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老子 李若水译评
208个笔记
第七章 以其无私,故成其私
>> 1.天地因为从没想到过自己长生,所以得到长生,达到天长地久。这正是它顺应自然大道的自然表现。2.圣人法天地,顺应大道,心存敬畏,心怀谦卑,收敛退让,韬光养晦,不露锋芒,不强出头角,为人处事低调不张扬,甘居人后,最终反而能居人先;不强求显达,不计个人安危,最终反而能保全自己,持盈保泰,善始善终。3.越是低调的人,最后往往越能脱颖而出;越是无私的人,最后往往越能成就自己。事物发展的这个逻辑并非悖论,而实在体现了一种辩证而深刻的哲学智慧。4.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变化和规律,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说明既要努力,又不能强求,而且必须低调为人做事,谦卑自处,知礼崇德,知进退曲直,否则就算是怀着志在必得誓不罢休的雄心,最终也可能是事倍功半,难达目的。5.所有伟大人物,都是“后其身”,又“外其身”的,他们心怀兼济苍生的博爱,不顾及个人名利和生死,一心为公,最后反而超越平凡,成就了自己的伟大。中国古代贤达人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就此产生。
>> 圣人谦下,不与人争先,而人自然尊之。圣人无争,不与物为敌,而物莫能害之。
>> 所谓大公无私,就是尊重客观,一心为公,以大局为重,淡化私心,不计个人利益,秉公从事,中正无私,没有偏斜。“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不争无尤
>> 现实中,那些看似谦卑懦弱、事不争先的人,也许最强大;那些看上去锋芒凌厉、凡事好胜争强的人,往往经不起打击。前者胜于温柔曲折,后者败于强直冒失。虽说事在人为,但并非为而即成。道有其自身规律,只有顺其自然,适其道,得其时,才能成功。
>> 水之为物,得天一之气,无定形而靡不通,故润万物者莫润乎水,乃善利也。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何争之有?上善之人,则微妙玄通,常善利于人物而不争,故善亦如水。众人好高而恶下,水独处之,上善之人常谦下也。有此之德,故近于道。易六十四卦,惟谦卦有吉而无凶、悔、吝。
第十章 抟气为柔,明白四达
关于此类修身养性的说法,中西方颇有相同之处,基本都是一致的,都觉得向内求重要于向外求。
>>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抟气为柔”,集结自己的精气神,保持元初之灵气,保持一份赤子般的好奇、投入和真我,善于审视自己,反观内心,强大内在的精神力量,那么,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抟气为柔”,集结自己的精气神,保持元初之灵气,保持一份赤子般的好奇、投入和真我,善于审视自己,反观内心,强大内在的精神力量,那么,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 自省,让内心归于沉静,在沉静中找回自我本真,是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说白了,就是内视反观自己,在宁静中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源于本心,哪些是受外界影响。
>> 可见自省是一个人道德精神的重要体现。同时,自省也是一种对自我的要求和提高,是对内心的净化,让心回归简单本真。如孔子所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真正懂得内省的人,是真君子。也就是说,遇到问题应当先从自身找原因,内心痛苦烦恼也要先从自身找原因。
>> 与自省密切相关的是慎独。慎独也是一种重要的修养功夫。《中庸》说“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对于“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谨言慎行,追求道德规范”。慎独既是一种人生的修养境界,也是一种内外统一、表里如一、知行如一的人生姿态,彰显的是一个人浓厚的自我观照和修养功夫
>> “营魄抱一”而“无离”,自省和慎独,都是一种自我修养的功夫,只有灵肉一体,内外统一,回归宁静的本真状态,才能在宁静中净化内心,消除烦扰,提升修养和智慧,从而达到“道”,提升人生的境界。
第十二章 圣人为腹,去彼取此
>> 人生来是有欲望的,不仅追求物欲之享受,满足感官,还会追逐名利,满足内心的虚荣,于是纵情,于是任性,为此脚步匆匆,忙碌不止。但最终也许得不偿失,生命中最该珍惜的是什么?恰恰不是物质和功名,而是内心的快乐、充实和幸福。
眼看高楼起,眼看宴宾客,眼看楼塌了,眼看宾客散。
>> 你纷我攘,唱罢即退场
>> 你纷我攘,唱罢即退场
第十三章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 其实,荣辱终究是给外人看的,给社会看的,说到底也是一种身外之物,与个人内心的安宁幸福无关,与生命的质量无关。我们所受的外在羁绊已经够多,生命已经有太多不可承受之重,已经有太多的惊吓。所以,不如适当适时放下这些包袱,轻松向前。
第十四章 执古之道,御今之有
读的书越多,越觉得这段话有道理。改变了的是时代,是科技,是工具,而内在的,抽象的,例如人心、人际间的交往、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甚至天地日月星辰的运行,并未发生什么本质性的改变。
>> 其实,我们生活的时代,与古代相比,没有本质的区别,不同的只是外在的物象和形式。很多话,很多道理,老祖宗都已经说过了,甚至说完了,我们要做的就是遵循古道,传承大道,灵活地将先人的智慧运用到今天的生活。个人如沧海一粟,力量渺小,每个人都应该有这种自知之明。
>> 其实,我们生活的时代,与古代相比,没有本质的区别,不同的只是外在的物象和形式。很多话,很多道理,老祖宗都已经说过了,甚至说完了,我们要做的就是遵循古道,传承大道,灵活地将先人的智慧运用到今天的生活。个人如沧海一粟,力量渺小,每个人都应该有这种自知之明。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深藏不露,个性丰富,形象多面,他们集沉稳、忧思、谦恭、温和、敦厚、豁达、宽容、恬淡、活泼等于一体。会根据场合和情境的需要变换各种性格、语言特征、表象特质,但最内核的真善美的东西同时时刻予以保留,这样的人格着实完美与可怕。
>> 本章形容了有道之士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深藏不露,个性丰富,形象多面,他们集沉稳、忧思、谦恭、温和、敦厚、豁达、宽容、恬淡、活泼等于一体,这些特征充分体现了“道”之无形无象,不可名状,变化莫测,深不可识。它既丰富高深又充满无穷魅力,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 本章形容了有道之士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深藏不露,个性丰富,形象多面,他们集沉稳、忧思、谦恭、温和、敦厚、豁达、宽容、恬淡、活泼等于一体,这些特征充分体现了“道”之无形无象,不可名状,变化莫测,深不可识。它既丰富高深又充满无穷魅力,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 道”之多面性,决定了有道之人的表现,没有一定的形象,做事也没有一定之规,而完全是顺道而行,变化莫测,但执守大道之心不变。沉静如大海,行动如脱兔。他在浊世中既能和光同尘,与周围和谐共处,又能做到不随波逐流,能够涤荡自己,保持一颗出淤泥而不染的心。既能做到积极入世,达则兼济天下,立不世之功业;又能做到超然出世,穷则独善其身。
