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样的命运降临我们的孩子的时候又该怎么办|读《我们的孩子》有感

在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里,寒门为什么再难出贵子?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理解美国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是如何影响下一代人的生活机遇的,哈佛大学帕特南教授组织研究团队,以数年之功,追踪访问了生活在美国各地的107位年轻人,呈现出美国社会在过去大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图景,书写了一则关于“美国梦之衰落”的警世恒言。

--------------------------------------------


一、触目惊心的事实。


这本书也可以说是一份研究报告,因为不到400页的篇幅其中光注释都已经有60页,作者做研究还真是透着一股较真劲,这是首先让人欣赏的地方。

研究出的一个结论就是——美国梦已经破碎!“上层阶级的孩子在30岁的时候,可能还在接受高等教育或者刚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而相同年龄段的下层阶级孩子就可能已经走进了人生的死胡同,难以脱身。”

我不禁想起一部美国大片《遗愿清单》,黑人男主弗里曼向老婆发脾气说,从高中不小心把她的肚子搞大,他的一辈子就已经注定了:孩子要出生,只得早早结婚,为了养家糊口只能高中肄业,没学历没文化没资源的他只能兜兜转转在出卖体力活的底薪行业里面找口饭吃,最后成为一个汽车修理工,等到把几个小孩拉扯大,儿子活得像老子,又要隔代抚养孙子,等到孙子都成家立业已到古稀之年,这时候却又发现了肿瘤…

这其实是很多美国年轻人的现实写照。这里面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家庭结构不好,经济基础不行,经济基础不行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劳工家庭由于制造业的外迁,收入大幅度的下降,据研究2015年的劳工收入水平比70年代还下降了16%,当年特朗普上台就是劳工阶级求变的选择

收入不行了,经济就差,税收就少,投入就少,社区就越来越差,导致其他行业富有的人呢也搬离了,然后进入恶性循环。在这样的社区里面成长的美国青年,无论是什么种族的都是出污泥也要染,近墨者黑。



二、令人揪心的未来。


美国经济发展的高速时代在于二战之后,一直到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在那个时间段制造业是节节上升的,工人阶级越来越壮大,成为美国典型的一个主体人群。然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众所周知,这是制造业的大转移,所谓产业的空心化。这进一步拉低了美国蓝领的收入水平,家庭的结构越变越差,社区越来越差,问题青年越来越多,他们的未来也是蒙上了阴影。

回想起中国在2010年代出现的用工慌,那个时候可以说也是制造业的高光时刻。随便给工厂介绍一个工人都有几百块钱的介绍费。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发展的模式无关社会制度本质是一样的,低端制造业逐步外迁到东南亚,比如某地富士康一走就带走了二三十万的劳动岗位。当某一个青少年成长在这样的家庭的时候,他是不可能不受影响的。

在电视剧《风犬少年的天空》里,打篮球超帅的男生最终无论如何够不着心仪他的女神——因为他冒着受伤打野球葬送上体育大学机会来攒钱送的项链只是人家带他就餐五星级酒楼抽奖的五等奖,这样的现实让他认清了两个世界的鸿沟难以跨越,也难以成全。这个时候,是家庭的对比差距太大,是成长的社区环境的规定性注定了他们无法走下去。



三、为人父母究竟应该怎么样去做


记得美团的创始人王兴曾经说过一句话,2019年是过去10年最坏的一年,但可能是未来10年最好的一年。紧接着2020年就爆发了肆虐全世界的新冠肺炎病毒,经济大环境变差,很多行业都受到了冲击。加上这一两年国家出台的一些对教培行业对房地产行业的整顿政策,导致这样的一些行业从业人员生活也日渐困顿,需要另谋出路。

网上有一个段子说今年最惨的家庭是这样的:老公是房产中介,老婆在教培行业工作,家里刚买了恒大的房子,然后装修款还在恒大财富理财…当然,希望你没在上述这些受影响严重的行业里面工作。

那针对孩子的未来,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记得广东某市委书记说过这么一句话,就是当前可以投入在小孩身上影响他们行为的时候要全力投入,否则过了那个阶段再投入也没什么用处了。这个也是回顾过去几年做的不够好的地方,孟母三迁是十分有道理的,这本书就说到了美国式孟母,社区、学校、优秀的集体…这些都一脉相承互为联系,到一个好的社区好的学校十分重要

青少年的成才除了与家庭的经济基础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之外,从他们自身来讲,他们是否参与课外活动、体育锻炼和校内社团,十分影响他们的软实力和人格的塑造。但很少有青少年是自己主动作为的,很多时候需要家长的推动和带动,在这一块仍然做得还不够好。

为人父母还应该从积极利用好社区的基础设施,比如什么滨江跑道啊、图书馆啊、大剧院啊做起,还要以身作则,积极参与社区的一些事务比如当好志愿者…或者在这个过程之中,可以给青少年遇到他们非正式的、成年的、正派的导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这样的命运降临我们的孩子的时候又该怎么办|读《我们的孩子》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