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修行

   

图片发自App



      我在佛历2541年皈依,法号“智备”。算是清定上师生前最后一批摸顶皈依的佛门居士。

      至于修行,我更认同李二和在《流浪的梦》中说的:“生活是最本真的,修炼是无须讲求形式的。时空中无处不教堂,无处不佛堂;无处不天堂也无处不地狱。”

      修行,就是依照佛法修正自己的行为。更准确地说,是修正自己“心”的行为,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处事心态等,使之安住于善法,对人对事都能起正确的反应,具有慈悲与智慧。

          虽然我同意“担柴运水无不是道”,修行并没有绝对的外在行为模式。对《心经》也背得滚瓜流水: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但我用修行进步的标准:“为人越来越谦虚,行善越来越积极,烦恼越来越轻微,解决问题越来越果断”来判断自己,自己确实修行不够!

        父亲和我同住的这些日子,我确实烦恼得很。特别是父亲的愚昧和无知,甚至是自私和固执,常常让我生出怨怼之心。真是日日疲惫,夜夜失眠,简直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

      在失眠的时候,我常常在心底问自己:年近五十的儿子和耄耋之年的父亲,为什么在人生最需要相濡以沫的时候心生嫌隙?甚至要彼此厌恶?在血脉亲情面前,个人的陋习就不能融化于生活的宽容之中?

      特别是垂垂老矣的父亲,甚至有可能来日无多,一生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无论好坏,都基本不可能更改。比父亲见多识广的我,还能学习,也能改变,为什么就不能在父亲面前委屈求全?稍微让步,就可以用自己的温情感动父亲冰冷的内心。即使不能改变,亦可带给他一丝温暖,让他在人世多享受一点爱。

      在父亲的顽固的陋习面前,自己装聋作哑,多一点理解和宽容,不也是给父亲的一种幸福?!

      比如,父亲要坚持“看病就是输液打针吃药”,即使他身体真的不需要这些,或者这些会给他的身体带来伤害,但他不做这些就没有心理安慰,一味制止可能会给他带来另外的伤害。

      还有,父亲对任何他不理解的事情都抱敌对态度,再解释他也只认他知道的部分,也就没有必要一定要让他按照自己的轨迹行为处事。

      也许,顺应便是孝道!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应该是一种欣慰,儿女比父母更优秀是家庭的成功、家族的荣耀,我们怎么可以对父母的无知和愚昧指手画脚甚至恶言相向?!父辈因为环境、阅历、个人素质比不上我们优秀、成功,我们就可以任意横加指责?!

        更多时候,我们的父母不是不知道爱我们,而是他们不知道怎样爱我们。他们的眼界和为人处世的经验,极大地局限了他们的胸怀。在人性本能的驱使下,他们甚至会选择自私地活着。也许,我们作儿女的,更多的时候要认同这种残酷的现实:父母不一定是我们永远的天,我们要为他们的人格缺限付出当年他们对我们的付出的无数倍,而且不能有丝毫怨天尤人。

        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肯原谅的儿女,会对其他人的过错宽容吗?《礼记》:父不言子之德,子不言父之过。可是,父子居然要为纤介之失而小题大作,甚至为鸡零狗碎的事吹毛求疵,世人耻笑的可能就只有是儿子!

        修行的功夫,不是一个人静静坐在屋里能检验出来的,要到境界面前才能看得出。

      我今天能够感悟到这些,同样要感恩当年父母的养育、供养我读书。当然,我也要感谢我在生活中不断的修行!

        这就是一个优秀家族应该有的传承。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54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就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