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弗洛伊德的一些作业-147

1.弗洛伊德是如何解释歇斯底里症和各类神经症的?

英文Hysteria,译为歇斯底里,词源出自希腊语hystero,意为子宫。也就是说,关于癔症的研究,自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开始有相关文献。在法国后现代哲学家米歇尔·福柯那里,有一个专有术语,即“知识考古学”,福柯本人以研究知识考古和非理性主义为主,专从研究过疯癫、禁闭、惩罚等相关领域。将催眠术应用在癔症患者身上,弗洛伊德发现了性,弗洛伊德发现患者会在催眠过程中吐露出被压抑的有关于性的欲望。通过对其潜藏意识的解析和揭露,癔症患者的病情会得到缓解以至于逐渐去除。在这个过程中,弗洛伊德逐渐认为病因在于压抑的结果,当患者正确倾述了被压抑的性冲突,病症就会开始步入到愈合的过程中。对癔症患者的治疗手段,首先以发现创伤为准。弗洛伊德认为这所有的创伤均与性有关,或者说只有性,才能造成足以弥久的创伤。

2.尝试用弗洛伊德的学说对抑郁症的成因予以解释

弗洛伊德认为抑郁症是由矛盾生成的内部冲突,是一种攻击性的内化(aggression turned inward)。在抑郁的情况下,人往往纠结于“爱”和“失去”的矛盾中最负面的元素——强烈的爱恨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抑郁症患者对自己的指责实际上是关于他/她所爱的客体的,这以指向自我的形式呈现出来。一个经常对其丈夫因他娶了自己这样一个无能的女人感到抱歉的妇女实际上是在隐晦地指责这个男人的无能。

童年时期,遭受到所爱对象的蔑视和失望时,有些孩子会试图将力比多从所爱之人身上撤出,而后转向自己(这就像虽然刻意不再去爱那个人,但依旧无法放弃对那个人的爱,为了能继续保有这份爱,而寻找的方式——把自己变成对方,继续去爱)。孩子用这些力比多建立对所爱对象的认同(为了还可以继续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所爱对象成了自己的一部分。这时,所爱之人的死去或离开就变成了自我的死去及离开——即自我的丧失(感受为若有所失)。那个曾经与自己对立的人格,似乎变成了自己,便会与原有的自己产生剧烈冲突。这种内心对抗带来的情绪,随着时间积累不断集结,通过一定的过程,转变为抑郁症。

——摘自《哀伤与抑郁》


弗洛伊德的学说的五个观点:分区观点、结构观点、动力观点、发展观点、适应观点。

分区观点:精神分析的分区观点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分为无意识和意识两大层次,其中意识包括前意识。无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其他欲望,这些内容因为同社会道德准则相悖,因而无法直接得,到满足,它们被挤出意识之外,被压抑到无意识中。无意识里的内容并不是被动的、僵死的,而是积极活动着,时刻寻求满足。前意识是介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个边缘部分,是由一些可以经由回忆而进入意识的经验所构成,其功能是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它不允许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到达意识中去。意识则是心理结构的表层,它面向外部世界,是与对外在世界的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结构部分。

结构观点: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这就是结构观点。代表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本我是人格的基本结构,是人格中的一个永存的成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要求毫无掩盖与约束地寻找直接的肉体快感,以满足基本的生物需要。

动力观点:人类行为的动机来源在于心理能量,这些能量又出自先天的驱力和本能。这就是精神分析的动力观点。最初,弗洛伊德假定有两大类基本的驱力:(1)同自我或自我保护有关的驱力,包括饥、渴及其他与生存有关的生理需要,它们是使个体生存所必须满足的。(2)性爱的驱力,同性欲望和种系的繁衍有关。弗洛伊德更看中性欲望,并把这个概念极大地扩展为既包括性欲望,又包括所有其他的需求快乐或与他人进行身体接触的欲望。弗洛伊德把性欲的能量源泉叫作里比多(libido),认为这是驱使人寻求各种感官快乐的心理能量。以上两类驱力都叫作“生本能”,与个体或种系的生存有关。后来,弗洛伊德又提出“死本能”的概念。所谓死本能是指人有被驱动去攻击、侵略等的行为本性。

发展观点:本我所代表的无意识冲动的满足,总要通过身体的某一个部位或区域的快感来实现,而这个区域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是不同的,这就形成了人格乃至整个心理的发展阶段。性心理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或时期):(1)包括口欲期(0~1岁左右),其快乐来源为,唇、口、手指头指头。在长牙以后,快乐来自咬牙。(2)肛欲期(l-3岁),其快乐来源为:忍受和排粪便,肌紧张的控制。(3)儿童期性欲,包括恋母期及生殖器期,(年龄在3-6岁),其快乐来源为:生殖部位的刺激和幻想,恋母或恋父。(4)潜伏期,潜伏期从七、八岁左右开始一直到青春期前,儿童进入潜伏期,这时儿童不对性感兴趣,也不再通过定位于躯体的某一部位而获得快感。这时,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注意发展各种为应付环境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也正是儿童进入初等教育的时期。(5)生殖期,逐渐转向异性。这一阶段起于青春期贯穿于整个成年期。

适应观点: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适应观点的重要概念。焦虑可分为现实性焦虑、道德性焦虑、神经症性焦虑。所谓自我防御机制是指人格结构中的自我在本我的欲望压力和现实的要求之间,逐渐形成的一种功能,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用一定的方式调整欲望与现实的关系,使自己可以接受而不致引起情绪上的严重痛苦和焦虑。不论是正常人或神经症病人及精神病人,都使用自我防御机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得当可免除内心痛苦以适应现实,但在特殊情况下使用过分时,虽然冲突和挫折引起的内心焦虑不被感觉到,但却以症状的形式表示出来而形成疾病。包括压抑、投射、置换、反向、合理化、升华、转移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弗洛伊德的一些作业-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