地皆有纪国青铜器出土,似纪国辖地甚广。
夷,国名,妘姓。夷,金文作(见下图)与“人”字形近,卜辞有“人方”,亦即夷国。又做(),形又与尸字近,故经典或作“尸”。夷之踪迹,实遍及中国。此夷国之故城,即山东省即墨县西六十一里莊武故城。古彝器有夷伯,睘(qiong)卣(you)亦有“夷伯”之称,又有“夷子”之称,不知是何夷国之器。
书虫小确幸:纪国曾经很强大,与齐、鲁三足鼎立,后面慢慢衰弱。
但是不知道此时为什么伐夷。我猜测是因为想扩张土地,增强实力,与齐国抗衡
——后面慢慢搜集资料补齐。
6、夷不告,故不书。有蜚。不为灾,亦不书。
蜚音匪。《尔雅翼》云:“蜚者,似蟅(zhe)而轻小,能飞,生草中,好似清旦集稻上,食稻花。田家率以早作掇拾至他所。至日出,则皆散去,不可得矣。既食稻花,又其气臭恶,能熯稻,使不穡。《春秋》书之,当有此称。今人谓之蜚般虫,亦曰香娘子。”
以上二章皆无经有传,传其释鲁史“不书”之故。以下同。
书虫小确幸:
1)、通常各诸侯国发生的事情,都要通告鲁国的,纪国侵伐夷国,
夷国为什么不来通告呢,我感到很奇怪。——为什么呢
2)、古时很重视,虫灾、旱灾、涝等,由于没有造成灾难,因此不书。——哎,古人真可怜。
7、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弗临,故不书。惠公之薨也,有宋师,大子少。
季年,犹言晚年、末年。
黄,宋国之邑,故城当在今很那声民权县东十五里。隐公立,始于宋通好也。
庚申,十四日。
临,临丧哭也。为丧主,则哭临。隐公摄位,不敢以丧主自居,故弗临。
有宋师,服虔以为即上文所谓败宋师于黄之役,孔颖达《疏》以为宋人报黄之败而来伐,服说近是。
太子,桓公。由此可见惠公未死时,桓公已为太子。
书虫小确幸:大家都知道,一般新旧国君交替之际,特别是国君年幼,
特别是鲁隐公这种情况,周边国家都会趁机搞事情。宋国刚被鲁惠公打败,这个仇
正好趁现在报啊。所以这也是惠公急于与宋盟好的原因吧。
8、葬故有阙,是以改葬。卫侯来会葬,不见公,亦不书。
阙谓缺失,不完备。
卫,国名,姬姓,文王子康叔封之后。传世有康侯丰鼎,丰即封。“衛”字卜辞多见,足见其地名早已有之,金文亦有,字形不一。此时卫国都朝歌,即今河南省淇县治。戴公廬(lu)曹,今河南旧滑县治(新治已移至道口镇);文公迁楚丘,今滑县东六十余里;成公迁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于春秋后十三世二百五十八年,为秦二世所灭。
书虫小确幸:上文分析过鲁惠公的葬礼有哪些人要参加呢?首先是同盟者,
那么鲁隐公与谁结盟了呢?三月与邾国,九月与宋师。所以至少邾国和宋国要来吧
卫国与鲁国没有同盟,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 卫国与鲁国是同位者呢。
按照这个推理,与鲁国同位的还有齐国及其他国家吧。
但是左传和春秋中只是记载了卫国,这个很不合礼仪,所以记录下来。
所以这是在讽刺鲁惠公人缘不好呢,还是其他国家不知礼仪?
那其他国家都不来,卫国真的只是为葬礼吗?继续看下文
9、不见公,亦不书。郑共叔之乱,公孙滑出奔卫。
据昭公十年转,诸侯之大夫如晋会葬晋平公,欲见新君,而叔向辞之。不知隐公至不见卫侯,是否亦有此故。
共叔即共叔段。共叔滑,共叔段之子。
书虫小确幸:作者忽然冒出一句,共叔滑到卫国避难。
所以卫国此时来是不是来求援或者达成什么交易呢
10、卫人为之伐郑,取凛延。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
郑人能用周王之师及虢师者,是郑庄公为王卿士,西虢公又与郑庄公同仕王朝也。僖公二十六年传云:“凡师,能左右之曰以。”此用“以”,即谓郑能指出王师、虢师。 虢,西虢国,故城在今河南省陕县境。
上传“虢叔死焉”,孔颖达《疏》“案传,燕国有二,则一称北燕;邾国有二,则一称小邾。此虢国有二,而经、传不言东、西者。于时东虢已灭,故西虢不称西。”
书虫小确幸:这里有一点不确认,卫人伐郑和郑人伐卫,
是改葬惠公之前 还是惠公之后呢?我觉得卫人伐郑在改葬前,取得凛延后,
郑人起王师、虢师伐卫,显然卫国自身不保,要寻求帮助。
11、请师于邾,邾子使私于公子豫。豫请往,公弗许,遂行,及邾人、郑人盟于翼
邾子当即邾子克。私于公子豫,谓向公子豫私人言之。公子豫,鲁大夫。
翼,邾国之地,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九十里。
书虫小确幸:那么鲁隐公答应了吗? 首先我们来分析下:
请师于邾:是谁帮忙出的主意,后面邾子克为什么单独找到公子豫。公子豫后面找到鲁隐公,
鲁隐公说:我不允许哈。但结果是是什么?遂行,遂 是什么意思,于是,或者成功。
可以理解是于是出兵,或者是成功出兵。不管那种意思,都是鲁隐公授予同意的。
像不像下面这个表情,嘴上说使不得,使不得,其实是允许的,公子豫看懂了,所以顺利出兵。
12、不书,非公命也。新作南门,不书,亦非公命也。十二月,祭伯来,非王命也。众父卒,公不与小敛。
隐公既不允公子豫之请,则公子豫翼之盟,必非公命,故经文不书。
以衣衾加于死者之尸曰小敛,以死者之尸入棺曰大敛。襄公五年传云“季文子卒,大夫入敛,公在位”,是卿大夫之丧,入敛公临之证。
与,去声,音预,今言参加。
书虫小确幸:
1、说实话 ,查了很多资料,没有弄明白 新作南门也是大事。
2、没有特殊事情汇报,是不需要来鲁国的,那么祭伯来是做什么的?因为什么原因呢?--后面继续
3、众父卒,由于隐公未即位,所以不参加小敛。
13、故不书日
经仅云“公子益师卒”,未书卒于何日,故传云云。惟硬功经文三见,宣公四年一见,于皆书日。可见大夫卒而国君亲视小敛为当时之证。春秋鲁君率行此礼。而隐公不行此礼者,或系自为摄位,谦让不以国君自居。但文十四年经“九月甲申,公孙敖卒于齐”,鲁文公不得与小敛,而书日,不审其故。说参孔广森《公羊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