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起跑线上,

带着一种很复杂的心情看完了印度又一部很值得观看的电影《起跑线》

电影讲述了一对因为后来富裕却没成为上流社会的夫妻,想方设法送女儿去私立小学读书的故事。

教育,这个看似公平却鲜有公平的词汇,是富人们炫耀的资本,是穷人们鲤鱼跳龙门的跳板。穷人要教育,富人也要教育。在穷人与富人的博弈中,很显而易见,胜利属于富人们的。整个电影让我最震撼的有2个地方。1是剧中的母亲因为要女儿进私立小学学习英语,面对丈夫的不解很气愤很无奈对丈夫说:“英语,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它代表的更多的是一种阶级!"在这之前,我确实有些不解。在我所看到的一些印度影视作品中,演员们在说印度语时总会夹杂着一些英语,了解到印度之前是英国的殖民地,但是很困惑,但是他们的英语学习是怎么学习的呢?原来在印度,会说英语算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能很好的学习英语,基本只能在私立学校,而公立学校全是穷人们的孩子,他们很少会英语,他们没有课桌,没有书本,厕所又脏又乱,教师是很破旧的.......会说英语在富人一边是值得骄傲的,会说英语在穷人一边是敌对的,两个阶级仇视着对方,但始终富人终究是站在了制高点。而第二个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一位穷人爸爸为了帮助剧中这个假扮很贫穷的父亲,不惜用自己的身体碰瓷,来为这个父亲筹得女儿上学的钱,看着那位穷人爸爸把钱交到这位父亲手中,两个手臂留着血,一拐一拐的走向医生办公室,还安慰这位父亲幸好没撞到头,那个贫穷却无比高尚的背影让我很揪心,这个时代,这个世界为了孩子的教育让多少父亲操碎了心啊!

所有人都想得到最好的教育,可是教育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而决定你得到什么样的教育很大一部分来自家庭,来自金钱。钱可以买学区房,可以买好学校,买好教育,买高文凭。似乎从出生到呱呱落地时所到的起跑线,人人生而不等。我很理解剧中那些贫穷父亲那么渴望孩子可以上好学校的心情,是不甘,是来自社会底层人士的自卑! 他们渴望可以通过教育改变孩子的命运,可是很遗憾,富人的孩子也需要,还更需要优质的教育。电影的结局是那所人人都挤破脑袋想进入的学校的校长,却当面说需要富人们的钱,所以那些穷孩子们是没有希望的。尽管,剧中富人爸爸在众人面前差穿了校长丑陋的面孔,决定为自己的孩子取消那位穷人父亲用生命为自己女儿所换来的入学机会。然而,讽刺的是,几乎在场的所有人都被那些穷人孩子们感到,很认同富人爸爸的发言,可是除了他的妻子,没有任何一位家长站起来为这位爸爸鼓掌。因为,不管怎么样,他们的孩子仍然很需要在这所号称全国第一的学校读书,这样才可以进最好的中学,大学,外企.......这就是现实,不管我们有多么不满教育的现状,可是,一切照旧。社会一直在讨论的学区房,大家都表示不满,可是房价仍然一年比一年高,涨价的速度远远超过大家工资上涨的速度。教育公平,大概只能离我们越来越远。然而,这样的不公平的教育似乎又带着公平的影子。我们一出生就带着一些属于我们阶级的烙印,我们理所应当的接受者我们范围类的东西,就想教育。这是怨不得的事,一切都在娘胎里就注定好的。bbc做过一个很为人熟知的纪录片《7年人生》,56年过去了,当年的一群孩子早已为人父为人母,也已经白发苍苍,皱纹满布。令人扎心的是很多当年孩子们的家庭背景是怎样,现在也是怎样,富人还是富人,穷人还是穷人。但是有一个人例外,他从穷人成为了一位大学教授,他是里面唯一一位改变自己命运的人,。

看来上帝并没有忘记穷人们,他会垂青的是努力,不放弃,有着超乎常人的幸运儿。我们必须要承认那些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富人们,他们在很多方面确实优于我们。但我们不能就此自怨自艾。我很喜欢一句话:“你想要最好,上天就会给你最痛,你闯得过去,就是赢家,闯不过去,那就乖乖做普通人。”在起跑线上有穷有富,富人的孩子也许早就先我们冲出起跑线,可是穷人的孩子只要拼命的奔跑,也会跑到自己幸福的彼岸!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