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自观

群文集萃·生命自观

            ——群读粤教版生命主题群文的教学思考

温景祥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学习任务群”作为课程内容焕发着一种生命力,其中“群文阅读”更成为了广大语文教师的探索新方向。就笔者从教经历而言,教材从来不乏“群文阅读”的理念,每个单元的文章编排都有一定的“群体性”,只是在教学过程中,“任务”未能成“群”,所以总难免在单篇阅读的简单相加层面循环往复。

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根据散文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还要“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设置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故此在学习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一书时,要结合单元主题进行情境设置,深化阅读,并发现专题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本次教研华附陈老师的课例以第二单元“融入自然、品读生命”的《囚绿记》、《捕蝶者》、《寒风吹彻》三篇文章为主要内容,结合必修课本中的《我与地坛》,共同组成了一个探讨生命的“任务群”,是一次有效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

一、把握群文关联,确定层次目标

结合散文的特点,思考生命的本质,首先要考虑到散文具有个性化表达的特点以及单个文本的情境特征,然后要考虑共同主题的不同回应,把共通的生命本质问题放到不同文本中进行对照辨析,然后理清线索,用综合的方式整理他们对生命的追问,整理他们对生命问题的回答,评价他们生命思考的层次。如此,才能以一种逻辑结构来集合群文的精粹,才能把群文之间的内在联系梳理出来,才能找到学生与群文阅读“核心任务”之间的联系。那么,这四篇文章是如何分别指向生命意识的呢?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是怎样的呢?

四位作者从生命观照的本质性问题出发,借助自己的生活观察与生命感悟,表达了对他者的生命与自我生命的不同态度,并把自我生命观和对待他者生命的态度紧密结合起来,由此构成了一种既指向生命本质,又辐射到具体生命感观的的整体。从教学的角度出发,这些文章虽然就单篇而言已有不少教学难度,如果要以群文学习任务的形式来推进,则意味着师生对文本以及文本外的生命思考要有更广阔且深入的探究。所以,群文阅读的教学,应该是一个逐步落实整体阅读中多层次目标的过程性教学。就这四篇文章而言,我认为整个过程的目标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层次:(一)初步梳理单篇文章的写作内容与生命思考;(二)探究每位作者的生命困惑与生命态度;(三)辨别每篇文章所体现的生命意识并比较其角度与层次;(四)将四篇文章的生命观照整合成一个相互联系又差异存在的结构,参考自己的生活经历,形成一定的生命思考。只有基于整体目标的系列活动,才能算是指向任务群学习的有效过程,在此过程中的具体课例才因融入整体情境而产生新的意义。

二、深入文本内容,确定群文核心

在教学的第一步,究竟是从“生命”的角度出发去寻找“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去品悟生命”、“如何表达生命感悟”、“如何找到生命力量”等问题的答案,还是从文本出发,结合作者写作背景等材料,确定文本思想,然后思考与群文主题的关系。这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所考虑。例如《囚绿记》,可以说是作者从欣赏绿到控制绿,最后与绿的生命达到谐和的思考过程,也可以解读成作者托物言志,借常春藤向往阳光来寄托自己向往光明的情感;《捕蝶者》的主体内容是细腻地描写了一个研究蝴蝶的专业人员寻找美丽的蝴蝶并制成标本的过程,在文章运用了第二人称,深入交流了生命意识,但对它的解读却是多元的,作者在访谈中就避谈文章的立意,[筱敏,《捕蝶者》的主题是什么,语文学习,2009.11]程少堂在点评陈继英老师课例的时候,认为《捕蝶者》表达了科技与人文之间如何保持必要张力的问题[程少堂,“人生语文”: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语文月刊,2010。2];《寒风吹彻》全文透露出一种生命的“冷观”,寒气逼人的文章中表达着作者反思自己所经历的生命之冬、所见所闻的生命之冬的过程,有人认为文章表达“人性的疏离”,[李嘉玲,寒风萧萧,大众文艺,2012.4],有人认为表达了“生命的本真是孤独无助、不被理解、独自忍受各种生命恐惧,需要有尊严地面对这一切”,[朱明秀,还原生命的本真状态,教育研究与评论,2017.6]在我读来,文章所出现的时间体现了作者在各种时空中思考生命本然的孤独与细细抚摸寒冬下生命疤痕内心体验;而《我与地坛》前两章内容,其实是作者把生命的苦难和地坛中发生的一切联系起来,用自然生命的超然自足去释放自己内心的苦闷,最终在洞观他者命运中洞晓了自己写作与生存的意义联结。当然,如果细读文本,每篇文章的内涵肯定不止于此,就单篇文本的解读已经甚为不易,又如何能在单篇阅读的基础上指向群体的“任务”呢?