>> 有道之人虽然“神通”广大,能量无限,但他明白盈满则亏的道理,所以做人做事总会留有余地,不追求丰富盈满的物质享受,而追求知足知止的简单朴素自在的生活,让生命处在一种适时、适当的平衡状态中。
第十七章 悠兮贵言,功成事遂
>> 统治者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只有无为,才能做到无所不为。这就是要统治者顺道而行,施无为之治,自己省心省力,百姓也能自治。这样,各得其所,各就其位,各行其事,各得其安,从而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第十九章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 在喧嚣的人世中,一个人只有减少欲望和私心杂念,善于内观反省,净化自己,保持本性,永守自我的精神家园,才不至于被污染得面目全非,失去自我,从而拥有轻松自在的人生
第二十章 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一路昂首挺胸、高歌奋进、志在必得的姿态并不可取,相反,低调谦卑,甘于寂寞,隐藏锋芒,潜居抱道,待时而动,才更容易获得成功。这也是韬光养晦、大智若愚的道理所在。
第二十二章 夫唯不争,莫与之争
>> 第二十二章 夫唯不争,莫与之争曲则全,枉[1]则直,洼则盈,敝[2]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3]为天下式[4]。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5],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 本章阐述了圣人抱一的为人处世原则。抱一就是抱朴归一,以不变应万变。因为看到万物的本质,所以圣人能低调朴素,不与人争,谦卑自守,委曲求全,执道而行,顺其自然,成就自己的非凡。这是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高明智慧。
>> 世相纷繁,而且变化多端。但万变不离其宗,事物发展都有规律可循。所以聪明人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绝不受外在物象的迷惑,而坚持以不变应万变的“抱一”之姿态,从而做到化纷繁为单纯,抓住事物发展的规律,让成功变得容易;不断涤荡心灵,让心“归一”,活出轻松、简单和快乐。
第二十三章 同于道者,希言自然
>> 狂风不会刮一个早晨,暴雨不会下一整天。谁造成这种现象的呢?是天地呀。天地所生成的暴风骤雨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人的激烈行为呢?所以,追求道的人要顺从道,追求德的人要合乎德,背道背德的人会失去道和德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 踮起脚跟想站得高,反而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走得快,反而走不远。自以为高明的人反而不明白事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彰显自己。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能建立功勋。自高自大的人反而不能取得威信。
第二十五章 寂兮寥兮,道法自然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 一个善于修养自己的人,凡事沉稳而行,从而按部就班地做成事情;内心保持沉静,定力十足,从而在静定中升华出般若智慧,永远不失自我,生命处于一份平和、宁静和怡然中。
外物纷杂,不可能事事如愿,所以平衡好自己内心的小宇宙,以不变应万变,让心保持沉静,沉稳而行,才是可行之道。
>> 现实永远是浮华和躁动的,总是那么让人急躁不安。那么,如何在烦嚣中保持一份静定,不失自我?只有平衡好自己内心的小宇宙,以不变应万变,让心保持沉静,沉稳而行。只有这样,才能少犯冒失之错,也能让心保持稳定自由,不至于失去生命的航向,失去自我。
>> 现实永远是浮华和躁动的,总是那么让人急躁不安。那么,如何在烦嚣中保持一份静定,不失自我?只有平衡好自己内心的小宇宙,以不变应万变,让心保持沉静,沉稳而行。只有这样,才能少犯冒失之错,也能让心保持稳定自由,不至于失去生命的航向,失去自我。
>> 异思迁,既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也不会做成事情。而办事稳重,气质沉静的人,也往往让人敬重,给人信任踏实的感觉。而这也是一个人成熟、内敛和智慧的象征。所以,在不失本性的同时,请保持一份必要的“重”和“静”吧!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迹,善言无瑕
其实就是通过前期不断地学习、积累,以求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进而形成一种对事物独有的判断力和处事原则,达到开悟的境界。
>> 天下万物虽各有其才,但才有高低,品有高下,因此产生优劣善恶之差别。真正聪明的人善于学习,择善而从,以善为师,亲善远恶。而这个学习,不在于老师和所谓的资质,而关键在于自习自得,自我领悟,功夫到家,水到渠成,无师自通,一通百通,这是最高的学习能力。
>> 天下万物虽各有其才,但才有高低,品有高下,因此产生优劣善恶之差别。真正聪明的人善于学习,择善而从,以善为师,亲善远恶。而这个学习,不在于老师和所谓的资质,而关键在于自习自得,自我领悟,功夫到家,水到渠成,无师自通,一通百通,这是最高的学习能力。
第二十八章 知荣守辱,为天下谷
所以常人巡道之路多坎坷、扑朔迷离。
>> 一切合乎道的行为,似乎都不是锋利刚强的,不是张扬炫耀的,不是高高在上的,不是清晰明白的,所以我们人的行为,应该低调退让、谦卑自守、忍辱守分,不争高争先,这样,就会接近于最天真、最原始、最淳朴的状态,也是最安全无忧的状态。因为它接近于道。
>> 一切合乎道的行为,似乎都不是锋利刚强的,不是张扬炫耀的,不是高高在上的,不是清晰明白的,所以我们人的行为,应该低调退让、谦卑自守、忍辱守分,不争高争先,这样,就会接近于最天真、最原始、最淳朴的状态,也是最安全无忧的状态。因为它接近于道。
第三十章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 事物都是物极必反的,一面到了尽头,就会走向反面。
>> 强盛至极,必是衰竭。
第三十二章 万物自宾,知止不殆
>> 君子明白万物皆有其名分和发展规律的道理,所以安分守己,不做非分之想,不做过分之事,知足知止,这样才能发展自己,保全自己,远离祸患。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1]。知足者富,强行者[2]有志。不失其所[3]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 社会是充满竞争的,我们奋斗,总以为是在战胜别人。其实不然,我们一生都是在战胜超越自己。一个人只有自知、自胜、自强、自足,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才能真正战胜别人,立足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自得自在的人生。
第三十四章 不自为大,故成其大
>> 个人在宇宙中如微尘,生命和能力都有限,所以更要效法自然大道,谦卑自守,包容豁达,能屈能伸,能进能退,吃小亏享大福。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歙[1]之,必固[2]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3]。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4]于渊[5],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6]。
