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原来很有趣》:你是否不小心成为了媒介依赖者?

通常会说新闻传播,但是传播学其实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传播的行为并不局限于新闻,本质上,传播是分享信息,是一种关系,也是一种分享的活动,而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施加的行为,是双向的。


清华大学出版社的《传播学原来很有趣》让16位传播学专业大师穿过历史的洪流,来到21世纪,由浅入深地为现代的学生上传播学的入门课。此书有趣之处就在于,我阅读时不再是教科书上单向的知识输入,而是能够通过书中学生与大师们的互动来解答我接触传播学时产生的疑问,增加了通过书本学习理论知识的交互感。与此同时,大师们还结合了当前社会现实进行例证分析,这些例子生活中随处可见,不再具有年代感,更为生动有趣。


社会学家查尔斯·科利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机制,是一切智能的象征,以及通过空间传达和通过时间保存它们的手段。传播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威尔伯·施拉姆教授也比较认可这一点,他认为传播应该是对一组信息符号意向的分享。


从古代的飞鸽传书、烽火狼烟,到现在的无线电话、互联网,人类的通信方式一直在改变,但传播的本质属性却没有变化。通信技术的发展扩展了传播学研究的理论和内容,此前各学者在研究传播效果时,所立足的基础是报刊和电视媒介,而现在再来研究传播,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研究对象。


生活中的低头族越来越多,对手机太过依赖就很容易成为一个媒介依赖者。


梅尔文·L·德弗勒认为,媒介是现代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个人、群体、组织和其他社会系统具有相互关系。一种新的媒介在社会中立足之后,人就会与之形成一种依赖关系,这种关系往往具有双向性,媒介作为较为强势的一方,从传播内容方面控制着人。人们希望获得有用的信息,只要媒介还没令他们失望,他们就会不断增加对其的依赖性。


互联网成瘾,即手机成瘾也是媒介依赖的表现。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社会已经变得愈来愈复杂了。当置身于这样的社会中,我们不得不依赖媒介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很多时候,我们还需要依赖媒介去对一些事情做出应对的选择,利用媒介帮我们放松精神、减轻压力。


媒介在特定的社会中以特定的方式满足了特定受众的需求,受众的使用决定了媒介的影响力,而依赖媒介的受众将会受到更大影响。从报纸、电视、互联网再到现在的移动终端,都是在当时的年代能够满足受众,获得各种讯息。这是大众媒介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不断演化的结果。


在个人层次的媒介依赖关系中,个人会在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动机驱使下树立起“理解自身及社会、确定方向、获得娱乐”这三种目标,想要实现这些目标,个人就需要去接触并依赖媒介来获得信息资源,这是一个“上瘾”的过程。


与此同时,媒介内容是指媒介创造出来的“拟态环境”,媒介通过文字、图象、声音等符号载体,通过向受众传播信息的方式,为受众打造了一个来源于现实,又与现实并不完全相同的媒介环境。


经常刷各大社交和电商平台,对“兴趣推荐”自然是不会陌生。在传播效果研究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使用大众媒介进行传播说服时,有什么办法可以获得更多的受众。大众媒介从业者想到了两种策略,一种是“一样信息适用全体”,就是针对所有受众,用全部版面去传播同样的消息,从而来获得最佳效果;另一种是“不同信息针对个体”,那些说服性信息应该根据具体对象的兴趣爱好、性格需要、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人而异地传播。


因此,兴趣推进就是在开展说服性行动前,先鉴别信息所针对的各种类型人们的具体特点,再往信息中加入一些能够吸引特定受众注意力的内容,这样说服性行动的成功率才会有所提高。


《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围绕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传播学现象,生动有趣又通俗易懂地向读者授课。在理论深度上做出了一些取舍,但是立足于理论的广度与宽度,不失为一本极佳的传播学入门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播学原来很有趣》:你是否不小心成为了媒介依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