平衡教学的内容,是每位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文本,把文本、社会、学生联系起来最具艺术的能力。如果综合四位作者的生命困境与生命态度,明显可以感觉到不同作者之间存在的气质上、思维上、经历上的种种区别。《囚绿记》的作者陆蠡敏锐地发现常春藤所体现的生命力量,对万物有着感同身受的相契心灵;《捕蝶者》的作者筱敏虽然感情细腻,但在细腻描写制作标本时却表现出一种旁观者的冷静,体现其对生命与主宰力量的矛盾思考;《寒风吹彻》的作者刘亮程虽然透着一股寒气,但有对生命之冬的敏锐感觉,有对他者生命的关切,有对自我生命的省察;《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浸泡在苦难之中,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但能够超越生死大限来思考人生,在反观生命中找到了哲学家的平静。所以,可以把他们构成人生困境的几个维度,从这些不同矛盾问题中确定一个生命的核心问题。史铁生“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颁奖词],他“理智清明而洞察秋毫,表达出最深沉、最激烈的情感而不陷入情感,总是把情感引向高处、引向未来、引向纯粹精神和理想的可能世界”[邓晓芒,灵魂之旅,作家出版社,页199.]。在四位作家中最精神透亮,最沉入痛苦又最超越痛苦,所以不妨把《我与地坛》的主旨作为群文的核心,然后以之为参照,评价另三篇的生命色调。

图片发自App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的第二章进行了深层的自我对话,其主要的对话内容是关于生命自由如何可能的问题,希望能从本质上确立“人的实在,即在世的人,处境中的人”[杜小真:由虚无到希望——读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读书,1987.8],所以他洞察了园子的一切生命,包括昆虫与草木,包括斜阳与秋风,包括歌者与长跑家,更包括写作中的自己。史铁生连用“人质”一词表达了走向自由的渴望,也表达了走向自由的艰难与不舍——是消灭欲望同时也消灭恐慌呢?还是保留欲望同时也保留人生?这个问题在陆蠡、筱敏、刘亮程的作品中是有回应的。

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囚绿记》)

你的捕蝶网在操纵你了,神助一般的手感。(《捕蝶者》)

它在你手中颤栗了一下,是挣扎吧……你将它感受为愉悦就可以了,因为你此时心境实在是愉悦的。(《捕蝶者》)

这是你的宗教,你坚信这是世上唯一的宗教,决然的美和决然的虔诚。(《捕蝶者》)

而捕蝶网长在你的手上,你是不自由的,所以,你半世不得安睡。(《捕蝶者》)

我再不像以往,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站在屋檐下观看好一阵……好像有意要让学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我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寒风吹彻》)

当一个人的岁月像荒野一样敞开时,他便再无法照管好自己。(《寒风吹彻》)

腿上的一块骨头却生疼起来……这种疼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天的阴冷的日子。(《寒风吹彻》)

我知道这一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寒风吹彻》)

从这些句中可以看出,他们有的成为了自己的“人质”,有的成为了工具与名利的“人质”,有的成为了广袤之生命孤独的“人质”,所有人都在各种枷锁中,虽然有的人(如捕蝶者)沉浸在枷锁中,但更多的是寻求与之谐和或从中叛逃。从这一个角度来看,群文阅读是否可以以某篇为核心,其余与之呼应,并与之交融,最终成为一个自观生命的整体。

三、构建群文体系,内化生命体验

整体来看,四篇文章共同表达对生命的态度,但可以从对自己生命的态度和对他者生命的态度两个方面分类,对自己生命的态度又可以分为对自身生命之美的欣赏与对自身生命之冬的品味,对他者生命的态度包含对他者生命之美的欣赏与对他者生命之冬的感触,这四个内容之间又因为每个人有着“对自然、对他者、对社会”的关联,所以对自身态度的态度又与对他者生命的态度紧密关联。

把上述文本分析整合起来思考,可见以生命为主题的散文,都是通过从外而内不断深入地对自己心性进行“自我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与科技文明的到来、社会争端的产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便奏响了动人心魄的生命交响乐。综合来看,《囚绿记》表达了一个自己对自由与光明有着追求的生命,才能洞察并理解自然生命的追求自由和向往光明的本性;《捕蝶者》表达了一个为工具所挟持的人质,在工具的限制下忽略了生命的意义,把名利和标本式的美当成毕生的追求,所以残忍地对待他者的生命;《寒风吹彻》表达了一个体验过苦难的生命,因为保持着一种生命的尊严与孤傲,因为保持着对生命抚摸的习惯,所以能体会到他者生命的寒冷,所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点温暖。

那么,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这样一种生命观照呢?有没有一种既能简明地引导出一种思考,又能深入到文本的核心把握根本区别的方法呢?最终,笔者选择设计一个表格(如图)

图片发自App

,这个表格既让学生从文本的基本信息入手,又能在对照中把握每一篇文章所体现的自我生命态度与对他者生命态度的相互关系。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一种阅读的方法——阅读的过程中要迅速捕捉到关键词,与作者达成共识,去把这些关键词的内涵构架出来,然后整理出前后顺序的主旨,以及其组成的论述。上面的表格正是将这种方法用在群文阅读中,由此可以把四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形成一种有机的联系,把不同作者在“自我反思”和“对他者情感”方面的异同清晰地呈现出来。

群文阅读为学生进入一种生命观照提供了具体的情境,这种情境将内化为学生的生命意识。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强调:“思维不但是从情境中产生出来的,它还回归到情境中去,思维的目的和结果是由产生思维的情境决定的。”经过对四篇文章的生命主题思想进行梳理,使原本暗示的细节,变成理智化的思维活动,这种阅读实践最终会成为学生们生命实践的思想源泉。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命自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