注释
谋划的事情成功之前,不要逢人便说,到处炫耀,否则事情往往功败垂成。
>> 正因为道的深不可测,深藏不露,所以在它发挥作用前不可轻易示人,不可炫耀。否则,玄机一露,必然事败。
>> 正因为道的深不可测,深藏不露,所以在它发挥作用前不可轻易示人,不可炫耀。否则,玄机一露,必然事败。
第三十七章 不欲以静,天下自定
>> 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种高明的智慧。落实到管理上,就是不自专,相信人都有自我管理的能力。这样,就可做到放手,听任大家自觉自治,这样,自然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可以缩小为一个单位,一个圈子,皆如此。外在繁华与浮躁,掩盖不住内部的颓废与败落,只有因道而为,才能长久。
>> .一个社会,如果充斥着物欲和浮躁,说明这个社会的所谓文明和富强都不过是外在的浮华。此时,也最需要“道”、最需要社会风气,让人心回归朴素、简单和安宁。
>> .一个社会,如果充斥着物欲和浮躁,说明这个社会的所谓文明和富强都不过是外在的浮华。此时,也最需要“道”、最需要社会风气,让人心回归朴素、简单和安宁。
第三十九章 以贱为本,以下为基
长远来看,这些都是最终会带来巨大收益的特质,要和时间做朋友,训练自身的大格局。
>> 有道之人就会执道而行,为人做事低调谦卑,朴实无华,寡欲淡泊,虚怀若谷,能耐受寂寞孤独。
>> 有道之人就会执道而行,为人做事低调谦卑,朴实无华,寡欲淡泊,虚怀若谷,能耐受寂寞孤独。
喧嚣和浮躁每天都在上演,任何情境下都可以滋生,所以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慰,冷眼旁观一些东西,反而能看得更深,看到的更远。
>> 在喧嚣的浮世,面对繁华和欲望,只有净化自我内心,让心回归虚静,回归淳朴的初元之状态,才能不失自我本真,冷静而有力量地面对社会、人生、自己与他人。
>> 在喧嚣的浮世,面对繁华和欲望,只有净化自我内心,让心回归虚静,回归淳朴的初元之状态,才能不失自我本真,冷静而有力量地面对社会、人生、自己与他人。
第四十章 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归根结底来说,道是不会显现于所有人面前的,所以悟道之后的人,也不会到处在人前显摆。越是具有能量,洞穿一切的人,越沉默寡言,低调行事。
>> 道的作用无所不在,但它并非显而易见,而是隐而不露的,也不是锋芒毕露、盛气凌人的,而总是保持着低调和谦卑,但就是这样,却最终无往而不胜,无往而不利。这就是以柔克刚的道理。
>> 道的作用无所不在,但它并非显而易见,而是隐而不露的,也不是锋芒毕露、盛气凌人的,而总是保持着低调和谦卑,但就是这样,却最终无往而不胜,无往而不利。这就是以柔克刚的道理。
第四十一章 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有点玄妙的东西,假设存在造物者,存在我们说的上帝视角,便是这种感觉。大象无形,他可能不存在,他可能到处存在;他可能是一切的外在,他也有可能是我们内在的东西,比如潜意识、比如梦境、比如直觉。
>>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 光明的道却似暗昧;前进的道却似后退;平坦的道却似崎岖;崇高的德却似峡谷;广大的德却似不足;刚健的德却似怠惰;纯真的品格却似浑浊;
>> 洁白无瑕却似含污纳垢;至方至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伟大的成就总是最后才完成;最大的声音反而听不到;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大道幽隐,无名无声。
第四十二章 负阴抱阳,冲气为和
>> 道生一[1],一生二[2],二生三[3],三生万物。
>>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9]。
>>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产生有形之物,进而生成万物。
>> 万物有时表面上减损,它却反而使它得到增加;有时表面上增加,它却反而使它得到减损。
>> “自恃强大而不遵从道的人大都不得善终。”我把这句话作为教育的宗旨。
守柔守弱,自处低位,尤其是在得势之时,才能笑到最后;强横凌厉,霸气外露,反而往往难以善终。如果的确做不到自贬自低,至少可以学儒家中庸之道,类似于始终使能量守恒之道理。
>> 正因为万物宗于道,道是无,无中生有,于是万物始于一,所以老子认为,最大的智慧就是守柔守弱,自处低微,默默无闻,这样才能得到发展。而所有强横的言行,因为太过凌厉,有违于道,最终不得善终。
>> 正因为万物宗于道,道是无,无中生有,于是万物始于一,所以老子认为,最大的智慧就是守柔守弱,自处低微,默默无闻,这样才能得到发展。而所有强横的言行,因为太过凌厉,有违于道,最终不得善终。
第四十三章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 天下之至柔,驰骋[1]天下之至坚。无有[2]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3]及之。
世人多追名逐利,艳羡他人,很少能静下心来思考本身,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富足。可是君不见多少“见他起高楼 眼见他宴宾客 眼见他楼塌了”之事。世道好轮回,真正能搞清楚自己的使命感和成就感在哪个方向,才是最重要的。
>> 大道贵少言,贵柔贵弱,贵虚无守静无为,但世人多欲多贪,爱慕虚荣,争高争先,都有表现的欲望,很少能做到寡欲淡泊、自甘柔弱、甘守寂寞、少说多做的。所以世人多痛苦,多失意。因为总是勉强为之,背道而驰。自然失败失意多多。
>> 大道贵少言,贵柔贵弱,贵虚无守静无为,但世人多欲多贪,爱慕虚荣,争高争先,都有表现的欲望,很少能做到寡欲淡泊、自甘柔弱、甘守寂寞、少说多做的。所以世人多痛苦,多失意。因为总是勉强为之,背道而驰。自然失败失意多多。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所以,过度追逐名利必定要付出更大代价,过多积聚财富必定导致更惨重的损失。所以要知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害,这样才能长久。
>> 甚爱[3]必大费,多藏必厚亡[4]。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5],可以长久。
>> 甚爱[3]必大费,多藏必厚亡[4]。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5],可以长久。
>> 人要知足知止,名利、金钱等皆身外之物,不值得珍惜。没有什么比生命的充实和内在的幸福快乐更重要。
很多外国文集将这个行为描述为“利他行为”,人只有从一门心思利己走向学会利他,才能真心得到满足,才能追寻到人生的意义,才能找到自身的使命感。
>> 人生不仅是为了简单的生存,生存不只是为了名利物欲的满足,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奉献爱心,让生命发热、发光,辐射出更多的能量,才算不枉此生。
>> 人生不仅是为了简单的生存,生存不只是为了名利物欲的满足,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奉献爱心,让生命发热、发光,辐射出更多的能量,才算不枉此生。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事物总是相反相成,充满矛盾的,矛盾也总是处于运动发展变化之中。
