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们,都是咋研究的?

“满嘴顺口溜,你想考研啊”------疯狂的赛车


疯狂的赛车中这句台词出自两个笨贼口中,当时的确让我忍俊不禁。回想当年的考研历程,的确是背政治背得走火入魔。


“哎,同学你知道三大法宝是什么么?三大改造呢?”


“来说说你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看法吧?”


“哎,你别走啊,你这样是考不上的放弃吧,只要你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搬砖都比别人强。”


考验的过程虽说有些艰苦,但觉得还是快乐多一些,今天这篇文章并不是给诸位讲如何考研的,要听这个的出门左转,各大考验辅导机构会热情接待你们。


                                                                                                  1


闲话不多说,如果各位是正在准备考研的小伙伴,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提前了解到你的研究生生活,权当是给现在的你们画饼充饥。


如果是正在掉头发,肝论文的同道希望您读完会会心一笑,干!我就是这样的。如果你都毕业了那就来一场故梦重温吧。


2018年我经过接近一年的准备从东北考研到了网红城市重庆的某所985大学,进入到了一个实验室。准备开始大干一场,不发几篇SCI我誓不为人,半年之内认清现实,放弃幻想。


作为一个学术婴儿,我脑子里一片空白,只会考试的我被如今的导师的一张大饼骗走。


当时觉得一位学术巨巨不惜屈尊见我,还请我吃饭,我一定要为他的学术大厦添砖加瓦,肝脑涂地。最后发现他只是单纯的招不到学生怕我跑了,用一顿饭来收揽我。


就这样开始了一段难以言表的研究生生涯,只恨自己当时太卑微,只求有老师要我就行了,果然主动追求你的人,终究不是你想要的。


这里友情提示在准备考研的小伙伴,选导师就像选对象,一定要仔细挑选适合自己的,要知道跟导师分手的成本,要比跟对象分手的成本高多了。


在外人眼里研究生似乎是成天待在实验室里,身穿白大褂,头戴护目镜。没几天就是一篇论文发出去,就等着学年结束领奖学金就好了。


其实这跟我考研时候的想法是一样样的,但是进到实验室后我发现“实验室”只是一个团体的别称,并不代表你真的有一个实验室。


在这间二十平米的格子间里,我发现头上没有师兄,师兄们都去实习了,底下...我就是底下。

其实像我这样的情况不多见,大部分实验室里都会有做得不错的师兄可以请教的。


但是我没有啊。问老师,老师这些年尽在外面做项目挣钱了早已荒废学业多年,问师兄,师兄说车间声音太吵了听不清我说什么,万般无奈只能自学了。


这里对各位后来的小伙伴们提个醒,不要对导师的期望太高,整个研究生阶段都是一个自我探究的过程,这条路上你孤独前行,别人或许离你很近但终究不是同路人。


每个研究生从进实验室起,就会在老师的指导下选一个研究方向,到这里导师的使命基本就完成了,负责一点导师的会定期的考察一下你的研究进展,然后帮你指正一下。


当确定了研究方向的时候,你的研究生生涯就正式开始了,“以后的路为师就不陪你,你要自己去闯出一片天地。”


“可是我才刚入学啊,老师!”


“快点的吧,别的师门的弟子已经出发了,别墨迹了,那什么见到你师兄帮我带句话,让他今年帮我发篇论文,不要中文核心的太辣鸡了”


                                                                                                     2


就这样就摸着石头我走进了通天河,起初的两眼一抹黑,完全无从下手,因为考研是跨专业过来的,只好恶补之前的基础理论知识,不得不说这一阶段是最轻松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部分知识要书有书,要视频有视频,都是早已成体系的知识,我都觉得我给学校的学费都该给B站,那才是我考研考的学校。


在恶补了一学期的理论知识后我懵了,接下来我看啥?有点像学遍天下武林绝学之后,明知道自己仍然是个战五渣,但是又不知道咋提升功力的感觉。


一般来说从B站大学毕业后,就会来到知乎研究院,这里有着各个专业领域的大佬,他们分享各个领域的前沿知识,但是极其零碎,需要自己整理。


在我在流连忘返于小木虫,CSDN等各大论坛感叹科学真奇妙的时候,发现别的实验室的同学已经开始自己创造科学了。


这一下惊到我了,于是连忙请教大佬们是如何成长的。大佬们告诉我,“要看文献,看外国文献,别看中文核心,太辣鸡了。”


这个我也知道,所以早在入学之初,我就恬不知耻的下了几篇高水平的论文,但是完全啃不动,不认字不是最大的障碍,关键是对整个研究体系没有什么认识,完全不知所云。


但是在浏览了很长时间的论坛,看了几篇综述后,逐渐的归纳总结,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脉络有了一定的把握,再返过身去读文献就容易理解多了。


通过大量的阅读文献,明确这个领域的研究目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的难点,然后总结前人提出的方法,分析不足之处。如果做好了这些,那么恭喜你已经做好孵化科学的准备了。


这时候就是拼灵感乍现的时候了,如果你的灵感还没有乍现就继续读文献,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逛论坛和别人讨论。


