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人的最高境界-忘我

“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酒有“玉液”,“琼浆”之美喻。唐诗宋词中的名句,大都与酒有关。饮酒的境界,虽也因人因地因时而异,色彩斑斓,见仁见智;但是否也和审美一样因人而异却又有大致的共点,对饮酒的理想境界也有大略的相同呢。

每遇心静气平,神安情宁之时,自然是浅饮,轻斟漫酌,细品微尝。或在青山秀水之畔,鸟语花香;或在清净幽雅之室,妙韵低旋。或雪映案台,雨打纱窗,三五知已,惬意绵绵,品着醇酒也,此为智者之饮。饮时不在乎于酒,过后更不知酒为何物,可饮可不饮,似饮非饮,这是平常人之饮。

豪饮刚烈但欠性情;过浅而饮,缺乏酒意;平凡地饮,不知有酒。单凭其中一种皆不为饮酒的最佳境界。

饮酒是为享乐,趣味,放松,麻醉,是寻求一种超脱与陶然,是要从酒这物质世界里寻找精神的感受,心灵的慰藉。饮酒就要饮出酒中的情意,饮出生活的味道,喜悲闷愁过甚,大量地喝,就违背了饮酒的本旨,非为饮酒的好境界。

臻于饮酒最佳境界的综合要素

  首先,是独饮或二三人对饮。许淇《茶酒之道》云:“我以为若独酌,趣在‘有我——非我——忘我’三幸。”丰子恺《沙坪的美酒》云:“譬如二三人情投意合,促膝谈心……吃到三杯,真情挚语,娓娓而来。古人所谓‘酒三味’,即在于此。”洛夫《诗人与酒》云:“一人独饮,可以深思漫想:两人对饮,可以灯下清谈:但超过三人以上的群酌,就演变为戏剧式的饮酒,缺乏清趣。”

其次,是浅饮至微醺。陆文夫《醉话》云:“我觉得醉酒是一种痛苦,微醺顿觉飘然,少饮慢酌是一种享受,一种休息,一种兴致豪情的添加剂。”李密庵《半半诗》也说:“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再如,古代《普济方》《桐皮薏仁酒》,是用海桐皮、薏苡仁、生地、川牛膝、川芎、羌活、地骨皮、五加皮、甘草等九味中药用白酒浸泡而成,可祛风除湿,通经络,杀虫,饮法要求每曰三次,常令微醉。

  再次,是幽雅场合与时机。陈眉公《小窗幽记》描述为:“春饮宜庭,夏饮宜郊,秋饮宜舟,冬饮宜室,夜饮宜月。”林语堂说“宴会的目的不是在饮酒,而是在凑热闹,狂欢喧吵”(《谈饮酒与酒令》)。冯亦代说:“至于那些酒肆恶客,一喝酒便行酒令,徒自喧哗吵闹别人,自己则一点得不到喝酒的快活”(《喝酒的故事》)。所以,不论室内野外,饮酒都要选择一个休闲的场所,能够“无宴会之应对,无干杯之相催”(陆文夫《酒话》)。

  再其次,是专心致志,心无旁贷。没有“杯酒释兵权”之类的政治目的,没有“鸿门宴”上那种军事压力,没有商场逐利般的功利色彩,没有“酒是色媒人”类的功能因素,因为这些事件都喧宾夺主,酒只能作为一种陪衬,掩盖了饮酒的真谛。

饮酒的心情。要有最佳的心情,才能有最美好的感受。这种心情非为大喜大悲,应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随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从容,自如,悠闲,舒适,雅兴。

如是,飘飘然也,似醉非醉,如梦若醒,朦朦胧胧,犹“烟笼寒水月笼纱”似的,朝游漓江横看一派晨曦,晚登黄山俯视满眼暮霭;犹春雨中的群竹既模糊又清新,若秋云里的皎月时隐时现。心无块垒,襟怀坦荡。“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白居易《劝酒诗》)。能有该境界又长有美酒,神仙不羡,才怪。

喝酒趣闻段子

土耳其Bursa省一名50岁男子Beyhan Mutlu周二喝和朋友喝酒喝高了,在森林里迷了路。妻子和朋友不见他回家,就报警组织人员进森林搜救。有趣的是,当这位老兄看到搜救队员之后,也热心加入了寻人行动。直到几个小时之后,听到搜救人员高喊自己的名字,他才反应过来,“原来他们找的人是我”。

两酒鬼喝得兴高彩烈,一个问另一个:你是哪的人?答:我山东的。哇!我也是山东的,老乡,干一杯。


问:你是山东哪里的?答:我济南的。哇,我也是济南的,再干一杯。


再问:你是济南哪点的?答:八里洼的。哇!真特么巧,我也是八里洼的,再干一杯。


然后接着问:你姓啥?答:我姓程。哈哈!硬还是巧哟,我也姓程,再干!


这时,烧烤店老板实在看不下去了,打电话说:嫂子!快来吧,你丈夫和你儿子又喝多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喝酒人的最高境界-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