>> 大成[1]若缺,其用不弊[2]。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3],大巧若拙,大辩若讷[4]。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 大成[1]若缺,其用不弊[2]。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3],大巧若拙,大辩若讷[4]。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 事物相反相成的道理,所谓的大智若愚、抱残守缺、福祸相倚等,都源于事物间的相反相成的道理。由此说明清静为天下之正统正道。唯有清静,才能让人的本性保持纯真,灵性得到发挥,从而产生智慧。
毛主席有同样的理论,天下哪有什么一蹴而就的事情,即使含金汤匙而生,自身的锻造和段位达不到,也只不过是投胎了一个败家子而已。
>> 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是曲折甚至反复着发展的。所以圣人不求完美,不理想主义,能忍受缺憾、空虚、弯曲、笨拙、木讷、亏损等,因此能成就自己相对完美的人生。
>> 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是曲折甚至反复着发展的。所以圣人不求完美,不理想主义,能忍受缺憾、空虚、弯曲、笨拙、木讷、亏损等,因此能成就自己相对完美的人生。
第四十六章 罪于纵欲,知足常足
>> 罪莫大于可欲[5],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人生一世,如驹过隙。良田万顷,日食三升。广厦千间,夜眠八尺。
>> 欲望虽然无限,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所需要的并不多。所以,要想让人生活得快乐充实,就要懂得知足。
>> 欲望虽然无限,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所需要的并不多。所以,要想让人生活得快乐充实,就要懂得知足。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不为而成
我看还是因为圣人勤思,悟出了道而已。
>>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4]而成。
>>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4]而成。
但是悟道的过程也是艰难的、曲折的、反复的,鉴真去伪、颇费周折的。
>> 圣人不行、不见、不为,却能做到先知先觉、明白事理,有所成就,根本的原因在于其对大道的细心体察和感悟,而且执道而行,由己及人,所以能做到自然无为,水到渠成地明白事物,抓住事物运行的规律,水到渠成地取得成功。
>> 圣人不行、不见、不为,却能做到先知先觉、明白事理,有所成就,根本的原因在于其对大道的细心体察和感悟,而且执道而行,由己及人,所以能做到自然无为,水到渠成地明白事物,抓住事物运行的规律,水到渠成地取得成功。
>> 清规律,审时度势,待时而动,避免不必要的徒劳无功。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 为学日益[1],为道日损[2]。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3]天下常以无事[4],及其有事[5],不足以取天下。
>> 求学增长知识,越学越多;求道则净化内心,越来越虚静。知识无涯,越学越感到无知;大道无涯,越求越接近道。老子主张回归初元的虚静,这样才能得到道,从而做到无为而无所不为。
>> 灵活学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前面解释了what和why的问题,现在又在说how了。
>> 理想的求知和求道之心,都不该是有心而为,而是自然而为之的事情。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不为学习而学习,不为求道而求道,从而做到真正地掌握知识学问,为我所用,真正地掌握道,顺道而行。而不是成为学问和道的被动的奴隶。
>> 理想的求知和求道之心,都不该是有心而为,而是自然而为之的事情。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不为学习而学习,不为求道而求道,从而做到真正地掌握知识学问,为我所用,真正地掌握道,顺道而行。而不是成为学问和道的被动的奴隶。
第四十九章 善者吾善,不善吾善
圣人践行利他原则,也就是因为他们格局比旁人大,使命感比别人强。
>> 圣人无常心[1],以百姓心为心。
>> 圣人无常心[1],以百姓心为心。
>> 圣人自己虚心清静,内心淳朴如赤子,也影响得天下人心回归单纯,天下无争,一派和谐,不德而德,不信而信,不治而治。
尽人事,听天命。
>> 无论是君主治理天下,还是一个人办成事情,都不能抱执着之心,不能太自私,也不能目的性太强,而应该顺从规律,不勉强从事,也不必问结果,这样,就能做到无为而治,自然而然地取得成功。
>> 无论是君主治理天下,还是一个人办成事情,都不能抱执着之心,不能太自私,也不能目的性太强,而应该顺从规律,不勉强从事,也不必问结果,这样,就能做到无为而治,自然而然地取得成功。
第五十章 善摄生者,其无死地
历史无论如何发展,科技无论如何进步,无论是中国还是异国,这些真理却从来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与其虚无的纠结人生的意义,不如踏实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没人能拓展生命的长度,只能试图去拓宽它的宽度,追寻内心的富足,做利他的事情,才能真正不枉活过此生。
>> 天地万物都是出生入死。人也一样,人生的过程,就是从生赴死的过程。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生和死,而在于这个活的过程。如果一个人看淡生死,乐天知命,安分守己地生活,做自己想做的能做的事情,不问结果,乐在其中,自然其乐无穷,生命也会在这种自在中获得充实、宁静、快乐和幸福。人生的意义就在这里。
>> 天地万物都是出生入死。人也一样,人生的过程,就是从生赴死的过程。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生和死,而在于这个活的过程。如果一个人看淡生死,乐天知命,安分守己地生活,做自己想做的能做的事情,不问结果,乐在其中,自然其乐无穷,生命也会在这种自在中获得充实、宁静、快乐和幸福。人生的意义就在这里。
>>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全在于生命的质量。一个人对物质享受得过多,往往因为过度享受而不能长寿,纵使长寿也只能说是碌碌一生如行尸走肉;而一个注重内在生活的人,纵使活得短命,但他真诚地活过,光明地燃烧过自己,照亮过别人,那么,他的一生也是死得其所,犹如泰山之重。
要学会去做,善摄生者。
>>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然的产物,都得“出生入死”,然而我们都贵生怕死,于是终其一生追求名利享受,但往往到最后得不偿失,这是不善摄生者,是不懂人生之道。庄子尊重自然,尊重生命,顺道而行,他看透人生的本质,所以能轻看生死,所以他能在妻子死后击鼓而歌,这是真正的“善摄生者”,也是能体悟到大道的圣人,所以他即使死后也能精神永存,做到真正的长生不死,“其无死地”。