总有一天,在读了一整天文献即将躺下睡觉的时候,在你后背刚刚碰到床的时候,一个idea出现了,你腾的一下从床上弹起来,这一举动惊动了你的室友,他投来了嫉妒的目光。


慌乱中你打开电脑,将你的这个idea记录下来,觉得不保险又用笔写在了纸上,你怕自己会忘记,但又不敢告诉你的室友让他帮你一起记。


一个idea终究是idea,不知道这个想法逻辑上能不能讲得通,在数学上能不能求解,所以下一步就是建立仿真模型对这个idea进行验证。


接下来就是日复一日的建模,夜复一夜的敲代码,但是你并不觉得累,相反看着日趋完整的模型,仿佛正看着自己的孩子在一点点的孕育成型。


当你的模型验证无误,你提出的方法确实能解决问题,在前人的基础上得到的结果也更优时。将它整理成文字,把它吹得天花乱坠,然后满怀忐忑的投进了一家期刊。


然后是漫长的等待,你像一位产房外的父亲,来回踱步,即希望产房里快点传来消息,又担心是一个坏消息。


终于编辑部通知你,你的文章被录用了,但是要等大半年才能见刊,这时的你欣喜若狂。就像医生告诉你母子平安,但是现在还不能进去一样。


所有的一切都有了一个好的结局,从此毕业有望了。


                                                                                                                3


其实像我这样的散修能够凭一己之力肝出一篇有点水平的论文实属不易。所以我很羡慕那些能申请到科研项目的课题组。


下面说说别人家的孩子是怎样的吧,首先能够申请到科研项目的课题组都会有实力很强劲的学术大佬。


这样的导师手握几十上百篇SCI,指挥着数位海龟“青椒”,以及十多个博士,硕士杂鱼无数。


一个课题能够申请下来,至少是说明这个研究方向是很热门并且很可行的,所以不用担心万一这条路行不通怎么办。


要知道这条船上还有好些个博士呢,他们更怕这条路行不通,所以他们练就了一种能力,那就是把行不通的路打通。


一般来说在这个项目中,那位学术大佬会亲自参与进来,即使不这样,也会安排一位来自世界名校的青年才俊作为带头人,带着一个团队在做。


首先这样的好处是,这条路上人多,人多力量就大,你有人可问,可以得到相关的学习资料,都是师兄们在项目申请之初精心整理过的,不用自己花大量时间去检索去筛选。


但收集与整理资料是研究生的一项必备技能,这也可能是在研究生阶段能学到的对以后的工作学习唯一有用的东西。


第二个好处是有项目的课题组不差钱儿,一篇好的论文光有仿真,没有强有力的实验数据支撑是不行的,除非是在一些搞纯理论的理科专业。


然而做实验相当费钱,如果学校没有实验条件还需要到别的地方做的话,那可都是按时间计费,更是分分钟钟倾家荡产,这也是为什么散修很难发论文的原因之一,因为真的没有钱。


故此没有钱做不了实验,没有实验数据的话论文没有说服力,没有说服力就不是好论文,近似等于没有钱就没有好论文。


第三点是个人觉得有这样的课题组比较稳定,没想到还没出学校就追求稳定了吧。如果进了一个有项目的课题组那么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不是梦,虽然累点但是毕业也算是有着落。


让导师,师兄们看见你的辛苦付出,日日夜夜守在仪器旁记录数据,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看见你头发变得稀少,但是眼睛却越发有神。


一个项目做完往往会有好多篇论文发表,如果你有能力承担了项目中的一部分,那么论文有属于你的一篇,其他的论文也会挂上你的名字,虽然这种挂名并没有大用,但是用来吹嘘足以。


即使你完全没有天分,导师也会看着被科研掏空身体而日渐憔悴的你,对他的博士说:“你之前提的那个思路你做虽说不太行,但是给你的师弟做还是可以的,让他能毕业吧。”


然后就会有一篇师兄看不上眼的文章,交到你的手里,修修改改之后,上面再有你大牛导师的姓名buff加成,更容易被录用。恭喜你离毕业又近了一步。


                                                                                                   4


要说研究生做着多高大上的研究,其实大多数并没有,都只是在一个未知的小角落里进行探索,试图推进一小步,有时候成果看起来也没有多么的有用。

甚至有的人整个硕士博士阶段所有的努力都是在证明一个错误的答案,它为什么是错的。这仿佛对自身也没有带来什么利益。


但这个钻研的过程却是最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事物的理解会形成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


对把握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也会慢慢的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在之后的竞争中总能快人一步,提前具备应对机遇与挑战的能力。


只有经历过这一探究的过程,熟知这一切有多么不易,才会对前人的成果充满敬畏,对后人满怀期待。


这是一条路,是历代的做科研的人通过一点一滴的成果累积起来的路。每个人只是往前面铺了一块石头,为后来人垫脚。如果说大佬们是铺了一块大石头,那么我只是丢进去了一粒沙子。


但是我曾经沿着前人的足迹,亲自踏上了这条路,并站在路的尽头用力往前方眺望过。


我知道这条路上有我贡献的一粒沙子,这样也不算太辜负二十年前那个小孩子相当科学家的梦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研究生们,都是咋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