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感谢你的青春莽撞(上)

图片发自App

如果有人问我,谁的诗文最能代表初唐?青春,明媚,勃发,飞扬!

那么我的回答永远是他——王勃!

也只有王勃,才最具有初唐的襟怀和精神!

读读他的离别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清新的气息。虽是送别,却一洗前人的悲悲切切,黯然销魂,他认为知己之间虽远各天涯,却情同一心,犹如比邻,因而实在没有必要像小儿女那样哭哭啼啼难舍难分。其旷达高远,昂扬乐观的情感,正和初唐的昂首阔步,积极进取相契相合。

再读读他的羁旅诗: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这首诗恰如梵高的绘画用笔凝重而又光明,大江凝滞,静止不流,秋风飒飒,落叶翻飞,群山连绵,一山一山流动的都是耀眼的金黄。站在这幅巨大的山水画前,你会被它的悲凉雄浑,开阔纯净打动。虽然是游子的天涯漂零,思念家乡,却并没有一点儿颓废沮丧。

即使是咏物,他也能写的别开生面: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肃肃凉风一起,林壑顿清。它卷走雾霭,驱散烟云,去来无迹,动息有情。在日暮时分,明净的山林,鼓荡起阵阵松涛。一个人即使心再浮浪,在这样的凉风里,相信也能回归宁静。

读着这些金子一样的诗句,我们会想,如果他的生命不止是二十七岁会是什么样子?在唐代诗人的璀璨星空,他会不会更加灿烂夺目?

现实世界里他生命短促,却似一颗流星,瞬间就划过了天际,但这一瞬间迸发出来的耀眼光芒,人们却永远地铭刻心上。“生如闪电之耀亮,死如彗星之疾忽。”这短促而又闪亮的一生,让人想起来就不禁扼腕叹息。

因为生命如此迅疾,流传下来与他有关的故事自然也就不多。

在这为数不多的故事中,有一些是说他的早慧。六岁的时候他就已经擅长写文章,十岁的时候,他就已能撰文指正大家颜师古书中的错误。而到了十六岁,他就已经科举及第,官授朝散郎了。真的是才高过人,非同凡响。

关于他的才思敏捷,还有这样的一个典故: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新唐书·王勃传》

他写文章,开始并不用心,先磨墨数升,然后就痛饮美酒,喝醉了就蒙头大睡一觉,醒了,大笔一挥而就,一字不改,佳文既成。人们都说王勃这是在打“腹稿”。“腹稿”一词就来于此。

我们大多数人的写作基本上都是“文章不厌千回改”,锤炼词句是个很“熬”人的功夫。而王勃这个天才少年,却仅仅是打个腹稿就可以了。这样的才思,真的叫“拈断数茎须”的苦吟派望洋兴叹了。

而另一些故事说的则是他天才的另一面,做人的白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这样的文章学问,王勃的表现可说是极为拙劣,恐怕都很难说是及格。

其实天才和白痴,体现在他的身上很正常。即使现在的天才少年很多也是这样。他们因为学识的出类拔萃,生活在大人的世界里,被人当做大人,但生活的学问却还诚实地在自己的年龄阶段,有的甚至还要低于自己的同龄人,却没有人会对他们的为人处世降低标准。这样一来,和那些阅历丰富,老于世故的大人相比,他们的举措自然幼稚浮躁可笑了。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对大多数大人来说,比自己年龄小的天才们,往往给了他们极深的挫败感。无论自己怎样刻苦用心,都不如人家“妙手偶得之”,老天就是这样没有道理,自己绞尽脑汁也完不成的,人家却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完成得无可挑剔。这种深深的挫败感,会让人在其他方面寻找平衡。于是这些天才小子的毛病,无端也就会被放大。

也正因为如此,他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挫折,时任沛王府修撰的他,乘兴给沛王李贤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写得当真是花团锦簇,妙趣横生,人们不禁纷纷传阅。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的游戏之举竟犯了皇家的大忌讳,文章传到高宗李治那里,李治不禁勃然大怒,盛怒之下,将他贬出了沛王府。

惹得皇帝不开心,就等于断了自己的仕途之路。从此人人远之,他再不是世人眼中的天才少年,而是一个做事懵懂的莽撞人。

但他并没有从这件事上吸取教训。不知深浅的他,在外任上竟收留了一个获罪的官奴,后来反遭其人胁迫,一怒之下,他竟将此人杀掉,自己也因此被判死罪。好在赶上天下大赦,他才侥幸逃过死劫。只是从此真的是永诀仕途。

什么建功立业,什么远大前程,都成泡影。而且受他的牵连,他的父亲也被贬交趾。

我们传诵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就写于此刻,命途多舛的他重获自由,去探望父亲的路上。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勃:感谢你的青春莽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