>>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然的产物,都得“出生入死”,然而我们都贵生怕死,于是终其一生追求名利享受,但往往到最后得不偿失,这是不善摄生者,是不懂人生之道。庄子尊重自然,尊重生命,顺道而行,他看透人生的本质,所以能轻看生死,所以他能在妻子死后击鼓而歌,这是真正的“善摄生者”,也是能体悟到大道的圣人,所以他即使死后也能精神永存,做到真正的长生不死,“其无死地”。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而常自然
化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其功,导引了万物而不做万物的主宰。这就是所谓的大德。
>>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6]。
>>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6]。
人类其实很渺小,假若有更高生命的物体从上空俯视我们,会想:“这些人就会这么短暂的时间,一天都在瞎忙什么?”为了蝇头小利,尔虞我诈,拼死拼活,意义何在?
>> 个人在浩瀚的宇宙中十分渺小,与道相比,我们无论有多大的才能,有多大的贡献,都没有资格骄傲自矜,所以,做人要谦卑自处,学道之包养万物,这样才能开拓更大的生命空间,获得更大的人生自由。
>> 个人在浩瀚的宇宙中十分渺小,与道相比,我们无论有多大的才能,有多大的贡献,都没有资格骄傲自矜,所以,做人要谦卑自处,学道之包养万物,这样才能开拓更大的生命空间,获得更大的人生自由。
第五十二章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 欲望生来就有,不能杜绝,但为了让人生少些烦恼痛苦,只有减少欲望。为此,我们要不断刷新生活,让心态归零,回归到自我初元之本性,保持淳朴本真,淡泊寡欲,保持一份单纯简单,这样才能活出轻松自在。
见微知著,明事理,行大道。
>> 内心回归初元本真,就会回归淳朴自然和虚无宁静之状态,从而让内心在宁静中产生定力和智慧。有智慧,自然能见微知著,明事理,行大道,凡事易成。
>> 内心回归初元本真,就会回归淳朴自然和虚无宁静之状态,从而让内心在宁静中产生定力和智慧。有智慧,自然能见微知著,明事理,行大道,凡事易成。
>> 事实上,生命自然而简单,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物质虚名的附丽,只要复归本性,抱朴守真,就会拥有简单自然愉悦的生活。
第五十三章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走弯路是在所难免的,如若能迷途知返,则未来依旧可期;若一意孤行,执迷不悟,则会掉入万劫不复之深渊。
>> 大道是平坦笔直的,人人都爱走,但天下毕竟还有偏道歪道小道。人生如同行路,你选择哪条道?是正道还是歪道?要选择好,心中要有数。坦途正道虽好走,但不会一帆风顺,中间总有歧路弯路。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往往,人生要走些弯路小道,经些曲折,然后才能峰回路转,步入光明大道。所谓殊途同归,只要你坚持走正道,不忘寻正道,最终走上正道、大道,那么,你的人生就不会走偏、走邪、走失,也不会迷失方向,陷于沼泽泥淖。
>> 大道是平坦笔直的,人人都爱走,但天下毕竟还有偏道歪道小道。人生如同行路,你选择哪条道?是正道还是歪道?要选择好,心中要有数。坦途正道虽好走,但不会一帆风顺,中间总有歧路弯路。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往往,人生要走些弯路小道,经些曲折,然后才能峰回路转,步入光明大道。所谓殊途同归,只要你坚持走正道,不忘寻正道,最终走上正道、大道,那么,你的人生就不会走偏、走邪、走失,也不会迷失方向,陷于沼泽泥淖。
第五十四章 善建不拔,善抱不脱
>> 由己推人,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物理相通,大道归一。道理相通,即可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一通百通。就此意义讲,很多事情复杂的只是表面,其实质是简单的唯一的。所以细心体察大道,是十分重要的。很多问题的解决不必他求,转而求诸于己,更加切近而实在。
>>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凡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身找原因、找突破,才能真正取得进步。因为小和微最接近于初始,接近于一,接近于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重视了初始,就不会脱离道,始终保持元气。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 长寿没有人不想,但世人多囿于名利声色中,它们扰乱心志,为此喜为此忧,人生喜乐不止,痛苦不断。然而乐极生悲,盈满必亏。欲望没休止,物欲不断,就忧心痛苦不断。
>>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差,伤也;汲汲所欲,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
>> 要驱除“六害”,就要做到以下六个方面:一要淡泊名利;二要禁止刺耳的声音和淫色;三要降低对财物的欲望;四要降低对滋味的追求;五要除去不合理的妄想;六要去掉忌妒的心理。同时,还要做到“十二少”: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事、少机。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 顺道而行,清静无为,而绝不逞强去背道而行,扰乱自然生长,逞强妄为,自取灭亡。人的力量很渺小,也不可能胜天。
>> 物壮则老,物极必反。这是最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事物发展的规律就是从一面走向另一面。我们需要把握的正是中间这个过程,做到把握分寸,安分守己,适度而行,适可而止,知足知止,自然而为,从而达到不失平衡,免于失败。
在遵循道的基础上,尽人事,才能合天命。
>> 我们常说要积极进取,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释放潜在能量,发挥个人作用,这个前提是必须顺应事物发展的趋势,遵循其规律而行,否则,再大的努力,也只能是一时的意气逞强,徒劳无功,白费气力。
>> 我们常说要积极进取,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释放潜在能量,发挥个人作用,这个前提是必须顺应事物发展的趋势,遵循其规律而行,否则,再大的努力,也只能是一时的意气逞强,徒劳无功,白费气力。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人群中往往不动声色的人才洞穿了一切,笑而不语。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真正的智者不夸夸其谈,高谈阔论的并非智者。堵塞其欲望,关闭其欲门,削弱其锋芒,消解其纷争,使之收剑光芒混同于尘世之间,与万物浑然一体。
>>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他们都是潜居抱道,明珠暗藏,审时度势,待机而动的人物。
