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心理健康

热点:心理健康

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近几年来,我国 18 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持续上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 年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 7.4%。进一步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建设迫在眉睫,但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热点:心理健康
1.源头防控不到位

一是对心理服务宣传不足,学生和家长往往“有问题不知道找谁”。二是对心理健康重视不足,中小学心理课程未足额开设情况较为多见。三是对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宣教不足,导致家长对子女心理健康认识不到位。

2.过程疏导能力不足

一是缺少全过程统筹,相关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二是心理教师力量配比不均衡,不能满足教育发展需求。三是心理健康服务存在“偏科”,多以“保安全、保稳定”为出发点,忽视对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庭矛盾症结的化解。

3.干预处置能力不强

一是专业医疗资源短缺,精神专科医师人手不足,专门从事儿童青少年精神科的医生尤其稀少。二是末端服务衔接不畅。学校、社区、医院等作为儿童青少年心理服务工作的末端和主阵地,在发现、预警、跟踪、帮扶等环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强化源头预防,提升心理健康素养。

一是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结合世界精神卫生日、开学季、中高考等关键节点,利用多种媒体,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等宣传活动,帮助全社会树立“身心同健康”意识。二是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引入情绪管理、社交管理等心理课程,帮助学生处理好情绪行为问题。鼓励学校配备成长导师,引入第三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引导学校和相关医院建立联动机制,开通绿色就诊通道。三是加强家长学校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通过家长学校、专题讲座、家长会等方式为家长宣讲健康知识,提升家长心理健康辅导基本技能。对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及家长,采用“盯关跟”方式,确保家长与孩子同步接受心理健康辅导。

2.强化过程疏导,提升心理健康问题干预能力。

一是制订行动方案。各省参照国家《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 年)》,制订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细则和人员经费保障,形成可落地的制度体系。二是强化教师疏导能力。通过培训、考评等,增强教师的沟通、说服和教育能力,以及对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等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能力。三是加强早期筛查。在学校定期开展对抑郁障碍、社交困难相关心理问题的筛查。在大于 6 岁的学龄期儿童中,增加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学习困难的筛查。四是加大人工智能辅助筛查技术的研究投入。利用微表情识别、语言学识别,构建有效的预警模型,辅助评估、诊断有关心理健康问题。

3.整合各方资源,提升心理健康问题处置能力。

一是加大统筹力度。成立市、区、街道三级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教育、卫健等部门共同参与,形成最大合力。二是全力配置医疗服务资源。支持综合医院大力发展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专科;大力培养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等人才,补齐人才短板;设立社会心理咨询机构,鼓励专科医师多点执业;依托社工服务体系,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三是建立心理咨询求助便捷平台。依托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或公共卫生公益热线、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等专业力量,以区级为单位建立 24 小时儿童青少年公益心理援助热线。四是加强基础医疗保障力度。加强公益性、普惠性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供给,适时增加医保资金投入,提高心理健康医保报销比例。五是加强闭环协作。建立学校、社区、医院等协调联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转诊转介、技术支持、协同干预等无缝衔接。

你可能感兴趣的:(热点:心理健康)