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之道——《好的教育》读后感(二)

术业有专攻

      《好的教育》第二问:教师能做什么?

        一个好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鲍鹏山教授通过回望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专职教师孔子,用孔子的理念对照今天来回答为师之道。

        这一问,鲍教授是从自己的学术研究专长:孔子及《论语》研究来阐述的。所以和第一问:教育是什么?相比,这一问读起来更流畅,更痛快,更明白!到底“术业有专攻”啊!

动手、援手、拍手

        “做成事的时间很漫长,可能会很孤独,他需要有人给予他援手,给予他掌声鼓励,所以我们要记住,我们要做一个“动手”的人,同时,看到别人在做有价值的事也要做一个“援手”的人;没有能力施以援手,那就做一个“拍手”的人。”

        孔子“动手”办教育,有人“援手”,有人“拍手”,有土壤、有支持。要不然,即使是至圣先师,孤军奋战,也难以成事。

有的人就是比我们伟大

        从小到大,我们从老师和教材中反复听到孔子和《论语》,不知不觉,我们会把孔子放在至高无上的圣坛上。甚至会忘记孔子,他也是一个有血肉之躯的人。从某种程度上说,孔子在我的认知里,一直是神一般抽象的、遥远的、隔膜的存在。当我读《少年谋生》时,突然意识到,孔子也是一个有着血肉之躯的人时,心中升起一种悲悯和敬意!

        不断失去:3岁失去父亲,17岁失去母亲,孤身一人失去士族身份……

        不断升级:精通“六艺”,博学多才;当委吏,做乘田,入太庙……

        不断超越:学本领谋生计、在政谋仕途、教学谋道……

        原来孔子小时候也遭遇过如此多的不幸和磨难啊!孔子这一生也很不容易!孔子真是把人生这把“烂牌”打到“超越时空和天际”的精进高手啊!

        有些人就是比我们伟大!他们找到了一个远超过自身的,宏大的人生意义,为之奋斗终身,超越个体生命,与宏大的意义连接,因此伟大!

志于学,有判断

        回到这一问核心问题:教师能做什么?鲍鹏山教授说,做教师一定要“志于学”;做教师一定要有价值判断能力。

        “志于学”,孔子的一生,是终身学习的一生,他同时因材施教,成就学生。虽不在政,却为政,移民化俗。

          做老师,要交给学生最重要的东西。从人生、社会、国家的发展来看,最重要的东西,绝不是知识技能,一定是普世的价值判断、秩序道德、长治久安。所以,做老师不仅要“术业有专攻”,更要有价值判断能力。经师易遇,人师难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师之道——《好的教育》读后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