>> 真正有智慧的人总是深藏不露,不露锋芒,低调自守,守柔守弱,宽容忍让,与大众和谐相处,打成一片。但你不可轻看了他,他们都是潜居抱道,明珠暗藏,审时度势,待机而动的人物。只有时机到后,才果断出动,从而一举成功,脱颖而出。所谓君子藏器于身,不轻易外露,就是这个道理。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 真正有智慧的人总是深藏不露,不露锋芒,低调自守,守柔守弱,宽容忍让,与大众和谐相处,打成一片。但你不可轻看了他,他们都是潜居抱道,明珠暗藏,审时度势,待机而动的人物。只有时机到后,才果断出动,从而一举成功,脱颖而出。所谓君子藏器于身,不轻易外露,就是这个道理。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 所谓大美不言,大音希声。真正的辩才,不是滔滔不绝、夸夸其谈者,而是大智若愚、朴实无华者。真正的智慧,也不在口才,而在于心机。所谓“言不尽意”,语言不过是表达的工具,巧言并不能说明心巧。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有智慧的人,不见得夸夸其谈,口若悬河,相反,大智若愚,有真聪明者,往往少言语,这与老子的“大美不言”是同样的道理。因为少言语,所以能保持沉静,沉静中往往能生出定力智慧。另外,真正的智慧,如同玄奥的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到时机,也是不宜轻易显露的,所谓“天机不可泄”也。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 天下万物自然而生,自生自灭的道理,并不能相强,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
>> 想战胜别人,先战胜自己。而要战胜自己,则首先要从内心改变自己,让心回归本初之虚静,回归无欲无知无我无事无物之境界,如此才能无扰,从而获得定力智慧。
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倚,福兮祸伏
>> 事物间的相互转化有其自身的规律,必须认识到,才能抓住这个规律,从而趋利避害,持盈保泰。
>> 尤其是有才华的人,往往恃才傲物,如果能保持亲近他人,就不会因才招妒,让才华充分发挥,自己得以很好地发展。
第五十九章 重积德者,长生久视
>> 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一定注重节俭之道,节制自己的欲望,也会节制使用物品。无论身心,都不放纵自己,不会有非分之想,不会有过度之求,凡事适可而止,内心知足知止。这样,他就能保持身心健康,内心平和,从而保持健康愉悦的生命状态。
第六十章 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 天地万物皆有灵性,而且都有自治能力,无需我们操心太多,管制太多,否则,反而乱了其生长发展的秩序和规律,那就是背道而驰,自然不能成功。做人也是一样,如果明白此道理,就会尊重人,信任人,给予人更大的自由和空间,从而和谐相处,各取所长,互补共赢。
第六十一章 各得所欲,大者为下
>> 人要谦卑退让守柔守静,这样才合乎大道,才能以下制上,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无论是儒、道还是佛,还是西方的一些哲学观点、为人处世之道,都有相通之处。所以,开卷有益,还是多读书,多磨练心性,多向内求,才是正道。
>> 有真智慧和真本事的人,往往不是盛气凌人,难以让人接近的,而是谦卑自处,意气平和,宽容大度,安静从容,不与人争,不与人辩,低调而默默,看去毫不起眼,但在关键时刻,又能显示超凡的智慧和能力,从而脱颖而出,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有真智慧和真本事的人,往往不是盛气凌人,难以让人接近的,而是谦卑自处,意气平和,宽容大度,安静从容,不与人争,不与人辩,低调而默默,看去毫不起眼,但在关键时刻,又能显示超凡的智慧和能力,从而脱颖而出,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第六十三章 难作于易,大作于细
以无为之心去作为,以无事之心去做事,以无味之心去体味。
>> 为无为,事[1]无事,味[2]无味。
>> 为无为,事[1]无事,味[2]无味。
>>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 圣人执道而行,自然无为,无心作为,但无所不为。但他能客观地看问题,而且事无巨细,都能认真对待,绝不轻视怠慢。所以圣人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以德报怨,以弱为强,以易为难,凡事从小事做起,从容易做起,从不自以为是,不自为大,所以最终能成就其伟大。
这是一个人成熟、成长的必由之路,从一开始对外物的执著,从一无所有到拼尽全力去争取,到获得之后的释然,再到化繁就简,最终回归本心,回归自然,真正达到内心富足、自由的一个过程。
>> 圣人能做到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然后又能从大到小,由繁到简,由多到少,又返回初原。这个过程是一个成长成熟的过程,也是一个由不自由到自由的过程。也是道之奥妙所在。
>> 圣人能做到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然后又能从大到小,由繁到简,由多到少,又返回初原。这个过程是一个成长成熟的过程,也是一个由不自由到自由的过程。也是道之奥妙所在。
>> 大小、多少、难易、恩怨、是非、对错、成败、福祸等等,都是相反相成的,其转化可能就在一念之间。所以圣人不会偏废任何一方,遇到反面,会想到正面,所以遇到易事,能怀忧患意识,丝毫不会怠慢,从而防患于未然。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想做大事,先从小事做起;想飞得更高,必先接着地气起飞。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扎实努力,才可能取得成功。任何好高骛远的想入非非都只能是白日做梦的空想而已。
第六十四章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2];九层之台,起于累土[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4]故无失。
应努力先使自己活明白,而不应到处好为人师。
>> 聪明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只在必要时才适当“指点”一下,推动事情发展。
>> 聪明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只在必要时才适当“指点”一下,推动事情发展。
第六十五章 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这里的智更多指的是,费尽心机,处心积虑吧
>>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第六十六章 以其善下,为百谷王
>>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1]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 唯有与人不争,才能无与之争,无往而不胜。
>> 一个人只有虚怀若谷,才能更多地择善而从,得到更多人帮助,学习到更多智慧,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到更大发挥;一个人只有大方博爱,善于分享,惠泽更多人,才能得到更多人的爱戴,得到更多人的帮助。所谓“得道多助”,“先予后得”,这样的人,因为不拒小,才能成其大;因为不自私、不与人争,才能拥有更多。
先予后得,处处表现出利他的行为与心理,形成大的格局观,才能因得道而多助,赢到并且笑到最后。
>> 一个自处低下,守柔守弱守卑,甘于人下,不与人争,退居人后,默默无闻,绝不张扬,低调为人处世的人,往往因为没有争竞之心而成为大家尊重的对象,进而推举拥戴之,最终成为最大的赢家。无心插柳柳成荫。很多事情,不是努力就能成功,不是争取就能得到,关键在于是否顺道而行,是否有实力,是否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机会。聪明人明白这个道理。
