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抽空读完了《白鹿原》,在微信读书又听了一遍,大致对这部作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今日再看这本书,比第一次更进一步了解了书中更深层的意义。
翻看陈忠实老师的简历,发现陈忠实老师一辈子主要就写了这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其它一部分均为中篇,短篇居多。
他在作品前引用了巴尔扎克的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白鹿原》也写了六个历史时期:晚清,军阀混战,国共斗争,抗日,国共内战,解放与镇反。
小说的基本格局在前两个时期,晚清和军阀时期已经基本形成。
《白鹿原》写两个家族三代人,贫富矛盾,国共冲突,礼崩乐坏,世事难料。
这部小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一部试图从“族权”和“政权”的矛盾关系来解析20世纪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一部小说。
这种“族权”和“政权”的矛盾统一关系,直接体现在白嘉轩、鹿子霖两个财主家三代人几十年错综复杂的明争暗斗历史。
读完这部小说,不论从时代感,还是思想认知层面感,都有一种强烈的不可控情绪的一种全新的感觉和认知。
01、人最高级的活法,一边得到,一边失去
人生很短,磨难很长,比磨难更长的,是人心永远的患得患失。
叔本华曾说: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
陈忠实呕心沥血之作《白鹿原》,就通过三代人的恩怨情仇,写尽了人性的欲望和追求。
然而,在这一系列予取予夺、欲生欲死的争斗、得失之间,为什么人总是不满足?
通过桀骜不驯的黑娃、狡猾险恶的白孝文和忠诚厚道的鹿三,我们可以略知一二。
得到了,总会比较。
人都说,得到比失去好。然而,有的人往往得到了,还会四处找。总有一种缺憾,让人还想要。
黑娃经过多年的闯荡,现在已经是一个呼风唤雨的土匪头目,衣食无忧,锦衣还乡,回来找田小娥。
当他发现田小娥已死,他把仇恨的目光对准了白嘉轩。
因为就是这个人,曾经拒不接受他和小娥,进入祖宗祠堂。
然而,万万没有想到,真正的凶手却是自己的父亲鹿三。
陷入执念的黑娃却没有放过他,他让手下活活打断了白嘉轩挺立了几十年的腰。
黑娃的父亲鹿三是白家的长工,但白嘉轩却一直如兄弟般对待,对黑娃如亲子,给到了温暖和呵护。
然而,黑娃却不吃这一套,不感这份情,因为他天生叛逆。
因为贫困而太过自尊,因为年轻而太过敏感。
别人的仁义,成了自己身上的枷锁。别人友善的帮助,成了内心憎恨的施舍。
他痛恨白嘉轩的高人一等,让他总是无比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低微和卑微。
所以,他要报复。
受人太多恩惠,总有一天内心会出现巨大的不平衡。
正如现实中,那些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总会说:“不是因为你不好,而是因为你太好!”
02、人最大的本事,是不把自己当回事
陈忠实曾在《白鹿原》后记中,详细介绍了书中角色“朱先生”的原型由来。
朱先生的原型是一位清末举人,一位铁骨铮铮的老知识分子,曾主持编撰过《蓝田县志》,为白鹿原做出过许多贡献。
因此,朱先生这个形象是作者带着崇拜之情塑造出来的。
在书中,朱先生是白鹿原的圣人。
他自幼聪颖,十六岁中秀才,二十二岁又中了举人。
当时的巡抚方升十分赏识他的才华,多次想对他委以重任,都被他婉拒。
因为他心里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留在白鹿书院,以教书育人为己业。
朱先生博学广闻,常被乡亲们视如神仙,他却不以为傲,总跟乡亲们反复强调:
“我不是神,我是人,我根本都不信神。”
在西安城被二十万清军围困,即将面临战乱时,他毅然挺身而出,不带一兵一卒独自前往清军行营当说客。
并用一番有理有据的言论,成功说服巡抚方升撤兵息战,让三秦大地免遭屠城之灾。
然而即便是做出如此巨大的功绩,他依然不动声色,除了白嘉轩,不曾向任何人提及此次行程。
朱先生有句名言:读书原为修身,正己才能正人正世。
从始至终,他都视名利为浮云,并且深知自己身为读人的使命所在。
他有着令人仰慕的学问和过人的胆识,却从不把自己当回事,更没有因此而看不起任何人。
相反,总是心怀悲悯,哪怕自己穷困潦倒,也不忘倾己之力帮助乡亲。
白鹿原遭遇旱灾后,他出面主持赈灾,与灾民同饮同灶,一句“谁忍心从饥民口里叼食,谁还能算人吗?”引得众人感动不己。
晚年,朱先生无病而终。
虽然生前淡泊名利,自视平凡,但得知这个噩耗后,几十个大村小庄的乡亲们还是都自发来为他送行。
烛光纸焰连成一片河溪,见证了白鹿原上一场感人至深的送灵仪式。
在乡亲们心中,他是真正的一代鸿儒。
黑娃为他写了一副挽联:“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
这句话,也是朱先生一生仁义的最好总结。
能俯身处世,方能挺身做人。
03、一个人贫穷的根源,认知不够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决定着他的人生结局;一个家族的思维模式,导致了它的盛衰兴废。
《明史·邹无标传》中有句话叫:“偏生迷,迷生执,执而为我,不复知有人。”
比无知更可怕的,是人性的偏见;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人们的短视。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命运。
一个人最大的贫困,往往是认知的缺失。
白鹿原故事一开始,就是白嘉轩娶回了第七房媳妇,同时,他的老丈人还送了一批罂粟种子。
那时的白家为给白嘉轩娶亲,已开始家境衰败,白嘉轩为了让白家再次鼎盛起来,开始偷偷种植鸦片。
三年下来,罂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让白家迅速兴旺发达起来,白嘉轩甚至翻修了老屋,重修了门楼。
上行下效,村里的人看见种鸦片如此挣钱,也开始种植。
渐渐地,各种不良习性出现在白鹿原上,村民有了闲钱,便开始赌博,甚至开始吸食鸦片。
白嘉轩深感悔恨,表示白鹿原的乱不在于白狼,而在于自己,白嘉轩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现状。
可村民却不愿改变,开始觉得白嘉轩自私自利,白鹿原上的人心也从那时开始崩坏。
而白嘉轩也为这次罪恶付出了代价,白孝文开始吸食大烟,最后败光了所有家财。
很多时候,人们总会注重眼前利益,却忘记了长远的未来。
看似我们在一步步前行,可到头来,却发现自己不过是在原地打转。
人们常说这么一句话:
“你永远赚不到,超出你认知范围外的钱,若靠运气赚到,最后又会靠实力亏掉,这是一种必然。”
想要摆脱命运的困境,就要突破认知边界,学会管理自己、提升自己,改变思维模式。
向内求索,直面自己的认知偏差;向外借力,领略世界的无穷变化。
唯有独立判断,不因他人的干扰打乱自己节奏的人,才能把控全局,突破认知局限。
写在最后:
《白鹿原》里有句话:“世上有许多事,尽管看得清清楚楚,却不能说出口。”
愿岁月的暗流汹涌中,我们能看淡得失,从容面对得失,在一呼一吸之间,活得真实而坦然。
书中说:“能享福也能受罪,能人前也能人后,能站起也能圪蹴得下,才活得坦然。”
人生到最后,拼的是自我修炼。
无论身处何种处境,都能泰然处之,踏实做事,低调为人,才是一种真本事。
想要打破认知的囚笼,改变思想的壁垒,只有不断地历事练心,打开自己的认知边界,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与三观。
如此,才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中,抓住更多的机遇,从而改变命运,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