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河口

原创:F小姐

微信公众号:东京爱情故事




马路河口,在当地并不陌生。意外是,两年内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提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当年他们在T城拍摄电影,他写作剧本,后来剧本至影片沿用《长河》之名。长河是当地的母亲河,当地作协文艺阵地,是《长河文艺》。2017年剧组在当地取景,曾多次拍摄长河。为纪念未被采用的名字,他更改了微博名称,注册了微信公号,2019年马路河口注销。

身为T城人,多数人对马路河口停留在民间方言,从来不曾认真欣赏当地的地名在文学语境中的意味。后来,她很偶然读到省作协李登求老师的散文,开头是“马路河口的公路边上有一个油坊,一个铁匠铺和一个公社办的修配厂,还有一些枝繁叶茂的古老的槐树。”在当地生活过,一定会对马路河口有印象。105国道打旁而过,三地分岔,分别是徐桥,城西,老城。听说小时候,马路河口还很繁华,西门桥头时有集市。人们消暑纳凉,夜聚马路河口。从新城到老城,从县界到乡界,后来竟走过许多遍这条公路。没记错,过了河墩,一个河口超市,一个马路饭店,至今仍在马路两端,倒是工整。

两年后,影片放映当天,同一时间历经两种天气,新区到老城区。笃下地铁,走到站台,看到自植树上垂下丝丝雨珠。地面已是湿漉漉,但是分明是晴天。老城区某文化广场,沿途多见戏曲学院、书画廊,九楼康乾影院。影片公映,VIP厅座无虚席。内部放映,众人参与。

她迟到十分,在楼梯口遇见电影学会某老师,执着相邀讨论剧情设定。两天前她问,他说没有时间,还是抽空来了。安广联影传艺委员会主办,余草是制片,也是承办,已提前宣传,邀请当地影视专家高校教师,齐聚一室。德高望重老师,在联影传艺担任要职。宣传屏幕上赫然是《马路河口》。研讨会上她始终注意右手边的老师,年纪六十有余,白发渐生,紧盯屏幕,认真将电影照片上传社交平台,言语间对影片评价颇佳。年长者对于年代感模糊的小城生活都有经历,所以贾樟柯的《小武》《站台》一次次被提起。尽管描摹是青春期,但亲切感难寻,影片里老街、老桥、河岸、大坝,在年轻时一次次走过,于他们而言,更像一次寻梦之旅。

电影拍摄,久未闻声。她也未曾参与任何讨论。只记2018年和2019年,两个假日,看他拿手机投影TV端,捣鼓一通,是两次不同剪辑的影片。也曾好奇坐下看一小段,每一次剪辑都有所删减侧重,第二次剪辑已经加上了一九年初补拍的情节。巨幕效果,对比其他画质较为粗糙的文艺影片,已算画面干净。开头的倒叙至结尾的开放式结局,含蓄一体,不禁叹一口气,故事总算讲完。从业余的角度看,剧情不敢细究,台词太少,画面沉闷,多处静景,非专业的男演员纹身出场,流露的青春无助,倒是自然。

太多故事集中发生在夏天,一定是因为夏天白日太长,她想。电影筹拍期间,她回T城,怀孕至临产前一个月。一旦回忆,那一年足够漫长,漫长到大家都老了。女儿诞生于那一年夏天,还来不及到预产期,就迫不及待在某个雨后初晴的午后出世。临产前她去剧组三两次,那时剧组条件可堪,集体大通铺房间空调都难以启动。在偏隅的二层独栋临街小楼,也曾包过饺子,剥过莲蓬。想那时,总难忘那恁下的二房东一对夫妻和他们可爱的女儿。在二桥边,年轻夫妻晚上会抱着莲蓬去桥边贩卖,他们倒是可以在寂寥中找到生活之趣味,也算性情中人。那一年,电影拍完,女儿满月,他准备好去西藏,很认真说去尝试其他写作。这是另外的故事,但是由此延伸,自以为也算影片乃至夏天的余温吧。

《马路河口》英译名《the last summer》。最后一个夏天,是属于剧中人,江萍在那个夏天消失,小杰和彪子分道扬镳。未尝不属于剧外人。观摩研讨会有影评人说英译和中文的关系不大,并不意外有人执着于此。毕赣《路边野餐》,英文名《Kaili blues》;《地球最后的夜晚》,英文名是《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若说关联,标签独立电影,本身何须表面化?

如果没记错,2016年故事始见雏形,R找他构思剧本,联络频频。年底数封邮件,都见他提起R。那一年他结婚,为数不多的朋友,R来祝贺。数年后看当初的邮件,再看如今他们H市相见,竟连寒暄都显多余。她只是局外人,当然可以假装不知,矛盾是否发生在2017年拍摄后期。2016年S市的深冬,好像并不寒冷。凌晨一点,R曾为了一个小想法致电他,那些深夜灵感的碰撞,是否会由当年的争执而终于消失不见,不得而知。

马路河口,是一段青春,也许不光属于剧中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马路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