>> 一个自处低下,守柔守弱守卑,甘于人下,不与人争,退居人后,默默无闻,绝不张扬,低调为人处世的人,往往因为没有争竞之心而成为大家尊重的对象,进而推举拥戴之,最终成为最大的赢家。无心插柳柳成荫。很多事情,不是努力就能成功,不是争取就能得到,关键在于是否顺道而行,是否有实力,是否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机会。聪明人明白这个道理。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我有三件宝贝,对它执守而珍视:第一叫慈爱,第二叫节省,第三叫不敢为天下先。有慈爱就能勇武,有节省就能宽广有余。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才成为万物之首领。现在的人放弃慈爱而取勇武,丢下节俭而取铺张,舍弃退让而争先,结果是死路一条。慈爱,用以战争则可取胜,用来守卫则能巩固加强。天道要救护谁,就用慈爱来保卫他。
>>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3]。今舍慈且[4]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3]。今舍慈且[4]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庸人自扰,自扰自找。
>> 世人都爱慕虚荣,都喜欢追求勇武、铺张,为此争高争先,自私排他,贪心不足,所以忙碌不休,痛苦无止境。身心俱为名利物欲所累,怎能不烦恼痛苦?真是庸人自扰。
>> 世人都爱慕虚荣,都喜欢追求勇武、铺张,为此争高争先,自私排他,贪心不足,所以忙碌不休,痛苦无止境。身心俱为名利物欲所累,怎能不烦恼痛苦?真是庸人自扰。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用人之力
>> 善战者不怒;
善于用人者对人谦下。这就是不争之德,这就是借用他人的力量,
>> 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 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 不争则无往而不胜,无为则无所不为,自己不出力,自然有人代为出力。这是符合天道的,也是高深的智慧。
>> 真正能战斗的,不是盛气凌人、勇猛激进、怒气冲天的人,相反,是柔弱的,平和的,不与人正面冲突的,也不必自己出力的人。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最高明的战术就是心理战术,就是以德为术。心中守道,静观时机,故能待机而动;心中有道,故能得道多助,不必自己出力,从而战无不胜。
>> 善于用人者,不是以强权制人、管人,而是充分尊重人、信任人、包容人,谦下待人,一视同仁,使之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做到人尽其才,才尽所用。上不费力,下不逆反。这样上下和谐,团队的战斗力无限。
外国人也讲,努力创造双赢、共赢、多赢的局面。
>> 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所以聪明人善于借力,拿来,为我所用。所谓集思广益,众志成城,集众之力,铸成不倒长城。
>> 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所以聪明人善于借力,拿来,为我所用。所谓集思广益,众志成城,集众之力,铸成不倒长城。
第六十九章 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 很多时候,面对竞争对手,主动不如被动,前进不如后退,进攻不如防守,而不是凭着一股意气或热情奋不顾身地主动挑战。为什么?因为竞争的时机更重要,不得时机,只能是白费气力。
第七十章 知我者稀,则我者贵
>> 深刻寓于简单,伟大寓于平凡。繁华落尽归于平淡。所以要怀一颗平常心,这样就可做到花开花落,平淡从容,宠辱不惊。
不将欲望写在脸上,保持内心的平静,世俗上的无为,才能在入世与出世间自由切换,才能做到进可攻退可守。
>> 要想自己不入庸流,不至于与世俗同流合污,就该保持一份“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旁观者姿态,站在人生的边上,能入世也能出世。
>> 要想自己不入庸流,不至于与世俗同流合污,就该保持一份“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旁观者姿态,站在人生的边上,能入世也能出世。
>> 所谓的先知先觉者,从来是保持自由与独立的孤独先行者。
第七十一章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 知不知[1],上[2]矣。不知知[3],病矣。
>> 每个人在浩瀚的宇宙中都是沧海一粟,每个人能力有限,每个人都有自身难以突破的局限;而且山外有山,楼外有楼,所以永远没有自以为是的资本。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 真正的权威不是靠强权取得,而是一种自在的权威,即以德服人,行无为不言之教而来。强权从来只能取得一时之效,不能真正服悦人心。
>> 人都是有自尊自爱的,人都有自己的自治能力,所以管理者根本无须强加管理,只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员工,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就能做到相安无事,极大地发挥员工的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天道以不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而善于应对,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于谋略。
>>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插图]然[4]而善谋。
>>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插图]然[4]而善谋。
>> 天道是什么?清静无为,不争不言,守柔守弱,低调被动,平淡平凡但谋略天下。所以圣人顺天道而行,不敢背道而驰。
>> 世人都太过高估自己的能量,加之欲望,总爱争先争高,逞强好胜,或者凭一腔意气,冒险犯难,想挑战自己,也挑战世界。其实,这种行为的结果往往是败北而归,或者如夸父逐日,永远是无谓的空跑。老子的观点,不是让人放弃主观努力,放弃对自身和世界的挖掘探索,而是告诫世人要顺天道,得天时地利人和,而且要适可而止。
>> 表面看上去软弱无能,总是隐忍退让的那个人,也许内心装有大智慧,是真正的最后赢家。因为他不与人争,善于自保,所以没人侵害他;因为他运筹帷幄,审时度势,待时而动,所以他能抓住机会。
第七十四章 代大匠斫,稀有不伤
>> 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做饭备酒,比喻超出自己的能力和业务范围去干涉和处理别人的事情。
第七十五章 无以生为,贤于贵生
>> 治国需要无为而治,修身同样如此。只有淡泊寡欲,不追求奢侈生活,才是真正的善于养生。
>> 事物发展都有其自身规律,人都有自理自治能力,所以聪明人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否则,越管越乱,越描越黑。操心太多反招反感。
第七十六章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活着时身体是柔软的,死后尸体僵硬。草木活着时柔软脆弱,死后干枯。所以坚强属于死,柔弱属于生。因此兵强而不能胜,枝干高大则易折断。强大处下为弱势,柔弱处上为强势。
>> 人之生也柔弱[1],其死也坚强[2]。草木之生也柔脆[3],其死也枯槁[4]。故坚强者死之徒[5],柔弱者生之徒[6]。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7],柔弱处上[8]。
外圆内方,内圣外王,上善若水。
>> 太强太硬容易受伤,太直太方容易折断,柔弱无敌,因为可伸缩性强,有弹性,善于应变平衡;川行不止,因为其圆滑善于顺势流动。所以古人追求外圆内方,内圣外王。
>> 太强太硬容易受伤,太直太方容易折断,柔弱无敌,因为可伸缩性强,有弹性,善于应变平衡;川行不止,因为其圆滑善于顺势流动。所以古人追求外圆内方,内圣外王。
>> 事物的外表并不能代表什么,重要的要看其本质看其物理。黔之驴,看似庞然大物,但最终没有摆脱被吃掉的命运。有些人看去强势,但外强中干;有些人看去柔弱,但韧性极强,内心坚定有力,没人能打倒他。
第七十七章 余者损之,不足补之
所以圣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其功,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傲。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5],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6]贤。
>>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5],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6]贤。
>> 大道至柔,所以如张弓射箭,或高或低,或紧或松,能做到弹性把握,也正因此,才赋予天地万物各有其性,各有其才,各有所用。聪明人就是善于利用此物理并能做到一通百通、灵活运用的。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 低调不只是一种姿态和修养,更是一种智慧。真正有德之人,如香兰芷草,不必张扬,其芬芳自能吸引人;真正做好事的人,从不宣扬自我,而是生怕有人知道。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在他们看来都是很自然的。
>> 低调不只是一种姿态和修养,更是一种智慧。真正有德之人,如香兰芷草,不必张扬,其芬芳自能吸引人;真正做好事的人,从不宣扬自我,而是生怕有人知道。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在他们看来都是很自然的。
表面无为,而对于这种好些行为,私下悄悄默许或者鼓励,以期让它形成一种氛围,则又可以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
>> 其实,对于做好事,比如疏财仗义等,不必抓住一个典型来宣传教育大家。越是这样,说明问题更多,效果更差。越把做好事当成好事,做好事的人也许越少。因为好坏善恶只在一念之间。让做好事成为一种正常行为,一种自然的习惯,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典型。
>> 其实,对于做好事,比如疏财仗义等,不必抓住一个典型来宣传教育大家。越是这样,说明问题更多,效果更差。越把做好事当成好事,做好事的人也许越少。因为好坏善恶只在一念之间。让做好事成为一种正常行为,一种自然的习惯,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典型。
第七十八章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李小龙也曾在报道中说过这样的话“”A good martial artist is like water. Why? Because water is insubstantial. By that, you can't grab it, you can't punch and hurt it , so be soft like water and flexible. Empty your mind. Be formless,shapeless like water. You put water in a cup, it becomes the cup.You put water in a bottle, it becomes the bottle. You put water in a teapot , it becomes the teapot. Water can flow or crash. Be water, my friends! “”
>> 水滋润万物,如大道化生万物,所以以水作比。水能屈能伸,能圆能方,能宽能窄,能进能退,变化无穷,柔软弹性,天地万物须臾不能离开它,如同大道在冥冥中主宰着我们。
>> 水滋润万物,如大道化生万物,所以以水作比。水能屈能伸,能圆能方,能宽能窄,能进能退,变化无穷,柔软弹性,天地万物须臾不能离开它,如同大道在冥冥中主宰着我们。
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 一个人有无修养,最大的体现就是他的胸怀。有广阔胸怀者能涵养万物,宽容豁达,善解人意,博爱大众。这样的人,往往成就更高,这也是伟人与庸人的区别之所在。
>> 一个人如果凡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不能吃亏容人,也不能原谅人,宽己严人,那么他不会讨人喜欢,也不会有大的发展。因为他太自私狭隘,人品修养都不能让人尊重。
第八十章 甘食美服,安居乐俗
也不尽然,百科里竟然还有这样的解释“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最终的社会模式就是类似“小国寡民”的共产共生的社会关系,缩小了时空上的时空距离,交往日益频繁便利,这个大家庭的人互相团结,好像一家人。在这时空中的一个国家可以看到各国的人。整个宇宙就如同一个小村落。”
>>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今天看来很遥远,似乎也不现实。
>>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今天看来很遥远,似乎也不现实。
第八十一章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里的善不能翻译成善良吧,应该像上善若水一样,翻译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 善良
>> 善良
>> 越简单朴素的越是真实深刻的,真言不美,善者不辩,知者不博,因为简单朴素符合大道。有些话,说得天花乱坠也没用;有些道理,不必声高,不必争辩;有些思想,知识不必广博。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为外在的华美诱惑所迷。
点评
推荐
初读《道德经》,只能说略有领悟,一知半解吧。但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而流芳百世,确实因其内在之博大深邃。至纯的哲理,用寥寥数语道出,却能引发几千年来的后代人,不断深思,从中获益匪浅。
时代一直在变,时代从未改变,更新换代的是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不变的却总是那些最核心的东西,比如人心,比如交际,比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比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